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都市小说 > 直播带秦皇汉武开眼看世界 > 第 141 章 文学与文化影响力2
    【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咕咕前面说过,这里不再赘叙,只说一下对后世的影响。】

    【从散文上来说,汉初政论家贾谊、晁错等的政论文都是从荀子、韩非及其他法家的议论文发展而来。

    魏晋以后,老庄大行于世,“竹林七贤”的嵇康和阮籍大谈玄风,东晋玄言诗风独盛,齐梁文论书札也受到影响。

    唐宋时期,古文家和往后的古文家对先秦诸子散文也是学习者颇多。】

    【在诗歌上来说,《诗经》中的“国风”和以《离骚》《天问》为代表的楚辞,成为了后世的“风.骚”并列的两种文体,一为集体创作,一为文人独立创作;一为现实主义,一为浪漫主义,也为唐诗宋词的浪漫主义、现实主义打下了基础。】

    【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出现了“小说家”,在当时不受重视,并没有成为当时显学,但是明清时期小说家大放异彩,有了“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的各朝各代代表文体。】

    嬴政:“大秦呢?”

    他扫视着自己的满朝文武,不敢置信:“大秦人才济济,竟然在后世没有文采留名?”

    他虽然重视法家,但朝堂之上什么人都有,也有儒家等擅长文的淳于越等博士,现在得知后世没有大秦文人的名字,嬴政顿时看着淳于越等人的视线更挑剔了。

    淳于越:“……”

    陛下的眼神就差直说:天天只知道说他这说他那,倒是把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好啊!

    “博士”这个官职从战国时期就有了,主要负责保管文献档案,编撰著述,掌通古今,传授学问,培养人才等,总的来说:负责文化教育类。

    但是他们没让大秦的文才青史留名,说明博士这工作,还没“小说家”做得好!

    想想一直不被看在眼里的小说家,淳于越憋屈。

    这种街头巷尾的琐碎之言竟然也能在后世扬名,他儒家竟然不能,这是耻辱!

    .

    刘彻也发现了大汉在这里没有名字:“我大汉呢?”

    刘彻就差站起来在天幕的字体上扒拉几l下,怎么看都没有大汉,失望了:“我大汉的诗歌和赋竟然没有名字?”

    汲黯安慰道:“秦朝也没有。”

    “大秦多少年,大汉又多少年!”刘彻不甘心,愤愤然之后猛地看向司马相如、东方朔等人,大声训斥,“你们真是让朕太失望了!”

    司马相如:“……”

    这熟悉的压力又来了。

    可是陛下,天幕提到过他的“赋”,也提到过“汉赋”!

    司马相如委婉提示,可是刘彻就是不满,没能排在唐宋前面,他还是觉得不够。

    总之一句话,都给他卷起来!

    【不仅仅是文化,甚至还有民间的风气,战国末年的风气一直影响了秦汉。】

    【战国末年,因为各国公子喜欢“养士”,这里的“士”不是后来的文人、士大夫,是游侠之类的人物。于是

    养成了一种民间风习,即游侠与货殖富者广布。】

    【从战国末年⑩[(,已经经常有王侯将相常起自民间。游说有范雎、蔡泽、苏秦、张仪等,徒步而为相。征战有孙膑、白起、乐毅、廉颇、王翦等,白身而为将。】

    嬴政听着这些熟悉的人名,眼里闪过一丝追忆。

    这里面有他至今仍然重用的,比如王翦。

    也有他非常仰慕,可惜生不逢时的,比如战神白起。

    这些人哪怕大部分比他早生了许多年,但是嬴政生在那复杂的王室,听着他们的故事长大,对他们的事迹比后世人更为熟悉。

    “虽然都是布衣,但的确大才!”嬴政眼里闪过一丝野心,他也想,拥有自己的一匹布衣大才!

