笔趣阁 > 都市小说 > 直播带秦皇汉武开眼看世界 > 第38章 母系氏族与女性力量4;
    【从宋朝开始,就流行厚嫁风,意思就是女子要陪嫁丰厚的嫁妆。以致于家庭经常无力负担,产女后直接溺死。】

    荆咕放出一系列的历史资料,每一条都写满了血腥:“浙江温台处三府,人民所产女子,虑日后婚嫁之费,往往溺死。”

    兰溪县: “女生不育,惧乏资装。”

    东阳县: “民间生女多不举。”

    永康县: “惧乏妆蠢,则溺其女。”

    只是摘选其中一部分,就能看出,杀婴,尤其是杀女婴,是古代百姓常见的操作。

    【古代民间其实一直都有杀婴的传统,有时候是因为家贫养不起,就会选择溺死女婴。这也是因为重男轻女的思想,认为女儿是赔钱货是给别人家里养得,要舍弃一个肯定会选择舍弃女儿。】

    【溺死,掐死,从一开始偷偷摸摸,到后来光明正大,有些村里甚至只要有水的地方都有女婴的亡魂。还有更残忍的,用针扎女婴,意思是想吓唬后面的女婴不要再投胎到自己家里来了。】

    最可怕的是,针扎女婴的事情哪怕是现代社会也依然存在。

    荆咕用的是一个曾经见过的社会新闻,她第一次知道针扎女婴是地方民俗就是因为那则新闻。天幕上,放出那位不知情的可怜母亲,她抱着女儿去找医生急救: “大夫,我孩子怎么不行了?”

    医生各种检查,最后用B超时发现,小女孩的体内有许多绣花针: “体内有很多根针,奇怪了,怎么会不小心到这么多根针扎入体内?"

    说完,医生推着小女孩去急救取出体内的针,有的针扎在胸腹部,已经进入了内脏或者肋骨之间,非常危险,必须动手术才能取出。

    等到医生和小孩进入手术室,外面的家属爆炸了。

    一起陪同、跟在身后的两位老人齐齐心虚,刚刚眼神躲闪不肯看医生,已经被子女看出了异样。老人的儿子偶尔听说过本地的民俗,顿时想到了什么,愤怒地指责母亲:“妈,是不是你干的!”

    老人家一着急,比儿子嗓门还大: “我也是为了让咱家有后,把这个女鬼吓跑了,下一个来投胎的就是男孩!"

    儿子气得直骂: “迂腐!这是谋害人命!她也是你亲孙女,你怎么下得了这手!”谁知连看似沉默的父亲也开口: “你不能让我们家断了香火。”儿子不可

    思议地看向父亲,儿媳看着这一幕冷笑。

    是啊,每次看起来是婆媳矛盾,但是重男轻女的难道只是婆婆?谁才是最在意家族香火的?是并没有冠名权的婆婆吗?

    【在经济条件有限的情况下,百姓普遍会选择让儿子从小吃好吃饱,让女儿营养不足,女孩子的

    夭折率也更高。还有婚后女性难产时候,夫家通常会选择保小舍大,女子进一步被消耗。】

    【经过一代又一代的折腾,他们终于成功的,把女性快折腾没了。】【我们可以清晰地从明朝的地方志上看到男女比例。】

    比如前面刚提过的溺杀女婴的台州府,台州府:男性171893人,女性73142人,男女性别比2.35:

    1。

    也就意味着,三个男人里会有两个男人娶不到媳妇,而把未成年女性、老年女性、守寡后不能改嫁的女性再排除,再加上富贵人家纳更多妾室,将会有更多男性娶不到媳妇。

    男性比女性多出10万余人的台州府,已经属于男女比例差距不大的地方了。松江府:男性435253人,女性147954人,男女性别比2.94:1,男性比女性多出了将近28万人;

    建平县:男性65814人,女性20884人,男女性别比3.15:1,这还只是一个小县城,男性就比女性

    多出了将近4.5万人;

    这还是明初的,再往后可以分得更详细。比如洪武年间,永乐年间,弘治年间等等。

    洪武年间时期,因为刚刚从战争中恢复,男女人口都比较低,差距没那么大;永乐年间人口大爆发,男女比例越来越大,动辄差距几万几十万。

    到成化和弘治年间,男女比例是差距最大的,而那时还是弘治中兴。

    万历年间,江西省泰和县男女差异已经达到了七男三女的比例,这三个女人可以组建成三个家庭吗?

