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都市小说 > 直播带秦皇汉武开眼看世界 > 第 54 章 农耕帝国7
    【大家有没有发现,这里面人均占有耕地面积最多的,是短命的隋朝。】

    听了许久天幕但是一直被忽视的杨坚激动到泪眼模糊:总算是说到隋朝了!

    但是等等,什么叫做短命的隋朝?

    隋朝到底有多短?

    杨坚有点慌,独孤皇后也好不到哪里去,夫妻彼此对视一眼,齐齐想到了不争气的太子。

    【隋朝在农业制度上承接了北魏的均田令——就是前面提过的北魏冯太后的均田令,隋唐的田地政策均是在均田令的基础上增减改革的。

    政治方面诞生了科举制度,但是因为隋朝二世而亡,唐承隋制,但是唐朝世家林立,科举制度反而是在后世的宋明清大放光彩。】

    武曌笑呵呵:“感谢隋文帝。”

    虽然唐初时期因为不糊名,科举制度显得有名无实,还得靠世家举荐,但是她一糊名,大批的寒门子弟进入朝堂,真好用!

    文人辈出的赵祯表示科举很好用:“感谢隋文帝。”

    听听天幕夸过他朝堂上的多少大臣,还说都是文豪、是后世的名家,都是他的,都是他的!

    朱元璋哼哼唧唧:“隋朝虽然二世而亡,但是科举不错。”

    科举制度,很好用。

    杨坚本人却是目眦欲裂:“二世而亡!二世而亡!”

    天幕曾经提到过隋炀帝,他还以为是哪个管不着的后世子孙,没想到竟然就是自己儿子!

    这还不如让天幕继续忽视自己!

    【在农书上,隋朝主要使用的是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

    【但是为什么隋文帝杨坚能创下“开皇之治”的盛世局面,并且人均占有耕地面积是历朝历代最大的土地呢?】

    【这里不得不提隋文帝开刀的对象——上层】

    对下,隋文帝不断减免赋税,给百姓减轻压力;

    对上,隋文帝则是不断地约束世家大族,逼迫世家大族黑户变成实名户,逼迫世家大族把多余的土地吐出来。

    而且隋文帝狠起来连自己也约束,最为勤俭的皇帝,没有之一。

    穿粗布衣服让整个上层贵族都以穿粗布衣服成了流行,贵族不攀比奢华,真得是能减少百姓很多事;

    而且杨坚是说薄葬就真的薄葬,对比许多嘴上说薄葬实际上还是厚葬的皇帝而言,非常爱惜民力。

    杨坚在后宫也过得俭朴,放宫女,放奴隶,解放更多的劳动力;

    【隋文帝哪里都好,就是没个好儿子。】

    【这让人非常无奈,哪怕是现代穿越者穿到隋文帝身上,面对一茬不如一茬的儿子们,完全无从选择。】

    【隋炀帝杨广善于伪装,父母一死就解放天性奢靡无度横征暴敛,但是原太子杨勇和其他儿子们又能好到哪里去?】

    荆咕自己都说得直摇头。

    换成现代人来做这个选择题,也很艰难。

    【无解。

    尤其是对比当时已经出世的李二郎和李三娘,

    杨家的儿子们真是文治武功没一样比的过,

    而且隋末农民起义的起义军头领质量也很高,人才济济,对比之下,皇室质量显得更差了。】

    杨坚差点直接气晕过去。

    他的儿子们这么差,连农民起义军的质量都比不过吗?

    独孤皇后快速掐住杨坚的虎口处,硬生生把他痛醒过来。

    “那罗延,不能晕,不能晕,天幕还在继续说。”

    一向强硬的独孤皇后听到自己儿子们都不行,双目含泪,还要支撑起丈夫。

    “没错,朕不能晕。”杨坚扶着皇后坐起身来,“朕要好好听听天幕怎么说,看看隋朝还能怎么拯救。”

    【隋朝前是五胡乱华,隋朝短短的36年后就是新的隋末农民起义,这36年哪怕对短命的古人来说,就是一生。许多人可能刚刚安定没两年,天下再次大乱。】

    【真要说起来,什么都不改。让上层少占据土地,给百姓有田地耕种和休养生息,就是最好的选择】

    听到天幕赞赏他的政策,杨坚的眼泪再也控制不住了。

    好消息:天幕夸他了,开皇之治,做得很不错;

    坏消息:儿子不成器,隋朝二世而亡,他的所有努力打了水漂。

    杨坚再一想起自己的儿子们,再想想天幕提到过的后世皇帝们,对比惨烈。

    听到天幕说回了明朝,杨坚再也控制不住,转头和独孤皇后抱头痛哭。

    【再说回明朝。】

    【明初时期,朱元璋实行劝农垦荒政策,让大量因为战争脱离生产的农民与土地结合起来,屡次征发上万劳役修建水利工程疏通河道,并且轻徭薄赋、均力负担,实行按田征赋、按丁征役的赋役制度,并且建立了完善的粮仓储存设备。】

