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都市小说 > 直播带秦皇汉武开眼看世界 > 第 93 章 武术与军事10
    【隋唐时期,西域文化与汉文化的交流十分密切,是古代封建王朝的盛世时期。

    同时,也是华夏封建军事法制的成熟和定型阶段。】

    东汉末年,由于地方豪强大族仗势欺人,不尊律法,世道混乱,导致军队整体质量很差,三国吸取教训,诸葛亮、曹操等人都强调依法治军。

    隋唐时期,军事立法趋于成熟。

    从隋朝的《开皇律》,到《永徽律》,里面有丰富的军事法律内容。

    《唐六典》既是国家行政法典,又是军政行政法典。

    隋唐两代的军事立法全面而系统,对后世封建军事法制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

    作为秦律的立法者之一,李斯看到天幕夸赞隋唐律法,絮絮叨叨:“大秦的律法也不差。”

    嬴政微微颔首,表示李斯说得对。

    秦作为第一个大一统王朝,加上崇尚武力,注重军事法制建设,同样有大规模的军事立法。

    秦法里有关军事的法规相当严密,对作战、训练、后勤保障都有去具体而详细的规定,不仅仅有严刑,也有厚赏。

    对此,刘邦表示:没错,秦律很好用。

    汉承秦制,这些律法在大秦还来得及全民普及,到了汉朝得到了发展。

    汉朝不仅继承了秦法,在秦法的基础上继续完善,还制定了地区性、细则性的军事法科别、品约,发展了萌芽于春秋时期的监军制度。

    军事立法、司法、监督制度,初具规模,华夏的军事法制从此时基本形成。

    不过论成熟,受时代以及生产力等限制,依然处于初级阶段。

    .

    刘秀就是单纯的心情复杂。

    他已经知道自己这个汉朝在后世被称为“东汉”,听到三国吸取东汉的教训,刘秀深刻感觉被扎心了。

    东汉末年分三国,这些三国里面就有不少是如今的豪强勋贵的后人吧?

    刘秀再次打量着朝堂之上的大臣们,目光复杂。

    他并非不知道地方豪强坐大的隐患,也不是没有打压过,但是君臣君臣,不仅要互相博弈,也要互相利用。

    打压也不代表就完全脱离不用了,要知道无论是帝王的刘家还是两位皇后的家族,本身也属于地方豪族。

    只是刘秀自己在位时能压制住地方豪强,很明显子孙软弱,压制不了,反过来被挟天子以令诸侯。

    如何能避免后世子孙的遭遇再次发生?

    刘秀眼睛看着天幕,心思已经飘到了几百年后:靠人靠不住,靠律法如何?

    【到了军队之中,隋唐时期的相关训练就有了更多的特色。】

    【首先,就是隋唐时期马匹充足,让大唐有了骑兵发达的基础。】

    从北魏开始,马有了200万匹,是历史上养马最多的时代;

    到唐高宗时期,全国马匹达到70.6万余匹;

    唐

    玄宗开元时期,仅仅陇右道就有马匹43万余匹。

    唐朝时期,因为马匹多,不仅仅是军中的骑兵增多,连民间骑马的男女也多了起来,还让打马球也盛行起来。

    .

    缺马打匈奴的刘彻非常眼馋。

    原本西方有很多马刘彻已经想动手去抢了,没想到后世的中原也可以有很多马,他奇怪了:“中原哪里适合养马?若是用农田养马,稻麦菽怎么办?”

    主父偃委婉地拍了一个马匹:“陛下,天幕先前说,大汉打下了河套平原,河套平原适合养马。”