    并不是,三个女人可能会集中在一个家庭,那就是最顶层的那一位。

    【尤其是明朝的藩王被当成猪养,这不是夸张,也是真实数据。】

    明朝弘治年间,山西庆成王朱钟镒截止当年8月,生育子女共94人,曾孙辈多达510人!光是他的直系后代,在弘治年间已经达到了767人,再加上众多的

    妻妾女眷,整个庆成王府中,“正牌主子”就多达1000人。

    这是人口最多的一位吗?

    不是,没多久就被庆成王自己的儿子超越,这位儿子仅儿子就有一百余人,以致于每次聚餐自己的儿子们还要别人介绍才知道谁是自己兄弟。

    而后随着人口越来越夸张,庆成王连自己的亲儿子亲孙子也不认识,还出现了王府下人和将军用自己的儿子来冒充他的儿子,来享受王府主子待遇的情况,朱钟镒急的跟皇帝请求帮助,帮忙查哪些是自己真儿子,哪些是假儿子。

    而这些,仅仅只是明朝皇族的一个缩影。

    从朱元璋建国初期,分封子孙“初封亲郡王、将军四十九位”。

    洪武年间,山西省只有一位晋王,嘉靖年间,山西的皇族已经增长到了1851位;同样是洪武年间,河南省只有一位周王,到万历年间皇族达到了惊人的5000人!

    如果你再去看皇室档案,玉牒上记录的人数,从洪武年间的58人增至万历年间的80000人!这还都是高级皇族,不包括数量更多的底层皇族。

    根据人口史专家计算,明朝末年时期,朱元璋的子孙应该有了百万人之多。

    【这样夸张的人口,与朱元璋的政策有关系。】

    【老朱对大臣刻薄寡恩,不但制造洪武大逃杀,把功臣几乎杀光殆尽,给大臣的俸禄也是历朝历代最低的。就这还严惩贪官,剥皮萱草。

    但是他最自己后代,准确来说仅限于儿子们,十分的溺爱。】

    是溺爱,不只是疼爱,因为是没有理智、哪怕儿子是混账也依然给予诸多福利。

    朱元璋规定:皇族子孙不受法律约束,不归当地官府管制,而且公侯大臣见到还要“伏而拜谒”。而且儿孙们的俸禄极其丰厚,封为亲王的皇子年俸万石,还不包括大量土地和其他各种赏赐。

    而且皇族不必从事任何职业,所有消费都由国家承担:10岁起开始领工资享受俸禄,结婚时发府邸、婚礼费用,死后还有丰厚的丧葬费。

    如此这样还不满,老朱生怕儿子们子嗣太多钱财不够养孩子,所以还额外有个政策:多生一个孩子,就能多领一份俸禄。

    因为藩王们没有任何职业,所以他们想要增加收入,就使劲生孩子,甚至为了生孩子,王爷们到处招纳妻妾,

    强抢民女。

    他们还把妻妾们的生理期编列成表,按期临幸,以提高效率,可以说是古代版的时间管理大师了。

    【那么,这惊人的百万人,生儿育女靠谁?大量的妻妾;养儿育女靠谁?娶不起媳妇的百姓。】

    【哪怕是底层皇族,压在地方官头上也是一座大山,以致于各地掌管后来惊慌地发现,本省的财政收入竟然不够养皇族支出的。】

    比如明初,山西晋王府只需要年俸1万石,到了嘉靖年间,需要87万石;河南周王府,1万石增长到了69万石。

    再到明末时期,山西的财政收入才152万石,但是山西王爷们每年消耗312万石;河南年财政收入为84万石,王爷们消耗192万石。

    朱元璋自己也大惊失色: “怎么会这样?”他的儿孙,怎么成了大明的拖累?如此大的消耗,不需要计算朱元璋就知道,百姓会受到极大地压榨。

    当地方官府无法满足王爷们的需求,王爷们会勾结当地势力压榨百姓,地方官府也会为了钱财加重赋税..