    【这一点与隋朝很相似】

    【明初,从朱元璋到永乐帝、仁宣之治时期,都有“重农减征”政策,通过法令让百姓归农复业,大部分农业恢复生产。】

    【但是同样因为极端的重农,造成了宛如宋朝重文轻武一样的瘸腿】

    【极度依赖小农经济后,大明的国库始终缺钱,从朱元璋一开始因为缺铜发行纸币“大明宝钞”开始,就缔造了大明晚期通货膨胀、钱荒饥荒的结局。】

    宋朝皇帝们表示有话要说。

    “朕也是重农,也没影响大宋经济发达。”赵匡胤想起天幕夸他的重农政策和环保政策,又想起天幕夸过大宋是最富裕的国家,是当时世界的经济中心,顿时觉得扬眉吐气起来。

    【每个王朝都避免不了土地兼并,明朝中期开始,全国纳税的土地已经被贵族和大地主疯狂占领——而贵族不仅仅是占领土地,还会有各种欺压百姓犯事之后的豁免权】

    【最严重的时候,国库里的钱粮只够数月使用。】

    朱元璋老脸一白。

    不是吧,他这个时候国库穷不是因为经历过战争吗,怎么后面的国库还是很穷?

    朱棣颇为自得:“永乐年间不穷!朕富有四海!”

    朱高炽在一旁呵呵:“父皇心态真好。”

    每次父皇要御驾亲征,都是他负责监国。正因为多次监国,负责军队的大后方,对国库的了解程度自认比父皇还要深刻。

    所以,他对大明的经济状况也更担心,每日操心的舍不得吃舍不得穿,还被父皇弟弟嘲笑抠门!

    国库那个状况,他怎么能不抠!怎么能不抠!

    【张居正的“一条鞭法”为大明续命七十年不是开玩笑,最明显的就是国库收入明显增加。可惜,万历皇帝不珍惜,人一死就废除新政】

    朱翊钧在后宫当做没听到:不废除还留着碍眼吗?

    大明现在十分稳定,大权在握天下太平,他为什么不把拦路的人都给解决了。

    只有前朝的大臣一阵阵的遗憾。

    虽然张居正在位时排除异己,让与他不和的大臣恨不得他早死了之。

    但是当张居正真得死了,皇帝先是报复张居正,差点把他开棺戮尸,看得百官兔死狐悲。

    然后皇帝又彻底躲到后宫不上朝,大臣们根本拿皇帝毫无办法后,越发怀念张居正来。

    至少有他在,皇帝不至于如此懈怠懒政。

    大明有这样的皇帝,还能持续几年?

    大臣们一阵阵的唉声叹气,低声抱怨,但是心里其实并没有觉得大明真要亡国。

    天幕也说了,大明亡国时又是瘟疫又是外患,这不还没瘟疫嘛,遥远的很。

    【明朝成化年间,松江地区农业赋税日益加重,人们要么设法转职成官吏,要么宁愿从事工商业,60%-70%的人脱离了农业生产。少部分务农的百姓“身无完衣,腹无饱食”】

    曾经的松江府,靠着棉花棉布发达起来,家家户户种棉花纺织棉布;

    后来的松江府百姓,连种棉花的田地都没有之后,要么选择去给贵族当佃户,要么只能转职当商户——明朝的商户地位极其低下,被迫转型的商业,因为国家不支持,依然很无力。

    少部分人有门路还有钱财能当上官吏,但那已经是极少数中的极少数。

    现在明初的松江府人,听到天幕剧透他们悲惨的未来,开始慌了。

    “咱们现在如此富裕,外面的姑娘小伙子都想定居松江府,日后怎么会这么穷?”

    “没听到吗,种棉花的田没了。”有种棉花大户人家没好气,“也不知哪个缺德的贵人如此贪心,一点活路也不给我们留!”

    可是这种贵族占地怎么能解决,他们小老百姓,谁能抗得过贵族?

    “我要参加科举!”半大的孩子已经有了自己的主见,他握紧拳头,对着父母说出自己朴素的愿望,“等我做上大官,我就可以保住咱家的田!”

    【其实明朝的文人也有不少有识之士,对农业有很卓越的见解,写出了优秀的农书。】

    【明朝有徐光启的《农政全书》,不仅系统论述了华

    夏古代农业生产的理论和农业技术,还介绍了欧洲的水利技术;】

    ⒈西羚墨提醒您《直播带秦皇汉武开眼看世界》第一时间在[]更新,记住[(

    【还有喻仁和喻杰两位民间兽医编纂了《元亨疗马牛驼经全集》,里面记载了对马牛羊骆驼等动物的针灸法、外治法、内服药法,还有一套模仿自“金元四大家”的医病理论。】

    朱元璋听了一系列的批评,听到这里连连点头:“咱大明也是人才济济的嘛。”