    刘彻恍然大悟:“敢情还是大汉的功劳!”刘彻又骄傲,又是不爽。

    自己又是打下河套平原,又是开辟丝绸之路,怎么好像自己没怎么享受到好处,都便宜了后世。

    “学着点,大汉也要有很多良马很多骑兵。”刘彻不满足看,亲自拿过纸笔,来记录自己最看重的骑兵与马匹。

    【比如蹴鞠。蹴鞠起源于先秦,流行于汉朝,兴盛于唐宋。

    但是在大唐,除了蹴鞠,还有个马球,是一起用作军事训练手段。】

    【根据现代考古,章怀太子墓中有打马球的壁画,还有发现马球俑、描绘马球活动的铜镜,证实了当时马球在上层贵族之间十分流行。】

    【除此之外,还有许多史料、诗歌,也记录了唐朝时期女子打马球,和军中打马球的事。】

    马球在唐代最早盛行于军队,原因在于马球运动可以很好地训练骑兵的骑术。

    唐朝并不是一开始就拥有一千多平方米的疆域面积,一直面临着各种威胁。东西突厥,吐蕃,吐谷浑等。尤其是突厥被灭后很快反叛,投降后再次复叛,对大唐来说是有力的威胁。

    突厥人的骑兵彪悍,受突厥骑兵的影响,大唐实行轻装式骑兵,军队中十分重视士兵个人骑术的训练,骑兵在大唐达到鼎盛。

    为了训练骑兵,马球被作为训练士兵骑术和训练士兵骑术和马上砍杀技术最好的方法,因此马球“本为军中之戏”。

    公元747年,唐玄宗发布诏书,明文将马球运动作为军事训练的手段推广到军中。

    【马球需要的场地比蹴鞠更大,因此各地军队大力修建马球场地。】

    【在《新唐书·兵志》中记载:“自贞观至麟德四十年间,马增至七十万六千”说明马匹增长速度之快,而且在军队中有很多地方修筑有马球场地。军队在各地修建的马球场地很多,有的可容纳上万士兵住宿。】

    唐朝历代皇帝都很重视马球运动所特有的军事训练的意义和作用。因此,唐代军队非常注重运用马球运动培养军事人才,在禁卫军和神策军以及各地驻军中,都经常开展马球比赛。

    在军营的马球场中,两支军队各自派出马球手准备交战。

    裁判高声喊道:“今日两支马球队,分别是禁卫军和神策军!看看最后谁胜谁负!”

    高台之上,是帝王与其他贵族,来观看马球赛也是观看骑马

    训练如何。

    大唐的马球赛十分激烈,动辄有人在比赛过程中受伤,旁边还有太医在候着,有没参赛的其他士兵在旁观,作为啦啦队时不时呐喊一下。

    大唐皇帝开明,对此并不禁止,比赛时场上场下都很热闹。

    场内,两支军队已经开始了赛前的“垃圾话”攻击:

    “禁卫军算什么,回去巡街去吧!”

    “神策军去守城门去吧!”

    裁判开始发球:“开始!”

    马球比蹴鞠的球要小,也更硬,刚刚抛出,就被马球手挥舞着球杆拍走:“啪!”

    场内,骏马奔腾,球杆撞击,震的马球手手都麻了,一不小心就脱杆,还有人在这样的撞击中把骨头撞断。

    场外,其他士兵激动大喊:

    “传球!传球!”

    “射门!”

    “拦住!”

    贵族一边观看,一边商议:“我看神策军更厉害,要赢。”

    “我看还是禁卫军厉害!”

    【马球在大唐还被当做一种外交手段。】

    “我吐蕃人身强体健,非常擅长马球。”吐蕃使者在大唐朝堂上骄傲地介绍自己带来的马球手,“这是我们的马球好手。”

    唐中宗李显不甘示弱,微微一笑,语气里同样傲然:“我大唐马球也有几名好手!”

    双方立刻让各自的马球手开始交战,然而吐蕃稳占上风,吐蕃使者非常骄傲:“哈哈哈哈,看来还是我吐蕃马球手厉害!”

    李显的脸色顿时不好看了。

    这时,他的亲信提议:“陛下,临淄王善马球。”

    “让他上。”李显想了想又补充,“不许给朕丢脸。”

    临淄王,还有另一个后世更熟悉的名字,唐玄宗李隆基。

    李隆基与嗣虢王李邕,以及驸马杨慎交、武延秀4人翻身上马,雄赳赳气昂昂策马上球场。

    最终,李隆基马球术高超,率队成功取得胜利。

    吐蕃队的马球手只能认输。

    李显龙颜大悦:“赏!”

    .

    已经登基的李隆基看到往事,颇有些骄傲:“朕的马球术的确不错。”

    看天幕都夸他了,看来他还是有点优点的嘛。

    “不如宫中组织一下马球比赛?朕来当评委!”李隆基有些怀念年轻时的激情,现在让他去打马球,体能有些跟不上了。

    太子李亨小心翼翼道:“是宫人都比吗?”

    “自然,大家一起来观看。”李隆基想热闹热闹,喜气洋洋地开始列举观看者,“比如家中女眷也可以带出来,来一场女子马球比赛。”

    怕什么来什么,李亨心里一个咯噔。

    谁不知道那个未来被强纳的儿L媳还悬在那里,谁敢带家中女眷来陛下面前打马球啊。

    但是直言不讳定然会激怒父皇,李亨立刻有了新念头:“父皇,不如开放给民众,与民同乐,让百姓也见识

    陛下的风姿。”

    大唐没什么行刺皇帝的案子,李隆基并没有太大的危机感,听到这话,还颇为意动。

    “嗯,未尝不可。”

    李隆基想起前朝,似乎都没有过盛大的天子与民同乐的马球比赛,天幕都说过他的开元盛世才是真正的盛世,不如,来一场?