    朱元璋自己就是受不了元朝贵族的压榨才起义的,现在一想想那自己的子孙可能对后世百姓造成的压迫,再一想想可能导致的农民起义和亡国,老朱只觉得眼前一黑,再强大的心脏也有些受不了。

    朱元璋也没想错,当李自成、张献忠等明末“七十二家”起义军烽火燃起后,无论是哪一路起义军,对朱元璋的子孙屠戮殆尽。

    无论是亲王还是亲王后裔,无论是主动投降还是被动俘虏,无论是立刻下跪还是苦苦求生,通通都是一律诛灭,可以看到百姓对大明皇室极其痛恨。

    【现在再回头看看那可怜的女子人口,首先,从中至少减去一半,作为本地藩王的妻妾

    ——你不会以为曾孙辈能达到510人就只需要510个女人吧?藩王几百女人,藩王的儿子们几百女人,藩王的孙子们几百女人,最后才是那510个曾孙。大小主子加起来1000多人,这些应该还只是有名分有地位的,妾室和连妾室名分都没有的通房、侍女、粗使女仆,远远不止一千人。】

    你总不能指望,一个主子只两个人伺候吧?

    "这么多皇族,竟然不削藩?"刘彻觉得手头蠢蠢欲动。这些皇族那么废物,只会生孩子浪费国库财政,为什么不削?后世的皇帝

    这么废物?

    嬴政: “朕早说了,分封制不可取。”如此巨额的皇族,不仅浪费国库钱财,还浪费粮食,浪费布料,浪费土地,浪费木材,浪费.…

    这么多人口,不去给他修长城可惜了。

    嬴政也蠢蠢欲动,很想来个跨时代征兵。皇族的人,身体一定很好吧,一定很能打吧?

    大明朝的百姓,尤其是男人,听到了天幕上的巨额数字,已经开始恨得牙痒痒。“难怪我们娶不到媳妇,原来都被皇室的人占了。”

    “本以为我们县里的贪官已经抢的女人够多了,没想到上面的更过分。”“一千人啊!一千个老婆孩子,比我们全村的人都多!”

    越说,越愤怒。

    这样的愤怒,种在了男人们的种子,终将有一天越烧越旺,直到彻底将上位者焚烧殆尽。

    【减去一半女子之后,再看一下明朝的制度,不允许改嫁的节烈制度。】

    【朱元璋下诏:凡民间寡妇,三十以前亡父守志,五十以后不改嫁者,旌表门闾,免除本家差役。】

    洪武三年,朱元璋对开国功臣进行封赏,而在这一时期,他还下令旌表了一大批节烈妇女, "孝子顺孙” “义夫节妇”,和长寿老人忠臣义士等。

    ——值得注意的是,义夫指的是妻子去世后不再续娶的男子,也就是说朱元璋对不再嫁和不再娶都是同等嘉奖。

    朱元璋还在乡党建有旌善亭和申明二亭,申明亭主要是处理纠纷和劝惩民众,旌善亭则是教化民众,宣扬良善之举。

    里老将民众的善人善事和恶人恶事写在亭侧,以期教化民众,以示劝惩。这其中就包括民间孝

    子、顺孙、义夫、节妇。

    在明朝的乡族祠堂中,一般都设有“节孝祠” “贞节祠” “节烈祠”等,能入这样的祠堂,对当时的妇女来说是莫大的殊荣。上报官府后,官府还会为节烈修建祠堂和贞节牌坊,以及赐予荣誉称号;

    在家族中,明朝家法族规中有不少鼓励和优待妇女守节的,会对守节妇女记入家谱并且给予物质奖励;而对于失节或是再嫁的妇女,许多宗法族规上虽然没有明文加以限制,但是基本上都采取不允许的态度,逐出族门,不能写入家谱,更有甚者直接处死。

    从中央、到地方、再到家族,三者密

    切配合,严防死守,把女性牢牢地困死在了家中。

    在这样全方位的死守下,明朝节烈妇女多达35829人,每年平均有130人左右,比宋朝平均一年一人增长了129倍。

    【程朱理学发展于宋朝,但是在宋朝并不受重视,而且它诞生有一定的背景:那便是南宋时期官员宿妓成风,风气奢靡,程朱理学原本的“存天理灭人欲”是为了约束社会上的奢靡风气。】