    【到秦朝时期,项羽见始皇巡幸,敢说要取而代之,刘邦见到始皇帝,说大丈夫当如此。所以,也就有了陈胜说出的“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陈胜举兵后,民间起义军四起,六国旧贵族同样起兵,但是时代不再属于旧贵族,哪怕是一心想要复国的张良,最终也放弃了韩国。】

    汉高祖时期,刘邦突然有些想念郦食其了。

    当年的楚汉之争期间,汉军里同样有人提议,与其他起义军一样,应当拥立六国之后。

    比如郦食其,就曾经这样劝告刘邦,只不过被拒绝了。

    “还得是子房厉害。”刘邦看向远处,想起了已经辞官归隐的张良。

    一想到张良,曾经为他立下过汗马功劳但是最终惨遭齐王田广烹杀的郦食其也被抛在了脑后。

    张良虽然是韩宰相的后代,已经看出六国旧贵族的无能,不可能靠立六国之后来分割天下,因此劝诫刘邦不要拥立六国宗室。

    果不其然,在楚汉相争的五年中,立六国之后者皆亡,布衣取而代之相继兴起,刘邦带着一群布衣笑到了最后。

    【到汉朝初立时,张良是汉初开国大臣中身份最尊贵的旧贵族,其他的勉强算上层阶级的,张苍曾任秦御史,叔孙通是秦博士,萧何是沛县主吏掾,曹参是沛县狱吏。】

    【然后是王陵、陆贾等无官职的平民,称为“白徒”。此外,刘邦的那一群开国功臣老乡们,樊哙是杀狗的,周勃是办丧事的,灌婴是卖缯的,娄敬是车夫,韩信出身普通,彭越、黥布则本是群盗。然而这些人最终都出将入相。】

    【而作为名士,范增失意而死,张耳、陈馀等无处施展本领,名士也无处大展拳脚。】

    这一时期,嬴政狂喜。

    想什么来什么,这里面也有不少人天幕之前从未提过,这下可好,说的如此清楚,他可以一网打尽了!

    “来人,速速去寻找天幕上提到的这些人!”

    他现在已经找到的主要是刘邦、萧何、吕雉等在汉初身居高位屡次被天幕提到的,还有韩信、张良这样后世封神的大才。现在又来了在周勃、灌婴、娄敬等好多人,嬴政感觉自己可以把汉初的朝廷一锅端。

    嬴政看着天幕的眼

    神顿时无比深情:天幕继续!多说点,朕爱听!

    被嬴政派遣出去的刘邦,此时离开了大秦的国境,还不知道,自己出一趟远门,所有的墙角全被挖了……

    【现在我们回到文化上,先看看秦朝的文字与文化。】

    【众所周知,秦朝使用的文字是秦篆,也是秦始皇的功绩“书同文”。】

    天幕放出了让嬴政和李斯等人都觉得很熟悉的图片,来自“琅琊台刻石”的拓片细节,和经历了千年时光已经有些模糊的琅琊台刻石。

    李斯无比激动:这是他写得!

    难道今天作为大秦代表的文人是他吗!

    【近代著名学者罗振玉、王国维在研究始皇统一文字时,发现战国时通行籀文和古文,六国采用古文,秦和周采用籀文。

    秦兴起于西周旧地,故继承了周的文字。六国文字则可能传自殷商,所以字体有差异。始皇时代以籀文为基础作秦篆,六国使用的文字遭到废除,这就是“书同文”。】

    【籀文,是古汉字中的一种书体,又称为“大篆”、“籀书”,起源于西周晚年,春秋战国时期行于秦国,字体与秦篆相近,但字形的构形多重叠。】

    【籀文的代表为今存的“石鼓文”,以周宣王时的太史籀所书而得名。他在原有文字的基础上进行了改革,因刻于石鼓上而得名,是流传至今最早的刻石文字,被称为“石刻之祖”。】

    天幕放出了在故宫博物馆石鼓馆拍摄的图片,那黑色的石鼓因为距离遥远看起来字迹模糊,但是荆咕体贴地放上了局部的文字,十分清晰,只是有些断断续续。

    对某些人来说,即使不完整看起来也格外的熟悉。

    嬴政看着上面的文字,微微挑眉:“秦王出猎的故事,这是文公还是穆公时期的猎碣?”

    竟然是他老祖宗留下的,祖宗留下石鼓,他留下琅琊山石刻,他们果然是一家人!

    .

    唐初,陕西凤翔,某个因为刚从山里搬了一堆黑石头准备用来做石磨石磙等石器的匠人看了看天幕,揉了揉眼睛,又看了看面前的石鼓。

    “娘子!你快看看,这是不是天幕上说的石鼓文!”

    他娘子看到天幕的图片开始,已经在观察自家那个大黑石头跟天幕上的石鼓有什么不同。

    越看越相似,唯一的不同,就是自家的石鼓上面的文字更清晰。

    匠人围着石鼓打转,有些焦急:“看起来很像,我们要是识字就好了!”