    “此事交给你去办。”李隆基看着李亨,难得对儿L子的机灵满意。

    李亨连忙应喏。

    他也决心办的好一点,精彩一些,让父皇去沉迷马球,总比沉迷儿L媳的女色和奸臣的吹捧好。

    至于与民同乐,多看一下民间百姓,或许能更直观接触民间的人才。

    今天也是为了老头子的晚节操心的一天!

    【再说一下军粮。

    大唐的军粮,同它的骑兵一样,可以笑傲古代!】

    【秦汉时期,以粟,有正史记载军中以粟米为军粮。】

    【比如《三国志注·诸葛亮传》:“亮破之,因大芟刈其麦。”,成书与唐朝的《晋书·恒温传》也记载:“温恃麦熟,取以为军资。”】

    而且早期的麦子不加工,直接煮食口感很差,被当做粗粮在食用。

    【相传,秦末汉初年间,韩信在陕西南阳攻打魏王豹的时候,士兵疲乏,他命人把麦子磨成面粉,烙成饼后切成条,需要食用时就下入滚水中泡煮食用,看起来像是现代的方便面。】

    这种做法比较类似现代的陕西面。

    虽然这个故事类似民间野史,真实性不可考,但是论做法是可实用的。

    现代的方便面分为油炸类和非油炸类。

    制作方法也可以在古代实现:首先在面粉少量加水揉成面团后,做成面片再切成面条,再上锅蒸熟。蒸熟后可以加上自己喜欢的味道,把佐料喷洒在表面,也可以不加调料直接进行下一步。

    下一步就是进行分类的不同工序,非油炸方便面直接使用高温热风烘干,油炸方便面还需用滚烫的沸油油炸。

    经过油炸后的方便面,组织呈多孔状,口味要比热风烘干的方便面好。

    不过食用油在古代太过珍贵,比起需要油炸的方便面,还是非油炸的或者韩信这种做法更简便。

    .

    “方便面?这不就是伊面吗?”清代大书法家伊秉绶看到这熟悉的面条一愣。

    这“伊面”正是“伊府”的“伊”。

    原因是有一次,他在家中办寿宴,其中有一道菜是“长寿面”。

    厨子原本应该将煮熟的面条捞起来,过水之后再调味,但是误把油当做水,将煮熟的面条放入滚油中炸熟了。结果发现那个香味有一种不同之处,故意将错就错,浇上鸡汤、猪骨和海鲜炖煮的浓汤端上宴席。

    那一次,煮熟后又油炸的面条泛着金黄色,还微微卷,口感很特别,客人们纷纷称赞,伊秉绶于是重赏了厨师,多次用这道面食宴请客人。

    又一次,他的书法家朋友宋湘来府上作客,

    品尝这道面食后,询问自己叫什么名字。

    得知该面食没有名字,宋湘便说:“如此美食,竟无芳名,未免委屈。不若取名‘伊府面’如何?”

    从此,伊府面流传开来,简称为伊面”。

    伊秉绶是福建人,福建有不少人在外务工,甚至去台湾和东南亚定居,语言文化有相似之处,福建人便将“伊面”带到台湾等地,成为了日本人制作的方便面的蓝本、公仔面的始祖。

    发明方便面的安藤百福原名吴百福,是日籍台湾人,从改姓氏来看就能看到十分亲日,深受日本殖民影响。后来开创了日清食品株式会社等多个企业,定居日本大阪。

    吴百福于清朝末年的1910年出生于日本殖民时期的台湾省嘉义,父母都是华夏人,但是早亡,从小跟随祖父长大。后来安藤百福发明的方便面的过程几乎与“伊面”无异,很难说没有受到“伊面”的影响。

    【根据敦煌出土的汉简,可以看到河西边塞军人的主食:酒三斛,黍米二斛,酱二斗。】

    【在边塞之地,很难吃到新鲜蔬菜,最多的调味料就是各种酱。虽然应该与我们现代的酱差别很大。】

    【历史上,与面食有关的著名军粮,还有诸葛亮的馒头——注意,古时候的包子也叫馒头,诸葛亮馒头是有馅儿L的,还有锅盔。】

    三国时期,蜀国,丞相诸葛亮正在亲自查看军中后勤军粮的制作。

    他自己与夫人偶尔有心思一起下厨,研究厨艺,最近得出了一些新的方法,感觉可以用作军粮,特意来厨房这边传授厨娘。

    “少水,多用干面。”

    “对,面团就是要硬一点,用力揉。”

    “用大锅炕,要热一点。”

    诸葛亮在指挥厨娘做锅盔,当锅盔炕熟的香味飘出去,张飞大大咧咧闻香而来。

    “嘿丞相在这偷吃什么好东西?”