    就是可惜了,不在明初,他用不到。

    【在明朝的民间,劳动工具多了起来。】

    整田的犁、耙、碌碡;播种的耧车;适合中耕的出头、铁耙等;适合收割的镰刀、桑剪、推镰;适用于灌溉的龙骨水车、玉衡水车。

    有些农用工具后世已经不再使用,荆咕找不到具体的图片,只好放上古代的工具图片。

    对于古代工匠来说,这样的图片反而更为熟悉好用,看一眼立刻就记下来了。

    【这一切看起来欣欣向荣,怎么都没问题是吧?】

    【但是对不起,你没有田地。】

    再好的农书和农业技术,离开田地让再有经验的农民也无法发挥。

    明末时期,农人听到这里,直接扔了锄头,在田垄上哭了出来。

    “我原本是有田的,原本是有田的啊!”

    如果不是越来越沉重的赋税逼得他没有办法,把田地卖给官府来交税,他还是有田地,可以自己种地养活自己一家。

    怎么突然有一天自己的田就没了呢,这明明是他祖辈传下来的祖业田啊!

    都说男儿有泪不轻弹,生活在底层的农人一向善于忍耐,不是绝望到完全没有办法,不会哭到什么男儿形象都在意不了。

    一人一哭,其他被迫卖.身当佃户的农人被勾起伤心事,齐齐抹起眼泪来。

    “天幕啊,你可有什么办法,能让我们重新拥有田地?”有农人一边哭,一边无助的向天幕祈求。

    此时此刻,他除了像对着菩萨祈求一样祈求天幕,别无他法。

    别说跟贵族抗衡,他常年没吃饱、饿得瘦骨嶙峋的身体,连监管他的小吏都打不赢。更别提一家老小全在附近,小吏和贵族对他的底细一清二楚,他哪里敢作乱……

    【朱元璋给了官员历史上最低的俸禄,但是给了自己儿子们极其丰厚的封地和待遇。】

    【明朝皇室宗亲的爵位和待遇,还有生了儿子继续追加的政策前文说过,这里不再赘述,为了他们浪费文字挺不值得的。总之大家记住,也是历朝之最。】

    官员听到自己历史上最低的俸禄,瞬间也开始抹眼泪动作。

    皇帝老说官员贪污,但是俸禄那么低,不贪污他一个人的俸禄根本养不活一大家子,这让他能有什么办法!

    当官场上贪污成风,他哪怕不贪还不合群,被怀疑是不是想举报,他只能一起沦落。

    .

    朱元璋嘀嘀咕咕:“这大明是

    朕打下来的,对儿子好点怎么了?大臣都得给朕干活,俸禄低才能勤奋干活,都为了钱那还当什么官,直接经商去。”

    前朝的皇帝和大臣们集体叹为观止。

    武曌时期,大臣们对比之后突然觉得武曌也挺好。

    用酷吏就用酷吏吧,换宰相勤快就勤快吧,总比把人直接穷死好。

    一个人穷死也就罢了,背后一大家子,上有老下有小的,跟着一起饿死死后都无颜面见祖宗。

    祖宗问你:犯什么事了怎么全下来了?谋逆还是夺嫡失败?

    你说:俸禄太低穷死的。

    多丢人!

    还年轻的来俊臣站在群臣中,脑海里想着这个画面,浑身一个激灵,快速把脑海里的画面甩出去。

    他还是好好地做陛下手中的刀吧,酷吏就酷吏,被骂就被骂,身在大唐为官,穷死太窝囊了,他宁愿做酷吏!

    【朱棣靖难之役后,为了安抚藩王收回了他们的兵权,再次加大分封,实行“养猪”

    政策;

    在朱棣后面,每位皇帝都是如此,用经济弥补政治,也导致明朝对藩王的分封越来越夸张。】

    【当时藩王一家一姓就占据了地方上十分之七的土地,而占据人口大多数的百姓只占据十分之一。】

    朱元璋迅速找到了发泄的出口:“老四!你做得好事!”

    他就说自己没那么过分,原来是老四!

    还靖难之役,“你竟敢抢你大哥的皇位!”老朱快速抓住重点,更加愤怒了!

    此时的朱标还健在,闻言也忍不住看向朱棣。

    天幕前面提到后世的明朝皇帝,他们都听出来不是太子朱标一脉,是朱棣的一脉。

    朱元璋操心子孙,把各个儿子们的辈分都确定好了,为太子朱标一支拟的二十代名字排序为:允文遵祖训,钦武大君胜,顺道宜逢吉,师良善用晟;

    为燕王朱棣一支拟的二十代名字排序为:高瞻祁见祐,厚载翊常由,慈和怡伯仲,简靖迪先猷。

    天幕提到过朱祁镇朱翊钧,朱元璋就知道后世的皇帝是朱棣的一脉,但是他以为是朱标后人无能或者像宋朝皇帝那样没有男丁才由堂兄弟继承,没想到竟然就是朱棣!