    程颐道: “夫妇之道。当其初婚,未尝再配,是夫只合一娶,妇只合一嫁。今妇人夫死而不再嫁,如天地之大义。然夫岂得再娶?然以重者计之,养亲承家,祭祀继续,不可无也。故有再娶之理。”——此段话亦被朱子所引用,见《朱子全书》。

    程颐认为,天地大义是夫只娶一妇,妇只嫁一夫。妇人守寡后不再嫁是天地大义,丈夫丧妻后为了养家继承香火可以再娶。

    但是程颐也说: “大夫以上无再娶礼。凡人为夫妇也,岂有一人先死,一人再娶,一人再嫁之约?只约终身夫妇也。"

    这就要求,男子也应该遵守“夫妇之义”,不应该再娶。

    可以说,程颐对于理想主义和现实是分得很清楚。理想化的程度,是男女夫妇都守义,不再嫁也不再娶。但是碍于现实,只再娶也可以。

    朱熹更为开明一点,在《朱文公文集》中说得更明确:“夫死而嫁,固为失节,然亦有不得已者,圣人不能禁也。”

    意思是说,虽然夫死后寡妇改嫁算失节,圣人不能禁,那常人自然更不必禁。

    朱子甚至有更进一步的看法,不但丈夫死了,妻可再嫁;即便丈夫活着,如其不成器,无法养活妻子,妻子也可以主动离弃。

    可以看出,宋朝时期的程朱理学也还没扭曲到明清那么夸张,也因为那时程朱理学不是主流,不受重视。

    但是到了明清时期,扭曲的都变得片面化只约束女子。

    【义夫在明朝以前,还有忠贞之士的含义,到了明朝, “义夫”专指青壮年丧妻后不再续娶,在此之前,历代王朝从未有过男子不再续娶旌表的先例。】

    【包括很多人可能没想到,朱元璋最初的表彰守贞烈女是针对男女双方,到了明朝后期依然有表彰。比如在明朝历史的记录里有很明确的表彰记录:

    嘉靖十八年,旌表江西义夫

    刘凤节妇周氏等十一人;嘉靖三十八年,旌表北直隶等处义夫一人,江西义夫一名李溥锦.…】

    【在明朝的地方志中也有“义夫”的身影,比如万历年间,南昌地区有记载义夫葛元寿、杨琏、颜镛受到旌表。】

    刘邦惊呆了: “丧妻不再娶,丧夫不再嫁,他的人口从哪里来?”

    汉初时连续几代皇帝鼓励寡妇再嫁力度相当大,还有官媒帮忙寡妇说媒再嫁。没有帮丧偶男人说媒,因为都觉得再娶不是天经地义,哪里需要官府催促。可后世还真有义夫,确定是真的为了节义,不是娶不到媳妇?

    【从宗族的角度上来说,女子丧偶后不改嫁,可以避免带走财产,而男子不再娶可以避免继母不慈对孩子不好,也可以避免日后子女不和分家导致的纷争。】

    【但是结果大家也看到了,女子被约束的越来越严格,男子总有借口不履行。】

    【现在我们再回头看那可怕的男女比例,再减去一半的节烈,请问还有多少女子可以嫁娶?】

    “呵呵,没有女人,那就自己消化,男人娶男人,男人生男人。”太平公主越看,被后世的男人气得越不轻。

    她也是嫁过几次的人,一个是薛绍,另一个是武攸暨,若是按照明清时期的风气,自己定然是要被骂的。

    不止是太平公主,在再嫁之风普遍的大唐,女性的反应最大。

    【男女比例拉开极大,上层社会还多妻妾,那么底层百姓娶不到老婆怎么办?】【于是诞生了一种特殊的婚姻:典妻。】

    【典即典当,典妻,即典当妻子。】

    刘娥眉头微微一皱。

    宋朝时期其实已经有典妻了,她在民间时就曾经见到过。

    但是明清时期不是崇尚守贞骂,男子还典妻,那被典当的妻子回家之后怎么办?尽管还没听到天幕说完后续,刘娥仿佛已经看到了被典当妻子的悲剧结局。

    【在原始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转变时期,妇女面对地位下降反抗的同时,买卖婚姻已经开始出现。