    “你瞧这是什么。”诸葛亮指着铁锅表面贴满的饼子道。

    张飞也不怕热,伸手就去揭了一张,烫的一边呼气一边往嘴里塞:“这硬邦邦的,拍起来啪啪响,看起来像是锅上面裹了一层盔甲。”

    一片片的饼子一圈圈黏在锅的表面,还是椭圆边缘层层叠叠,看起来像是战士盔甲上一片片的甲片交错相叠。

    诸葛亮哈哈一笑:“那就叫锅盔吧!”

    看着张飞吃得津津有味,诸葛亮也没亏待其他人。

    等到一锅锅盔全熟了,诸葛亮让厨娘把新出炉的锅盔端出去,分发给其他士兵:“来来来,让大家尝尝这锅盔好不好吃!”

    .

    “娘,我想吃锅盔!”

    汉朝时期的小朋友扯着母亲的衣服,看天幕看得流口水。

    看天幕上的士兵吃得香喷喷,这锅盔一定很好吃吧。

    她娘亲同样看得津津有味,这个做法看起来不难。就是那个铁锅有些难,铁那么贵,家里怎么买得起铁锅。

    妇人有些犯难:“家里没有铁

    锅,不知道用陶锅可不可以?或者直接贴石头上?”

    主要是用高温炕嘛,那面饼看起来也简单。

    她丈夫在旁边笑呵呵看着:“想吃就吃,让娘给你做。”

    自从天幕出现,教授了许多手艺后,家里农田施了绿肥产量比往年高了些,还学会了用豆子做豆腐,卖豆腐也能挣点粮食。有了多余的米面,给孩子做个饼子填填肚子就不会如往年那样吝啬。

    谁不想把孩子养的更好点,还不是穷闹得。

    妇人白了丈夫一眼,嘴上光会说,万一陶锅炸了失败了呢。

    想了想,还是先用石头试试吧,实在不行,咬咬牙买口铁锅也不是不行。

    “看完天幕,娘就给你做!”女子摸摸女儿L的头,眼神温柔。

    晚上就试试,若是能成,日后能再多个卖锅盔的活计也好。

    【说起干粮,古代许多兵书只记录“阵法”,非常详细的、真实的行军过程反而不记录,以致于有些文人夸大的过程,除了写故事讲故事很厉害,行军上参考价值不大。】

    【这里不得不夸一句《纪效新书》,戚继光的《纪效新书》可以说是含金量非常高的一本兵书,不会打仗的人看了都得学会。不仅有排兵布阵、练兵习武,还有日常的干粮、军心等。不要觉得军粮军心不重要,知道古代多少士兵哗变仅仅因为拖欠军饷吃不饱饭吗?】

    最出名的士兵哗变,就属于东汉末年和明朝末年。

    东汉末年,出了一位因为朝廷拖欠军饷气到自己打进朝堂称霸的枭雄,名叫董卓;

    明朝末年,因为朝廷没钱,多次拖欠军饷,多地产生士兵哗变。

    于是朝廷索性开除部分驿卒,被开除的驿卒里有一个人,名叫李自成。李自成的“铁饭碗”丢了,没处吃饭,最后直接反了。

    后来李自成打孙传庭,知道对方军中同样军粮不足,断了孙传庭的粮草,导致孙传庭战败,大明最后的战斗力也瘫痪。

    .

    “是啊,我们要求很多吗?我们拿命打仗,只是要求吃饱肚子而已,都不让我们吃饱肚子,如何去打仗!”

    哗变的士兵很有话说。

    他们吃不饱肚子,饿得浑身无力,兵器都拿不起了,怎么打仗?

    战败了还要被追责,被砍头,反正都是个死,还不如吃饱了肚子做个饱死鬼!

    【明朝戚继光在自己的兵书《纪效新书》中也有记录戚家军的干粮,其中比较有名的有“光饼”的做法。】

    “光饼”是将面粉和好,擀成小圆块,可以加入不同的佐料做出不同的味道,然后放在碳炉里烤熟,做好之后中间穿孔用绳子串起来,如同串铜钱一样。士兵将这一串干粮挂在自己身上,饿了就扯两块下来吃。

    这种有味道的光饼类似现代的石子馍,比较硬,但是口感和味道还可以,是比较可靠的干粮。

    还有一种干粮,做法也被戚继光记录在《纪效新书》上:

    将米二升,炒黄包

    裹,一升研磨为细末,一升另外包起来。麦面两升,一升用香油作媒,一升蒸熟,六合用好烧酒浸泡,晒干,再浸泡,以不入为度,研为面粉,另外包起来。四合用盐、醋晒浸泡,以不入为度,晒研为末,另包。行军之际,非被贼围困至紧要关头,不许用。

    炒黄、蒸熟、酒浸、晒干,加上盐和醋和香油,有一点点味道,还有足够的热量,能保存也能饱肚子。

    至于味道,不能保证。

    .