    竟然还是老四篡位!

    朱元璋随手抓起朝堂两侧的烛台就朝朱棣砸过去!

    “父皇肯定是有原因的!”朱棣不敢躲闪,但是也不想真被砸死,侧着身子用胳膊挨了这一砸,嘴快之下说道:“没准是大哥病死了呢!”

    朱元璋被气得更生气了:“竟敢诅咒你大哥!”

    【除了土地,明朝皇帝还把地方的商税等恩赐给诸位藩王,藩王们可以在水陆要津私设税关向过路商贾征税;还开设店铺经营各种垄断商品,曾经由朝廷专卖的食盐也成了地方藩王手里随意涨价的必需品。】

    当藩王越来越富裕时,不但百姓越来越穷,连军队的军需军饷也无力发放。

    而朝廷可以征集田地赋税的收入也越来越

    少,失去田地的农民数量越来越多。

    一边是拿不出钱来整顿军队、安抚起义的朝廷,一边是失去生计后只能造反的农民,一边是醉生梦死生活奢靡的藩王。

    百姓不仇恨藩王才叫有病。

    【直到明朝灭亡前夕,皇亲国戚依然没有醒悟。农民起义军抵达河南时,福王朱常洵不肯捐出一分钱给朝廷筹措军费,李自成攻陷洛阳后,福王朱常洵被烹杀,福王府中无一幸免;】

    【福王也不是唯一的例子。】

    【蜀王和楚王家中钱财堆积如山,同样不肯为朝廷出半分力气,最后全部落入起义军张献忠手中,全府被杀;】

    【愤怒的农民起义军,对皇室的仇恨远远超过了历朝历代,杀朱家宗室血流成河】

    还在追着打朱棣的朱元璋脸色一白,手无力地垂了下来。

    远远超过了历朝历代?

    大明的宗室,就如此不堪吗?

    尽管天幕曾经也提到过,朱元璋始终不愿意承认。

    直到天幕提到他曾经参与过的农民起义军,深有过相似经历的朱元璋终于能共情百姓的愤怒了。

    【那么让我们看看,同样在万历年间,国外在干什么?】

    【首先我们来看看同时期的英国,为什么他们能发展出工业革命呢?】

    【因为首先,英国与华夏的情况完全不同,他们是地多人少】

    这个前提情况,已经差距很大了。

    再看看人均占有的耕地数量,朱元璋深感一阵的无力。

    他想得再多再好又有什么用,人刚死赋役制度就失效了,时间越久远子孙越不争气,他也与越发无力管到后世子孙,他该如何才能维持下去?

    【现如今大家应该也清楚,欧美的劳动力非常值钱,蓝领工人农民之类都是高薪职业,这也是有基础的,在几百年前他们同样是地多人少】

    【因为人力不够,不得不选择用工具取代人力,比如风力】

    从13世纪开始,西方就开始大规模使用风车等机械,有组织的在湖泊、沼泽地区中排水,在低地国家开始使用风车磨谷物;

    比起明朝的水磨,风车具有天然优势,风车不限地形、季节、全天候使用。

    随着风车在整个欧洲大陆的广泛推广,风车的制造工艺进一步提高,从最初的塔式风车,进步到后面16世纪的单柱式风车,适用范围越来越大,可以更大范围的把自然力转换为机械动力。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西方的农耕文明一下子就超越了华夏。

    此时的东西方的脱谷都用连枷。

    西方的连枷手柄一般四五尺长直且小的木棍,二者用皮带连接在一起,使用时用双手握住手柄高举过后,然后重重地挥动双臂拍打谷穗;

    华夏古代的连枷手柄长而脱粒棍短,现代还有人笑谈说它是“双节棍”

    的原型。

    西方农耕技术落后,耕犁同样落后,但是畜力资源丰富。

    西方的犁直

    到16世纪都十分笨重,需要6到8头牛来拉;

    16世纪以后,荷兰才发明出只用两匹马拉动的犁。

    到17世纪,仍然没有解决犁过于复杂的结构。

    因为农业工具粗糙,西方开始大规模利用风力、水力等大型机械,这些先进机械促进了更多生产资料的诞生,提高了百姓的生活水平,也带动了其他机械方面技术水平的提高。

    所以,尽管西方人在农耕文明上不如华夏,在粮食单位面积粮食产量上不如华夏,但是每个农民生产粮食的总量一次次的提升,最后远远地将华夏抛在脑后。

    【归根结底,是农民与土地的问题。】

    帝王齐齐沉了脸色。

    天幕全天下所有人都能看到,他们想不允许百姓看也做不到。

    这一次的天幕过后,百姓会不会造反起来?