    春秋战国时期,上流社会流行殉妾制度。晚期,殉妾制度走向没落,嫁妻卖妻开始兴起。】

    【秦汉时期,有了完全买卖形式的嫁妻卖妻。南北朝时期,开始出现质妻,由原来的买断变成了抵押。

    >唐宋时期,典妻迎来快速发展,不仅出现典妻,还出现了雇妻、贴夫等形式。元明清时期,统治者起初在法律上大力打击,依然阻止不了典妻的恶性发展。】

    【宋朝时期,典妻妾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典妻也多了特殊的形式——契约制。】【宋朝时期的典妻,年轻美貌的女孩子和已经生育过并且仍然有生育能力的妇女最受欢迎。】

    典权人告诉牙人自己想挑选什么样的女子,出典人告诉牙人己方有怎样的女子将要典雇出去。由牙人综合双方需求,撮合成一桩交易。

    但是这个典当期其实并不一定会遵守,典权人占据主动权,被典当的女子哪怕期限到了也不一定能够回家。而且大部分都是由女子的父亲或者丈夫把女子抵押典当,女子根本没有话语权。

    【宋元两代,自然灾害频繁,加上时局动荡,平民生活困苦,典妻再次兴盛,当时吴越之地典妻雇子已经成了固定风俗,官府想要禁止也禁止不了。】

    【明清两代到民国期间,安徽宣城、霍邱县、浙江奉化、余姚,福建福安等地区,还保留着典妻习俗。】

    【官府其实一直有打压典妻的法律,但是一直有变化。唐律中,典卖□□者,是处以“徒二年”的刑罚,典卖妾,处以“徒一年”的刑罚;而明律规定典卖妻妾者,杖八十。这二者的区别相当之大,也让典妻成为了百姓生活在救急的方法。】

    《元典章》记载,江西行省有一件案子,出典人彭六十因为家贫,与彭大三签订典契,将妻子吴阿典与彭大三使唤三年,雇身钱为五贯。

    “五贯钱!五贯钱!”班昭气得一边忿忿不平,一边执笔速记。只是因为五贯钱,丈夫就把自己妻子典当给别的男人使唤三年。这样的人间惨案,自己不记录下来,怎么能警示女子?

    她出生于贵族,后来得宠于帝后面前,从未曾想到民间百姓会因为曲曲五贯钱就把妻子卖给别人为奴,这些丈夫如此无能,连五贯钱都没本事赚到吗?

    既然没本事赚到,那又如何欠下的?

    【清朝时期,典妻达到了高峰。

    清军入关以后,大肆屠杀、抢掠女子,造成女子死伤无数,民间只能通过典妻来传宗接代,哪怕是“康乾盛世”也依旧存在。】

    【到了清光绪十四年,刑律再次修改,规定贫苦者将妻女典雇于他人不受罚。这样宽松的条件是统治者出

    于对社会秩序稳定方面的考量,但另一个角度也反映了女子地位进一步丧失,以及男女比例更加失衡。】

    【清朝末年时期,连身为贵族的八旗子弟也越加贫穷,这也使得八旗子弟也开始选择典妻。】

    一个破旧的房子面前,一位身穿皮袄脚踩皮靴、头上留着一条辫子戴着皮帽子的男人敲门而入,里面一位瘦小的男人点头哈腰地迎接: "大老爷您这边请,请问您想要什么女子?"

    "能生儿子的。”皮帽男人大大咧咧直接提出要求, "老爷我是镶黄旗的,满洲老姓,这香火必须需要人传承。"

    “您看这位怎么样?”男人粗鲁的把自己身后的女人往前一推,一开口像是龟奴介绍娼女似的,满嘴生意, "这是我老婆,生了两儿子,都皮实的很,还年轻,肯定还能生儿子。"

    “行。”身穿破旧皮袄的八旗大爷掏出一个破钱袋,看也不看的扔给那低头哈腰的男人, "一手交钱一手交货。"

    男人接到钱袋,捏了捏就知道分量,撇撇嘴露出一抹嫌弃,但面上还是挂着笑: “哎,老爷痛快!"