    俞大猷故意捅了捅戚继光的胳膊:“好吃吗?”

    戚继光假笑:“特别好吃,你想尝尝吗?”

    “那算了。”俞大猷才不上当,这种干粮自己又不是没吃过,一个比一个难吃。

    就算看起来花样百出,也改变不了它的本质——难吃!

    如果不是不好吃,军队怎么放心发下去。

    【除此之外,还有一种类似“炒米”的米饭,把做熟的米饭晒干,作为军粮运输保存,需要的时候用热水一冲。】

    【现代有一种“米茶”,有说起源于唐朝也有说起源于明朝,各种说法不同。不过顾名思义,是用米泡茶。它的做法很简单,把大米或者小米像是炒茶一样炒熟,炒到发黄喷香,干燥的炒米可以保存很久,使用的时候热水煮或者直接冲泡也能食用,就很香。】

    【以上都是士兵随身携带的干粮,是行军途中尽可能节省时间时补充体力的做法。

    还有伙头兵加工的食物,比如肉类。】

    同样为了保存的时间更长久,肉类一般需要腌制,最有名的军队肉类就是金华火腿。

    在民间,金华人民坚持认为金华火腿的发明者是金华籍抗金名将宗泽,不过这个传说正史上同样找不到记载。

    金华火腿有很多品种,隆冬腌制的冬腿、月牙形的月腿、烧竹叶熏出来的熏腿、白糖腌制出来的糖腿,和狗腿一起腌制而成的戍腿等。

    .

    南北朝时,出现了鸭肉包饭,甚至有因为临时改善伙食打胜仗的。

    齐陈国大战时,战前陈国士气不高,陈国会文帝巡视,发现了士兵对军粮并不满意,吃得无精打采。

    军中原本以麦屑为饭,以荷叶裹着吃,偶尔能吃一下麦饭已经不错了。

    士兵吃着的麦屑连麦饭都不如,类似吃糠。各个显得无精打采,看起来战斗力更差。

    陈国会文帝见状,立刻让人送来米三千石,鸭千只。

    “把米和鸭好好做,让大家吃好点。”

    非常朴实的话语,但是非常有效果。

    军中的伙头兵看到白米与活鸭,兴奋地立刻开始宰鸭淘米,开始烹饪。

    白米饭的香味与鸭肉的肉香味飘荡在军营上方,士兵们的精神肉眼可见的兴奋了许多。

    等到食物出锅,每位士兵都有盖着鸭肉的米饭,士兵们用鸭肉包饭就食,吃得非常兴奋。

    士兵们齐齐放肆吃喝,饱餐一顿后再战,瞬间攻破齐军。

    ——不过陈国皇帝之所以那么大手笔送来白米三千石和鸭千只,也因为当时的地点,在南京。

    江南河网密布,不但盛产水稻,自古以来就适合养殖鸭,陈国圈地养鸭产业非常成熟,皇帝更是不缺鸭子,大手笔一挥赢得士兵战斗力,打败齐国获得更大的国土,这笔生意不亏。

    ?本作者西羚墨提醒您最全的《直播带秦皇汉武开眼看世界》尽在[],域名[(

    【草原民族因为牛马多,军中主粮以肉食和奶制品为主。】

    【比如蒙古军团的主粮,就是牛羊肉,还有一种马可·波罗记载过的,提炼成粉状的奶制品,食用时可以直接干吃也可以用热水冲泡成奶茶,基本很符合现代的奶粉。】

    蒙古军团出征时视情况有两种选择:一种是直接带着牛羊群一起出征,随走随杀着吃;

    一种是做风干牛肉。

    这种风干牛肉是特意选出了脂肪较少的红肉,切条后在室内自然风干,再用锤子敲打,最后只剩下纤维,体积比原来的大大缩小,称得上是古代版本的军用压缩食品,直到现在在蒙古当地依然有这样的风干牛肉。

    不过干粮大多还是不好吃,宁愿临时吃野战厨房,也就是伙头兵做饭。

    .

    “牛肉当干粮,真奢侈啊!”明初时期的士兵们开始幻想了,“好想去吃一吃蒙古人的干粮!”