    【我问大家一个问题:朱元璋出身小农,他能不知道耕牛对百姓的重要性吗?他不知道畜力更省人力吗?为什么既不像汉初的皇帝们鼓励百姓养牛,也不像秦朝那样给百姓租借耕牛?】

    【明初时期,刚刚经历了战争,外来的高产农作物也没有传入,种棉花也不是立刻就见效果的,人口还没有很多哦。】

    朱元璋的脸色黑沉如水。

    他曾经是小农,可是现在他是皇帝。

    他曾经痛恨元朝对汉人的压榨,可是当他成为皇帝,他开始感觉到元朝的制度真好用。

    为了江山稳定,严格一些怎么了?

    再说了,没有耕牛,现在不是有了“代耕架”,用木牛代替耕牛,不一样好用?

    【可能会有人问,就算没有耕牛,不是有那铁搭吗?】

    【我给大家放一下铁搭的使用方法。】

    看到铁搭的图片,很多现代人可能会误认为是猪八戒的钉耙,因为确实很像,只不过猪八戒的是九齿钉耙,铁搭只有四齿或者六齿。

    一直到近现代,许多农人家庭依然有铁搭,是比较常见的一种农耕工具。

    农人使用铁搭,需要用双手拿着铁搭在地上一下一下的深凿,一直保持微微弯腰的姿势,弯腰久了,农人会直起腰来,锤一锤酸疼的后腰,但是无法休息,还要继续。

    【如果做过农务活的人就知道,只要是工具,使用时间长了都累,哪有能用畜力解决轻松——西方那种用风力水力的大型机械与畜力一样,动力源不是人,农民就可以节省很多力气。】

    再放出用耕牛的农人。

    前面是健牛拉着犁,后面的农人扶着犁,甩着鞭子,牛在前面出主要的力气。

    哪怕是用眼睛看也能看出来,牛要更省力。

    .

    “谁不知道牛耕好,可是养不起。”农人看着天幕摇头叹气,“还是大汉好,牛耕普及推广,那时候的农人都有牛吧?”

    “地也比咱多。”

    “都说秦朝是暴秦,暴秦官府还能借牛,咱这……”

    看到农人

    聚集在一起议论,

    里长在远处遥遥喝道:“咳咳,

    都聚在一起瞎咧咧什么呢,干活干活。”

    农人们顿时使着眼色散开,闷头干活。

    里甲制度,不仅为了农活,也为了维护稳定。

    比如说必要时刻,发现和镇压不安分的农人。

    但是到后期连这些乡里有头有脸的人物都没有田地时,他们反而更能一呼百应。

    【再来看看我们的邻居,日本。】

    【日本的发展,离不开华夏的“友情赞助”】

    【从唐宋时期,连续几代女皇的全盘汉化,让日本脱离了农奴社会,走进了封建社会。】

    【到明朝时期,连续几本重要农书的传入,就让日本发展出了强势的农业。】

    【到清朝时期,日本看出华夏的外强中干,抛弃了华夏,进行“明治维新”,从封建社会步入资本主义社会,以强者的姿态来侵略华夏】

    【这一期的主题是农业,我们就从华夏农业对日本的帮助开始说起。】

    朱元璋重新打起精神,认真听了起来。

    他记得这个日本,因为地处偏远,国土又小,觉得毫无价值,列为不征之国,没想到后世如此蛮狠,对华夏侵略抢劫无恶不作。

    天幕几次讲述后世的日本侵华历史,已经成功地让古人们一听到日本就开始皱眉。

    始皇帝嬴政也不例外:“朕记得天幕说过日本有银矿,地方小好东西不少,朕迟早收了。”

    刘彻冷笑连连:“朕的宝船打造出来,不介意给大汉再增加一块海外国土。”

    天幕不是说欧洲人喜欢搞什么海外殖民地吗,他没那么暴虐,只是单纯收为大汉国土,让这个侵略者彻底汉化。

    【华夏四大农书,氾胜之的《氾胜之书》与贾思勰的《齐民要术》、陈旉的《陈旉农书》、徐光启《农政全书》】

    【明朝四大科技书籍,分别是“药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徐光启的《农政全书》、徐霞客的《徐霞客游记》、宋应星的《天工开物》】

    【这些书籍在华夏因为各种原因没有被重视,甚至有些被当做皇室独自私藏。然而传到日本后被视作国宝,极为重视,哪怕是手抄本都被供在国家】

    正在野外采集药草画图稿的李时珍惊喜了:“药圣?”

    他是药圣?

    他看着手里正在编写的书,现在还没成型,原来日后如此被重视吗?

    那以后更得好好写才是!

    “李公,天幕说得李时珍,是你吧?”帮忙带路的山里人也惊喜了,不过是给一个采药人带路,谁知道这采药人日后竟然被称为“药圣”!

    这可是活着的圣人!

    李时珍微微点头:“应该是吧,哈哈。我书还没写完,没想到后世评价这么高。”

    “还没写完?”领路人看一眼李时珍手里的草稿,一种责任感突然油然而起,“我还知道这山里好多外面见不着的药草,我带您去!”

    等

    这药圣的书写完了,也有他的功劳,说出去简直是光宗耀祖!