    他主动把自己妻子推给雇主,妻子犹犹豫豫看向自己堂屋,那边有一大一小两个孩子正探头探脑地看着自己。

    妻子满脸不舍,雇主不耐烦直接把她拉走: “看什么看,按规矩办事,三年时间,你跟你家人不能见面。”

    ——典妻很重要的一条规矩,就是典妻期间,不能与原来的丈夫见面,这样也避免典权主得到了是别人的儿子。

    这一幕对康雍乾三朝的上层人士刺激不轻。

    “八旗子弟?这也算八旗子弟!”弘历最好面子的人,对这种事完全不能忍受。

    “竟然如此废物,都沦落到跟其他人共.妻,着实有悖人伦!”胤祯气得立刻召集军机大臣开会,连夜严肃刑罚。

    “后世子孙竟然如此无能,连娶妻都没本事自己娶妻了吗?”玄烨同样以为,再怎么男女失衡,满清子弟最多就是跟前朝朱明皇室一样,藩王无能,养猪一样生一堆娃,然后引得众怒被农民起义军屠戮殆尽。

    他一向对子嗣严格教育,自认不会把藩王养成猪,但是没想到,不会变成猪,会变成穷鬼。

    穷鬼自己娶不

    起老婆,也娶不到老婆,就只能与别的男人典妻生子。

    怎么这样废物!玄烨捂着心口,赶紧让等候在一侧的太医看看。

    【但是前面也说过,明清时期盛行程朱理学,崇尚“好女不嫁二夫”,那么妻子被典当之后,丈夫真得不介意吗?】

    “回来了。”

    还是那一间偏僻的民宅,还是那个瘦弱的男人,和稍有姿色的妇人。

    妇人更为瘦弱了,扶着腰身艰难地走进屋来,没精打采地应了声:“嗯。”

    男人低着头,看不清脸上的表情,声音阴郁: “生了儿子?”

    妇人: “嗯。”她刚刚生产完,为了避免跟孩子产生感情,雇主自己请了奶娘,把她赶回家里来。

    现在身体正虚弱,男人却丝毫不体谅,看到她仿佛看到了自己为了钱不得不主动戴绿帽子的耻辱,猛地抬头一声怒骂:

    "这副死样子给谁看?还不快给老子做饭去!"

    妇人艰难地扶着腰身,默默走向厨房。

    她不是不知道男人不是良人,可除了这里,她无处可去,她再怨恨又有什么用,只能能过一日是一日。

    妇人麻木地走进厨房,在黑暗肮脏的厨房里烧火做饭。柴火冒出的浓烟呛得她眼泪也涌了出来,模糊了她的视线。她看到丈夫走过来,以为是急着吃饭,咳嗽着解释: “柴太湿了,要再等等。”

    谁知,男人是拿着砍柴刀走进来,猛地上前,一刀捅在妻子的肚子上。

    “你不干净了,丢老子的脸!”男人狠狠地捅进妻子的肚子,他恶狠狠瞪着那个给别的男人生了孩子的地方,一刀刀往下,又一刀刀搅动。

    血液流出妇人的身体,她甚至连惨叫的力气都没有,只能绝望地流着眼泪。

    她栽倒在地,看到自己心心念念了三年的儿子就站在门口,两个孩子给吓傻了,齐齐一声大喊:"娘!"

    “啪!”刘娥气得双眼通红。

    “实在可恨!实在可恨!”

    妇人生子向来凶险,妇人为了给丈夫去冒险,三年回不来也极有可能。已经这样了,男人丝毫不领情,竟然还嫌弃妻子脏把她杀了!

    刘娥气得声音哽咽: “把妻子当物品典卖之后又杀死,

    是他妻子愿意被典当、愿意给别人生儿子吗?!"

    “五贯钱!五贯钱!就五贯钱送了一条人命!”“我大宋,定要肃清此事!”

    天幕说过,宋朝也有典妻卖妾的事情,她定要严查此事!

    【除了典妻,还有契弟,字面意思,就是两位男子结为契约夫妻,如同普通男女一样共同生活。】

    “契弟”在福建等地比较流行,起因是沿海地区早年多出海经商,船上不允许带女人,只有男人。男人在长时间封闭的环境下,需要发泄时,自然也只能找女人。

    航海经商时的短暂厮混,后面为什么又要共同生活呢?