    “以前砍蒙古人光记着砍脑袋,应该搜一下身的。”

    有士兵浇冷水:“想啥呢,蒙古人自己没准已经吃完了,还想抢人家,人家还想抢你。”

    其余士兵静了半晌,直接忽略了这句话,开始继续交谈:

    “还是想吃牛肉干……”

    “下次别光记着砍脑袋,还要记得搜身。”

    “没错没错!”

    明朝末年,穷疯了也饿疯了的袁崇焕目光如饿狼一般看向北方。

    既然天幕都点名说了朝廷没钱,发不起军饷,只能自己想办法了。

    皮岛毛文龙的事自己做不了,但自己可以去抢游牧民族的牛羊!

    不管是蒙古还是女真,谁有牛羊抢谁!

    “儿L郎们,跟我去抢牛肉吃!”

    袁崇焕看着同样饿得难受的士兵,决定不对没用的皇帝抱希望,自己就带着士兵们自给自足罢。

    实在不行,带着士兵深入草原。等那建州女真进入关内,自己就抄到他的大后方,去他老家安家,哼!

    【今天的重点来了!让我们来看看大唐的军粮!】

    【宋朝的金华火腿不可考,但是可以看到的记载的,就是唐朝的军粮,非常的丰富!】

    唐朝军事专著《太白阴经》有记载:“酒一人二升,羊一口分为二十节,牛肉代羊肉一人二斤,白米一人五合,薄饼一人两个,馒头一人一枚,蒸饼一人一枚,散子一人一枚,‘食毕’‘食罗’一人一枚,‘食羔’‘食羹’一人三合……

    菜一人五两,羊头蹄六百二十五具,充羹。酱羊猪肝六百二十五具,并四等充羹。

    盐三人一合,酱一人半合,醋一人一合,椒五

    人一合,姜一人一两,葱三人一两……”

    这样的饮食,在整个古代都是比较优秀比较全面的军粮,有肉有酒有调味料、主食和蔬菜,是大唐综合国力的体现,也是唐军制胜的秘诀。

    荆咕自己看的口水都要流出来了。

    牛羊肉白米白面还有糕饼羹汤,连葱姜盐都有定例,非常详细,也难怪大唐的士兵各个人高马大将军肚,伙食好能不吃出将军肚!

    从后世发现的画像砖还有画像,能看到唐朝的军中相扑士兵是最肥硕的,比汉朝、宋朝可考的相扑士兵都要壮硕。还有大唐的兵马俑,都比较健壮,就可以窥探到大唐士兵的面貌。

    .

    “军中真得吃得这么好?”大唐将军郝处俊的府上,他的妻女好奇问道。

    “不是所有时候都能吃到这样丰盛的宴席。”郝处俊苦笑,想起了不愉快的高句丽之战。

    当时他只是偏师,负责围攻安市城,在城下扎营没想到高句丽敢突然出来偷袭,搞偷袭时来得太突然,自己都没反应过来,被偷了个正着。

    在遇到高句丽偷袭时,郝处俊正在坐着马扎啃随身携带的干粮。

    大唐的干粮同样不好吃,有类似馕的胡饼,还有麦饭。麦饭食用麦子蒸煮的饭,唐朝的府兵是自备麦饭9斗,口味就别指望了。

    胡饼干了之后硬邦邦,自然也谈不上美味。

    当然,最重要的是当时地处偏远,后续的粮草跟不上,不得不啃干粮,那可真是太难受,太难吃了!

    尤其是对比在大唐的时候吃得军粮,惨烈到现在想起来都悲伤。

    不过,最终还是大唐战胜了~

    【相比之下,西方国家的军粮更单一。比如欧洲军团以面包为生,没错,就是那种又干又硬、可以当棍棒打架的那种,吃的时候需要烤。实在没条件生火用水泡,直接啃容易崩掉牙。】

    【日本武士靠饭团为生,还有在动画片里出现过的兵粮丸,非常难吃!】

    【古阿拉伯军团靠椰枣为主食,直到现在阿拉伯国家也把椰枣当做重要的主食,椰枣树是他们的精神象征。】

    【古罗马因为重视士兵,饮食比较丰富,每天能获得163克肉食,还能分到110-190克豆子食品,44毫升橄榄油和540毫升的果醋或者果酒。】

    【不过跟大唐相比,都是逊色许多。华夏不愧是美食帝国,军粮的种类还是很多的!】

    李世民被以一个从没想过的角度,夸得身心舒畅。

    没想到军粮原来也是大唐的最好,没枉费国库往里面投钱,砸的不亏,果然对战斗力很有帮助!

    朝堂之上的武将各个眉飞色舞,仿佛自己被夸奖了一般。

    一个个开始挑剔其他国家:“秦汉的太单调,太少了!”