    他娘子却摆摆手:“我不识字,但是我把天幕上的那石鼓文当绣花的花样看,我看,跟这上面的花儿L字啥的,就是一个样!”

    “那咱留下当传家宝?”匠人一听大喜,第一反应就是留下来传给子孙。

    娘子却翻了个白眼:“咱那堆黑色石头天天扔院子里,邻居谁没看到过,还有人问过。现在大家肯定都知道了,你瞒得住也守不住。”

    他们这一大家子住在一起,大唐律规定,父母在子女不能

    有私产,也就是说,这石鼓虽然是匠人找到带回家的,但实际上属于匠人的父母,要传给后人,传给的是他们一家五兄弟里哪个兄弟的后人可说不准。

    匠人的脸色瞬间阴沉下来,这时看到院子外已经有人闻讯而来:“石头,听说你从山上拉的石头就是那石鼓文?”

    不仅是邻居,很快城里的商人也来了,甚至是地方官吏。

    “交给朝廷,不然咱这小地方,谁都保不住!”娘子这时候精明地低声说道,“用一个石鼓,换一个官职,这生意比换钱更好!”

    匠人顿时眼前一亮,趁着在帮大哥照顾孩子的父母还没反应过来,立刻应允了官吏,将石鼓献给朝廷。

    “好小子,有自知之明。”亲自策马赶来的地方官为匠人的识相十分满意,也为自己啥也不干白捡这一份功劳高兴,拍拍匠人的肩膀,“放心,朝廷不会让你失望的!”

    匠人露出憨厚的笑容,仿佛真得只是一心为公。

    官吏也不管他是真老实还是假老实,从马换了马车,一路快马加鞭,载着这宝贝的先秦石鼓文朝长安赶过去。

    一路上,官吏一边赶路,一边依然在听着天幕的内容。

    【石鼓文,是先秦时期的刻石文字,因其刻石外形似鼓而得名。最初,石鼓发现于唐初的陕西凤翔,共计十枚,高约二尺,径约二尺,分别刻有大篆四言诗一首,共十首,计七百一十八字。内容最早被认为是记叙秦王出猎的场面,故又称“猎碣”。】

    官吏大喜:发现于唐初陕西凤翔,现在是贞观年间,这些石鼓果然是真的!

    李世民同样也很高兴:“朕这算是有机会欣赏一下先秦古物了。”

    【不过石鼓文的年代至今依然成谜。】

    【宋代郑樵《石鼓音序》之后“石鼓秦物论”开始盛行,清末震钧断石鼓为秦文公时物,民国马衡断为秦穆公时物,郭沫若断为秦襄公时物,今人刘星、刘牧则考证石鼓为秦始皇时代作品。】

    【你可能会询问,我们现代的技术难道还检验不出来石鼓文到底是哪个朝代的文字吗?】

    【我们现代有这个技术,可惜石鼓文等不到了。】

    【在时间与大自然的折磨下,石鼓刻石文字多残。我们刚刚看到的拓片,是根据古人的记载模拟的。北宋时期,司马池移其入凤翔府学,欧阳修录时存四百六十五字,明代范氏天一阁藏本仅四百六十二字,今之“马荐”鼓已一字无存。】

    天幕把博物馆里的石鼓放大,露出局部,可以看到,大部分字迹模糊,甚至有的已经彻底一字无存,乍一看就是光秃秃的黑色石头。

    【而且,石鼓还遭遇过破坏。宋徽宗年间,因为赵佶喜欢古物,蔡京将石鼓文迁至汴京,后又迁入宫中稽古阁,以黄金填字,以示珍贵。】

    “黄金填字???”

    在宋朝以后的玄烨眼前一黑。

    大清在宋朝后面,他还来不及看到古色古香的先秦古物,就这么被蔡京祸祸了?

    不光玄烨觉得不妥,天幕也是痛心疾首。

    【同志们,千万不要学啊!这跟现代那些没有审美的业余修复师乱给古文物涂色有什么区别!】

    荆咕先是放出现代那些失败的文物修复,修复前,充满了时间与历史的沉淀,虽然残缺有遗憾,但是写满了故事;

    修复后,刺激的色彩,充满了现代化学颜料的拙劣和业余修复者的劣质审美,虽然看似完整,但是写满了历史爱好者的愤怒!

    .