    李时珍非常高兴:“好,多谢了,那就麻烦您带路了。”

    .

    徐霞客同样正在野外跋山涉水。

    作为一个与整个大明参加科举风潮格格不入的文人,徐霞客被误解的时候很多,但好在最亲近的家人还是支持他。

    此时时刻,徐霞客首先想到了家中的老母亲,欣慰地笑了:“母亲知道我和我的书后世留名,日后定然再也不会担忧我了。”

    正如他所想,徐母看到天幕里放出了这些名人的书籍、画像还有籍贯,在里面精准地找到了自己儿子的介绍和书籍,顿时扬眉吐气:“是我儿子!是我儿子的书!”

    就算她儿子不是秀才公不是进士老爷又如何,她儿子青史留名了!

    邻居们齐齐投来羡慕的眼光。

    明朝四大科技书籍,虽然不懂什么是科技,但是“四大”还是懂的。

    整个大明这么多书,就这几本书被提到,可厉害了!

    【华夏是世界上最早培育水稻的国家,公元前8000年,还是原始文明时期,已经开始驯化和栽培野生稻。到现在,日本的水稻被普遍认为来源于华夏,尽管有“华北说”“华中说”“华南说”三种不同的传播途径,但是来源于华夏不可否认。】

    【隋唐时期开始,日本以山东半岛和江浙沿海地区为航线起点,开始了中日海上贸易】

    荆咕放出了历史资料:

    从公元630年到公元894年,遣唐使来往有16次,唐朝的遣日使也有10次左右。

    遣唐使的除了来隋唐学习,其中很重要的一个举措就是购买书籍。通过这样的途径,北魏时期贾思勰的著作《齐民要术》传入日本。

    【《齐民要术》总结了六世纪之前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农耕文明和畜牧业生产经验,还包括野生植物的利用、林业种植、桑蚕养殖、畜牧和养鱼技术,各种食品加工方法、油料染料饲料等农副产品的加工贮存和治荒办法,被誉为“华夏古代农业百科全书”。

    《日本国见在书目录》记载,日本遣唐使、留学生、僧人和归化的华夏人当时从华夏带回日本图书167部15790卷,其中就有《齐民要术》十卷。】

    【起初,日本皇室与贵族跟华夏皇室一样,觉得这样珍贵的书籍应该由贵族垄断,所以只是束之高阁,在贵族之间些手抄本流传,百姓并没有得到推广。】

    感觉被打脸的华夏贵族脸上都不太好看。

    【日本的弥生时代同样是直播法种植水稻,此书在知识分子中流传开来后,首先改变的就是育秧移栽,是不是跟华夏北人南下后带去的改变很像?】

    到了日本战国时代,各大名混战不休,农业一时停滞不前。

    直到1586-1590年,丰臣秀吉打败了其他对手,以天皇的旗号进行统一战争,最终完成了日本的统一大业。

    1582-1598年,丰臣秀吉

    学着华夏的统治者,开始推行“太阁检地”

    “?_[(”

    朱元璋说道。

    到了江户时期,也正好是华夏的明末清初,北宋毕昇的活字印刷术经由朝鲜半岛传到日本,引发了日本印刷行业的繁荣和教育普及,《齐民要术》开始流向民间。

    尽管明清都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但是海上贸易屡禁不止,华夏的各种农书大量流向日本,日本甚至出现了农书出版热。

    1744年,日本汉学家山田好之完成了对《齐民要术》的翻译和校对,交给京都出版商出版,这时日本民间第一次印刷刊行。

    此后,日本学者多番研究,成为了华夏以外对《齐民要术》研究最深刻最系统的国家,目前在日本发现的《齐民要术》版本就有26种,最珍贵的版本是北宋天圣年间的刻本,是日本的国宝,被珍藏于京都博物馆。还有金泽实时的手抄本,是中日两国现存最早的珍贵抄本。

    .

    “华夏自己的书籍怎么没流传到后世?”嬴政自己说完,心情不愉悦地想到了自己被放火的咸阳宫和骊山墓。

    他看向他的大臣们,里面也有不少人的书籍传到后世,稍微一想现在正在使用的纸张更脆弱的特性,嬴政有了新的主意:“纸张虽然易于携带但是更容易破碎,日后竹简写书藏于墓中。”

    而且竹简对于盗墓贼而言也不值钱,或许能保存更久。

    刘彻时期同样想到了这一点,他的想法更丰富:“大汉的丝帛朕看到后世保存的不错,日后试试让绣女绣书,也保存在墓地里,总有能传下去的。”

    董仲舒提醒:“陛下,那首先得让绣女识字。”

    刘彻:“识字就识字,绣女在宫中,让宫中女眷和宗室女子一边教授识字一边绣书。”

    董仲舒:“……”

    非常高效率,主打的一个是个劳动力都不放过。

    经历了隋末乱世的李世民感伤:“每次王朝末年战乱时期,起义军动不动焚书挖坟的,书籍藏在哪里都没用。”

    别说秦始皇被项羽盗墓烧咸阳宫,天幕不野放出他们大唐的皇陵被盗,皇宫应该也没逃过。

    哎,王朝末日,该如何避免才好?