    “陈国那什么鸭肉包饭算什么,怎么也得牛羊肉米面饼都得有!”

    “西方那面包都可以当棍子打架了,一看就不好吃!”

    “都打仗还分

    豆子,太抠了吧!最讨厌吃豆饭了!”

    嘿嘿,他们大唐,不仅骑兵最强,军粮也是最丰盛的!

    这说明什么,说明盛唐就是最强的!

    .

    原本出了名的大老抠朱元璋,开始有了攀比心。

    朱元璋的抠,不仅仅体现在官员的俸禄几乎是历朝历代最低的,他对自己也比较抠,当皇帝后和皇后依然过得比较节俭。

    但是在该大手笔的时候,朱元璋还是有大局观。

    比如普法,比如发展火器,比如现在看到军粮原来也能提升士气,朱元璋毫不犹豫下令:“日后准时发兵饷,给士兵吃好点。”

    他的圣旨一般都比较朴实,都是大白话,但是老朱的杀心和杀戮手段让大臣也不敢小瞧。

    这一道圣旨下下去,就意味着,底层士兵的生活会得到改善。

    但是朱元璋也知道,目前只是暂时的,首要解决的,还得是国库问题。

    “挣钱啊,挣钱……”朱元璋看着一群不争气的儿L子就来气,一群只会花钱的家伙,都不会往自家捞钱,真是废物!

    【其实干粮难吃,是故意的。】

    【真正影响前线伙食的,主要是后勤运输能力和战场局势。】

    【如果战场形势紧张,根本没时间开火,那就只能啃干粮。而干粮是发给士兵自己保存,主要要求就是干燥耐存储,吃起来方便。为了防止士兵提前把口粮吃光,制作的时候就会故意做的口感难吃,能饱肚子就行了。】

    如果太好吃,一天就炫完,后面吃啥。

    在大军开拨之前,将军会特意叮嘱士兵带好自己的干粮,如果没带上有相关军法处置。

    但是带上,一天吃完,其他人是没有义务让给你的。这个时候,“难吃”就是最大的优点,能保存的更久,不到万不得已的时候不会吃。而士兵自己的干粮,本就是预防万一,不到紧急时刻不会使用。

    正常时候,大军休息,都是伙头兵去安营扎寨,然后架锅做饭。一个作战基本单位,类似现代军队的一个“班”,围着一个锅,开火吃饭,所以就有了“一伙”的说法,“一伙”的起源就是行军时候围着“一火”吃饭。

    等吃完饭结束,把锅拆了,火熄了,就叫“散伙”。

    宋元时期,“散伙”这一军用词汇流传到江湖上,有了所谓的“入伙”,也就有所谓的“散伙”。

    明清时代,盐商、晋商开始用“散伙”来表示生意结束。再后来,这一用词衍生出了团体、同窗、朋友分别时的用法。比如在《西游记》里,猪八戒常挂在嘴边的“散伙”。

    【最后,我们来说一说人。】

    【大唐的名将太多了,尤其是贞观朝,没灭过国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贞观名将。不过,今天咕咕来说一位经常被忽略的名将。】

    【十大军神的李靖,也是在后世演义里成了神仙的一位特殊人才。】

    民间戏曲里,给李靖安排了一个“红拂女”,有了“红拂

    夜奔”的风流故事:

    明朝小说《封神演义》里,给李靖改了另一个身份:吾乃托塔天王,李靖!”

    让李靖多了三个儿L子,金吒木吒哪吒。

    还有个一个骁勇善战能上战场也能怀胎两年的妻子,和一个琵琶成精的妾室。

    .

    大唐时期,在君臣的憋笑声中,李靖本人:“…………”

    后世编故事能不能靠谱点,好歹写他真正的妻子儿L子,这编出来的都是些啥!

    连琵琶成精的妾室都来了,这让他以后怎么面对琵琶!

    【作为名将,首先给大家列一下李靖的主要战绩,非常显赫,以致于曾有他的粉丝认为他超越了卫霍。比如他的粉丝李渊。】

    公元618年,李靖仅仅只用两个月就平定了拥有几十万大军的萧铣,接着平定岭南,连下九十六州,所得民户六十余万;

    公元621年,辅公祏造反,李靖透辟地分析了敌方形势,献计李孝恭,被采纳后平定了辅公祏。

    公元630年,李靖率领三千精锐骑兵,冒着严寒,深入敌境,攻克定襄,威振北狄,颉利可汗败逃。李靖后来趁颉利可汗放松戒备之际突袭,大破东突厥,颉利可汗逃走后不久被俘,东突厥灭亡。

    公元635年,李靖不顾足疾与年事已高,主动请求挂帅,亲自远征吐谷浑,后灭吐谷浑。

    .