    这也是他们自己造出的结果,福建等地也是溺杀女婴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从宋朝时期开始已经杀婴成风。

    但是“契兄” “契弟”之间如果一方找到合适的女子结婚,契兄会送上厚礼嫁妆。而这并不意味着两人的关系一定会断绝,娶妻只是为了传宗接代,那倒霉女子,可能成为一个新的受害者——同妻。

    在明清,不但有大量好男色者,还有大量的同妻。

    【契弟还与男男恋有点关系,盛行于明清时期,这里先暂且不提,我们来说一说明清特殊的文化氛围~】

    荆咕可是特意做了精心准备,保证让大家大开眼界。

    【说一个很嘲讽的事情,明清时期各种封建礼教发展到极致,对女性是缠足守贞各种要求都来,但是,明清也是□□最为鼎盛的时期。】

    【我没打错字,是艳情,也就是情涩文化,不是言情小说。】

    【二者不仅仅意义不同,受众也不同。】

    【言情小说适合对爱情有幻想的年轻女子,但是□□,大家懂得都懂。

    明清时期崇尚“女子无才便是德”,崇尚“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女子能看的书是有限的,那么这些艳情书籍给谁看的就可想而知了。】

    荆咕特意放了一系列的书籍封面。

    “咦,这是什么?”刘彻还没有得到纸张,看到花花绿绿的纸书封面,又好奇,又觉得有哪里不对劲。

    虽然后世的字体与汉朝的不同,但是天幕特意翻译过,所有古人都看得懂。

    看明白书封面上的文字,和特意放出来的部分内容后,刘彻无语了: “后世

    男人是有多闲?不去开疆拓土,眼睛只顾着盯女人,还写书教女人如何做女人?他们不要这纸给朕!"

    大汉的纸还没造出来,给朕啊,给朕!

    天幕上出现一系列的书籍,都是《内训》《贞烈故事》《女鉴》《女训》《闺范图说》《后妃传》等书籍,只看那一个个“女”字就知道,这是写给女人的书。

    这些,都是明朝时期官府训女的书籍。

    明成祖还命大臣编撰有《古今列女传》《高皇后传》。士大夫例如吕坤编撰有《闺范》《闺戒》,赵南星的《女儿经注》,温璜记述母亲陆氏训言写成的《温氏母训》,陈确的《新妇谱补》。

    除此之外比较有名的还有王相之母刘氏所撰的《女范捷录》,吕得胜的《女小儿语》等。

    其中还出现了图文并茂、带有民谣形式教女的歌谣等,教育女性要具有母仪、孝行、节俭等妇德的,但总体上还是在宣扬譬如男尊女卑、从一而终等封建传统道德观念的要求。

    从小被洗脑的明朝女子,节烈人数达到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数量,比清朝还要更多。这背后,是无数惨无人道的死法。

    比如,浙江永嘉县陈氏,年二十六夫亡后,为了拒绝改嫁用发簪自己毁容破面;邵氏夫亡时才二十五岁,有一徐生求娶,邵氏自己割破鼻子自残,誓不改嫁;

    饶州府乐平县陈氏年二十,丈夫病中许诺她可以改嫁,为了表明心意,陈氏割耳断发发誓,终身守节……

    以上好歹没有丧命,还有更可怕的。

    金乡人庠生周镒妻潘氏自幼学习女书,还会一些占星司命之术,嫁人后丈夫病重,自己卜算一番,得出的星命是自己克夫,于是直接自缢而死;

    浙江陈襄妻倪氏,年三十无子,守寡期间有爱慕者遣来媒婆欲求娶,倪氏用滚烫开水泼向自己的脸,导致左眼珠爆出,又用煤灰涂抹伤处,把媒人活生生吓走,再也不敢来下聘……

    【啊不好意思,这是女子看得书,重来。】

    《如意君传》、 《痴婆子传》、 《素娥篇》、《肉.蒲.团》、 《金.瓶.梅》、《姑妄言》、 《弁而钗》、 《宜春香质》、 《龙阳逸史》..