    【如果说《齐民要术》奠定了日本的农业基础,《天工开物》就让日本的农业科技进一步革新】

    【《天工开物》记载着17世纪华夏农业、工业和手工制造业各种科技,是一部百科全书式著作,配有插图二百多幅,不仅代表着当时华夏的科技水平,也代表着17世纪整个东亚科技水平的高度。】

    《天工开物》传到日本后,学者们分为几个流派认真研究,不仅推动了日本农业的发展,也影响了日本的科技技术革新。

    1777年,木村青竹著《纸谱》引

    用了《天工开物》中造纸的部分;

    1797年,木村善之著《砂糖制作记》借鉴了《天工开物》中制糖的部分;

    1801年,增田刚《鼓铜图录》中参照《天工开物》从含银的铜中取银的方法;

    1804年,曾槃和白尾国柱合编《成形图说》,引用《天工开物》农业和栽培植物的内容;

    1838年,宇田川榕庵的《舍密开宗》引用《天工开物》李的土、玉石、药石内容;

    ……

    1859年,佐藤信渊著《经济要录》,引用《天工开物》最重要的思想——富国济民!

    “夫开物者乃经营国土,开发物产,富饶宇内,养育万民之业者!”

    宋应星双目含泪,终于有人懂他了。

    《商君书》说“民弱国强,国强民弱。故有道之国,务在弱民。”

    ,可商君已经是几千年前的古人了,那时诸侯国并立,四面环绕强敌,现在大明朝是统一王朝,百姓都是自己的国民,为什么还要弱民贫民!

    【现存《天工开物》的第一个外国刊本就是日文版,近代华夏印制的大部分《天工开物》都是根据这个日本唱本刊刻成书。】

    “华夏的书籍,为什么又要从日本引进?”朱元璋听着一本本书全是大明的,然而后世想要学习全是从日本引进,浑身不得劲。

    大明的书籍,难道就没有传到后世吗?

    难不成是那清军入关把大明的书籍全毁了?

    朱元璋自己一幻想,再次杀气腾腾。

    对着父亲时不时冒杀气,儿子们都已经习惯了,熟练地往远处躲了躲,被朱元璋看到,又是一声厉喝:“躲什么躲!给朕滚回来!”

    【直到1952年,国内才发现了明代原刊本。】

    【最后再来说说既有四大农书、又有明朝四大科技著作的《农政全书》】

    【“农政”二字表明了徐光启以农治国、以农治农的理念和政治抱负,有开垦、水利、荒政等18卷议论,是明朝农学集大成的著作】

    【当《农政全书》在明末传入日本后,在日本广受欢迎,现存的《农政全书》各类版本多达15种34部,数量堪称农书之最】

    在《农政全书》传入之前,日本学的主要是黄河流域的农耕文化和农业技术,日本借鉴性不强;

    《农政全书》传入之后,日本开始接触到南方湿地农耕技术,并且开始对不同季节的耕作时令、不同地区的耕地性质等详细分类,所以该书又被称为日本的第一部重要的百姓农书。

    《农政全书》里记载了水旱虫灾的治理方式,还附了400多种可供饥荒时期充饥用的草木野菜目录,这里的大部分救荒本草,在中日两国都是重要文献。

    1732-1736年,日本发生了为期4年的大.饥.荒,这些内容对克服饥荒起到了重要作用。

    当时的日本文人再次各种研读《农政全书》写作,只在江户后期和明治初期就写作出184篇与之相关的农书。

    【当丰臣秀吉因为华夏的农书和农业政策强大日本后,开始磨刀霍霍向明清】

    【万历年间,丰臣秀吉给自己的爱妾写信:在我生存之年,誓将唐明之领土纳入我之版图。】

    【为了这个目标,丰臣秀吉陈兵20万,发动了侵略朝鲜战争,目标是以朝鲜作为跳板,侵略华夏,然后是整个东亚。】

    日本打朝鲜很轻松,很快汉城平壤分别失陷,全国8个道丢了7个道。

    “征服朝鲜如此简单,征服唐明指日可待!”轻轻松松打下朝鲜半壁江山的丰臣秀吉十分自信,取出地图,已经开始研究占领华夏后定都在哪里。

    丰臣秀吉对着自己弟弟丰臣秀次画大饼:“等日后我们迁都北京,我要北京这一圈十公里的地方,让你作大唐关白,让宇喜多秀来统治朝鲜。”

    .

    “狂妄至极!”

    万历皇帝朱翊钧对于小日本打自己的都城主意的行为非常愤怒:

    “嗟尔小国,也敢打大明的主意!”