    李世民看得非常高兴,尤其是看到现在的心腹大患东突厥和吐谷浑竟然都是被李靖灭掉,高兴地道:“药师不愧是军神!”

    还健在的太上皇李渊看着自己心爱的大将,再次说出那句迷弟话语:“我就说古代名将韩信、白起、卫青、霍去病,没有一个能比得上李靖!”

    【相比于白起韩信遇人不淑,咳咳,君王多疑,霍去病和卫青的早逝,李靖遇到李世民,还算落到一个善终的晚年。】

    【但其实李靖一生过得如履薄冰,屡次被人诬告谋反。几乎每次打胜仗都被人诬告谋反,逼得李靖不得不把自己关在府中闭门谢客。被敌人吐谷浑和突厥人诬陷也就罢了,还被自己的徒弟侯君集诬陷谋反。】

    后世人调侃,李靖在政治上站队就没站对过,如果不是实在有才,不知道死多少次了。

    李靖出身很好,是隋朝大将军韩擒虎的外甥。

    李渊起兵后,李靖站队隋朝。当时李靖就在李渊的老家山西当小官,发现了李渊的企图立刻去汇报隋炀帝,结果长安被攻破,自己兵败被俘,李渊爱惜他的才华,收为门下;

    李渊与李世民父子相杀时,李靖站队李渊,玄武门事变后李渊被迫退位,李世民爱惜李靖的才华,依然继续使用。

    可以说,李靖打仗没输过,站队没对过。

    .

    比如说,侯君集仅仅是因为觉得李靖教授自己兵法时不够精髓,认为李靖藏了招,就诬陷李靖谋反。

    李世民让二人当面对质。

    李靖解释:“臣教授的内容安

    定大唐四方已经足够,侯君集依然不满,说明他有更大的图谋,反而说明侯君集是要谋反!”

    但是李世民不听。

    因为李靖原本是李渊的人,侯君集才是从秦王府跟过来的李世民的心腹。

    但是事实证明,李靖对自己徒弟十分了解,侯君集的确反了李世民。

    13年后,公元643年,太子李承乾与侯君集等人一起策划,计划重演玄武门之变夺权,事情败露后李承乾被废,侯君集也被流放。

    .

    朝堂之上,李世民如遭重创。

    他策划玄武门之变,他的儿L子竟然也要策划?

    还是自己的心腹一起?

    李世民震惊的眼神看向侯君集,仿佛是第一天才认识他。

    侯君集立刻跪下了:“陛下!臣不敢啊!”

    李世民久久不语,深深地看着侯君集,看得侯君集为帝王的沉默心惊胆战。

    良久之后,李世民依然没有说起来,而是缓缓道:

    “现在,朕相信你,至于以后……”

    “看你表现。”

    最后李世民才道:“起来吧。”

    侯君集只觉得背后出了一身冷汗,原本的骄傲自满在此刻吓得烟消云散。

    而天幕上,关于他的事还在继续点评,越说侯君集越羞耻。

    【很多人认为侯君集是掺和到了夺嫡之争才背叛李世民,然而侯君集很早就开始飘,或者说,不把李世民看在眼里了。】

    在攻打高昌后,侯君集想要留下纪功碑。

    本来好好找块石碑刻就刻吧,但是部下姜行本更会媚上,看到西域留下的班超纪功碑,请示侯君集后,把班超纪功碑磨平,在上面刻上侯君集灭高昌的功绩……

    而且灭高昌时,侯君集侵吞乐高昌王室大量的珠宝美玉、并且强占高昌王室女子,以致士兵纷纷效仿,将高昌国洗劫一空,后来还被记入了史书《旧唐书·侯君集传》中。

    后来李世民只是训斥,依然把他当心腹,但没想到,心腹的野心并不仅仅是金银珠宝和美人,想要再来一次从龙之功。

    对比之下,对权力一直保持理智、及时隐退的李靖显得更为人间清醒。

    【班超纪功碑做错了什么?你非要磨平,自己再立一块碑不行吗,还是西域缺石头?】

    侯君集快哭了,满朝文武都投来谴责的目光。

    李世民反而笑了:“君集啊,你是想要超过班超吗?”

    侯君集再次“噗咚”跪下:“陛下,是臣糊涂啊!”

    【人想要稳住自己,太难了。】

    【开国将领如此,皇帝也是如此。侯君集飘,李隆基也飘。】

    李隆基:“…………”

    说侯君集就说侯君集,怎么又开始骂他了?

    别骂了别骂了,在改了在改了!

    【或许,这就是大唐盛世为什么如此短暂吧!】

    【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