    《如意君传》成书于嘉靖年间,写得是武则天与男宠薛敖曹之间的性关系。比较特别的是,作者不完全是批判武氏,这本

    书偏向于女尊男卑,引申向君臣关系。但是介于许多男性本就喜欢给武瞾造黄谣,荆咕没有放出这本书的详细介绍,只快速闪过。

    其余的几本,各有各的精彩。

    《痴婆子传》产生在明代万历年间,正逢小说繁荣期,是以一位七十老媪的回忆录作为视角,写老媪一生的性经历性生活的不幸遭遇。非常大胆,也非常前卫。

    其中, 《弁而钗》、《宜春香质》、《龙阳逸史》都是男同的文,还是晚明时期的畅销小说。《肉.蒲.团》、 《金.瓶.梅》,一直流传到现代,荆咕只放几个片段,就可以惊掉古人下巴。

    “有辱斯文!”淳于越顾不得儒家的斯文,在帝王面前指着天幕疯狂辱骂,恨不得撸起袖子穿到明朝逮住那一群脑子不清醒的文人揍一顿。

    "这么金贵的纸张,竟然用来写这些东西!真是该死!"

    在造纸和印刷不是很发达的时候,古代文人对纸张尤其爱惜,有字纸塔专门供奉写过文字的纸张。可以到字纸塔焚烧写了字的纸张,但是用来包扎食物都算不恭敬,何况写银秽书籍。

    “后世的男人是不是有毛病?有这么好的纸张和书籍不写点好的,写什么□□?”扶苏都怒了。

    知道大秦还在用竹简有多累吗?

    新研发出来的纸珍贵的只有父皇才能少量使用,后世这么多珍贵的纸上,不去写圣贤书,在搞什么?

    “我还以为他们不喜欢女人才各种打压,这□□看起来也不是不喜欢……”刘彻也迷惑了。

    他承认自己后宫既有女人也有男人,承认自己也好男色,也更喜欢有能力的男人,但也不至于一边喜欢女色一边打压。

    "一边给女人看什么规劝的书,一边给男人看□口,难怪明清不行!"

    汲黯非常生气: “这大明的男人,根坏到骨子里去了!”简直是污辱那么好的纸张!

    【明清是小说文化发展的高峰,其中,情涩小说相当出名】【在情涩小说里,同性情涩小说、春宫图更多,但这些也是来源于生活。】

    明初时期,朱元璋对官员狎妓深恶痛绝,在《大明律》里明确规定,官吏宿娼者,杖六十。若官员子孙宿娼者,如果是军职子孙,降其祖父官职一等,发放在边远地区任职。

    ——然而

    没用。

    后来明太祖把刑罚从杖六十加到低于杀人一等的严刑,勉强收敛了一段时间,到了永乐年间再次抬头,被朱棣用“禁娼令”再次严禁后,竟然出现了男扮女装的团体,成为了官员和大臣们新的禁脔。

    这个团体,被称为小唱。

    到嘉靖、万历皇帝期间,官员已经普遍用小唱替代妓.女,也就是明目张胆的男.妓,还出现了男.妓.妓.院。

    而且男.妓混得好,还能混个一官半职,比如有个临清的王公子自己在京中谋到了吏部给事的职位后,就把自己的龙阳伴侣魏云卿先弄到广东做巡抚,又升职到了荆州。

    在这样利益的诱惑下,不同于女子是被迫卖身,许多男子主动投身小唱团体。

    “这样的朝廷,不亡才怪!”李世民深呼吸一口气,痛苦地捏了捏眉心。

    他感觉,自己的眼睛脏了。

    后世的官员怎么回事,好男色就算了,前朝也不是没有,怎么还有男.妓,男扮女装,还有男.妓院,还有男.妓当官!还是那么大的官!那可是荆州,荆州啊!

    魏征都被震惊地久久不能无语。

    他想劝诫帝王不要学后世,但是还没开口就被阻拦了。

    “朕绝对不会如此荒唐!”李世民斩钉截铁道。什么男宠男.妓当官,在大唐想都别想!

    【明朝时期,上层皇帝不问国事,沉迷炼丹和男色或者女色,民间深受影响,男色卖银已经系统化。在整个社会好男风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少年成为小官或者小唱,队伍不断壮大,形成了新型阶层。】

    民间甚至出现男.妓村落,一百来户的村庄,有二三十个从事特殊行业的小官。

    而且皇帝选秀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女子,还有太监“十俊”,可以说是男女通吃,玩得很野。听到荆咕的各种调侃,朱元璋这一次是货真价实被气晕了。他各种约束就是为了稳定大明江山,谁知道,祸害大明的竟然不是“女祸”,而是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