    更过分的是把大明叫唐明,大唐都已经过去多少年了,竟然还念念不忘。

    【万历三大征分别是宁夏之役、朝鲜之役、播州之役,这三次战争大明都打了胜仗,但是很可惜,这也是大明朝最后的余晖。】

    【朝鲜战役打的非常艰辛,这时期大明已经暴露了不少问题。】

    当时的朝鲜国王李松立刻向宗主国大明求救,当时的大明万历朝刚刚完成了张居正改革,“一条鞭法”让大明国库充盈,革弊施新,万象更新。一向懒政的的万历皇帝,立即决定出兵朝鲜。

    在朝鲜,大明军队和丰臣秀吉打了三大战役,分别是:平壤战役,碧蹄馆战役,水军作战,三大战役以大明全胜结束。

    战争加上瘟疫开始流行,补给不足的丰臣秀吉提出议和,大明答应了议和。

    但是,丰臣秀吉的议和只不过是暂时妥协,而当时大明与日本谈判的官员石星或许是被买通或许是为了功绩,对万历皇帝掩盖了这一切。

    于是大明打了胜仗却丧家犬一般被丰臣秀吉赶出朝鲜,直到再次入侵朝鲜,万历皇帝才知道丰臣秀吉的野心。

    “竟敢欺君罔上!革职查看!”

    当时的兵部尚书石星被革职,朱翊钧再次派遣军队入朝。

    【万历朝鲜之役持续了七年之久,即使打了胜仗,也是惨败。

    因为,不仅日本在朝鲜作战没有任何补给,大明在朝鲜作战同样没有补给!

    大明千里迢迢去帮助朝鲜驱逐外敌,但是所有的军需军费军粮和将士,都是由大明运输过去的!】

    朱棣也愤怒了:“败家子啊!给别人打仗为什么要用自己的银子!你就不会就地取材吗?!”

    他让郑和下西洋也是就地补给,还得拉回海外的宝物弥补,不然光靠大明得耗费多少!

    朱高炽更气了:“这是哪个败家子!打仗不会打,算账也不会算账吗?蠢货!”

    一想到这个败家子可能是自己后代,

    朱高炽肥胖的身子气到颤抖。

    【虽然在朝鲜,

    明军挫败了丰臣秀吉的野心,但是也耗尽了大明最后的能量。】

    【大量的钱财米粮在朝鲜耗尽,大量有经验的将士死在朝鲜,大明的军事实力打了很大一个折扣。】

    【同样在万历年间,大明最强的敌人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开始在草原上崛起。他后来宣布了“七大恨”,与大明决裂,自立政权叫后金。建国以后改名为“清”,也就是华夏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满清!】

    【万历年间,西班牙舰队出征英国,开始海上霸主之位的争夺战。】

    茫茫大海,雄赳赳气昂昂的无敌舰队启航了,这一战他们没想到,自己屡战屡胜的战绩会被一支由海盗组成的杂牌海军击败,从而被抢走了海上霸主之位;

    西班牙国王在征服海外殖民地时,与英国争夺海上霸主之位时,同样在打大明的主意。

    菲律宾殖民地的官员献上《征服中国建议书》,递到了腓力二世的案头。

    .

    在罗马,门罗萨拜访教皇格里高利十三世,格里高利一边修儒略历,一边要求门罗萨编写一部“关于中华王国已知诸物”的书籍,要求把所有有关华夏的任何事物都要写进书里,要求知己知彼;

    1585年,《中华大帝国史》问世,欧洲学者对此书无不知道,后世评价“欧洲学者通过此书,对大明的了解程度比百分之九十的大明人自己还了解。”

    1586年,马尼拉,西班牙驻菲律宾殖民地总督等官员召集了最重要的一次会议,会议只有一个主题:

    征服华夏。

    现场没有任何争议,每一位官员都同意征服华夏。

    .

    在日本,丰臣秀吉制定了详细的《征服中国计划书》。

    .

    在大明,万历皇帝躺在后宫,双眼迷蒙,无精打采,也不知道到底是嗑丹药嗑多了,还是嗑福.寿.膏嗑多了。

    大臣再次来劝谏:“陛下,上朝吧!”

    朱翊钧懒洋洋:“不去。”

    然后闭上眼睛,吞云吐雾,沉浸在大明帝国虚假的繁荣太平里。

    【所以至今一直有一种说法:明朝,实亡于万历!】

    万历皇帝朱翊钧:“噗——”

    他竟然是亡国之君!

    亡国之君!

    朱元璋作为开国君王,看着群敌环绕下还在懒政的朱翊钧更气:“嗑!嗑什么鬼药,你为什么不嗑死算了!”

    天幕却还没有结束。

    这一切的一切,都与那神奇的万历十五年有莫大的关系。

    【1600年,英国伊丽莎白一世女王批准了一家新公司,这是一家影响世界历史,最重要的是影响印度和华夏历史的公司。】

    【这家公司,名字叫做东印度公司。】

    【可以说是它,导致了清王朝的覆灭,和八国联军的入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