    “后世的颜料看来不值钱。”刘彻看得一阵哑然,好半天才说道。

    这样鲜艳的颜色,是怎么搭配出如此辣眼睛的效果的?

    哪怕他不是宫廷画师,也不擅长丹青作画,也不至于没有审美。

    但是他怀疑,给这些文物上色的所谓修复师就没有审美!

    司马相如闭上眼睛,喃喃道:“原来后世也不是什么都好的……”

    看看,这不是就露出破绽了。

    【靖康之耻发生后,金人破汴京,将石鼓与宣和殿的金石书画一同运至金中都城燕京。元初,先是将石鼓放置在国子学,后又放置在孔庙大成殿门内左右石壁下,如此一放六百余年。】

    【抗战初期,故宫博物院文物南迁,石鼓先后迁往上海、南京、四川峨眉等地。后西迁文物东归南京,南京政府曾经想要将石鼓与其他文物一起迁往台湾,但是因为石鼓特别重难以带上飞机,逃过一劫,解放后石鼓重新回到北京,现存于北京故宫。】

    玄烨长长叹了一口气。

    “还是回到了故宫。”

    虽然他现在还没机会看到,但是好消息是,石鼓最终还是回到了他的紫禁城,也就是后世人口中的故宫。

    而这样历尽千辛万苦,其中隐藏的政治动荡,时代背景的艰难,让玄烨只要稍作思考就触目惊心。

    文物还有人保护着,能一直存到后世,能平安回到安全的地方,但是人呢?

    有多少人在经历过那些迁移、战乱之后还能平安回到故土?

    甚至是保护文物的那些后世文人和战士,又有多少人为了转移文物付出生命的代价?

    能听懂其中含义的,不仅玄烨一人。

    李世民沉默良久,眼眶微微湿润:“后世人果然很在意祖宗的文化。”

    一堆政府带走都嫌弃太重的石鼓,被一群战乱中的平民到处转移,其中又付出了多少代价?

    他们没有因为战火的威胁选择放弃,也没有因为条件艰苦受到利益的诱惑选择贩卖,而是前赴后继,一路转移,到处带着文物避难,直到将文物平安送回北京故宫,那个可以保护文物的最安全的地方。

    他们保护的何止是文物,保护的是代代相传的华夏文明!

    【石鼓文上承西周金文,下启秦朝小篆,是由大篆向小篆衍变而又尚未定型的过渡性字体。】

    【据《汉书·艺文志》载,秦时李斯作《仓颉》七章,赵高作《爰历》六章,太史令胡毋敬作

    《博学》七章。】

    【这二种书当时既通用“仓颉”之名,则字体上也应是同一的。它们都算得上是当时的字典?,被称作“秦篆”。】

    听到赵高这个名字,嬴政有一瞬间的恍惚。

    他偏向法家,法家讲究的是“重才不重德”,哪怕明知赵高有些缺陷,嬴政也不在乎,还是大胆的使用和信任。

    实在是,赵高很好用,是有能力的。

    但是,赵高支持胡亥让大秦二世而亡,这是嬴政无论如何都不能接受的。

    在天幕剧透了大秦的未来后,嬴政留下了李斯戴罪立功,赵高早已送上了黄泉路。

    但现在嬴政并不后悔,天幕又送来了更多人才,用别人家的人才,更香!

    【此外,虽然我们现代经常说“秦篆汉隶”,但实际上,隶书同样来源于秦朝。】

    【相传隶书最早由一名徒隶所创造,目前因为没有名字已经不可考据。但是可以确定的是,在秦朝,隶书的使用人群的确是徒隶。】

    【秦篆的繁复我们大家看一眼就能深有体会,由于官狱事务繁冗,简省文字变得必要,因此更为简便的隶书一经发明就广受欢迎。到汉朝时期,隶书大为通行,文字进一步统一,成为今天的楷书的起源。】

    【后世虽然总喜欢骂始皇帝“暴君”,却不会想到,始皇帝的大一统行为,也为后世带来了许多文化上的良心影响。】

    此言一出,汉朝的文人反应最大,尤其是儒生。

    “秦始皇那暴君只会焚书坑儒,怎么可能对文化有帮助!”

    “他焚毁了多少书!多少书啊!”

    但并不是每个文人都被迷惑,有人快速指出:“那个,天幕说过,始皇帝只是收天下书籍藏于咸阳宫,焚书的是项羽……”

    指责始皇帝的儒生一顿,改口:“他坑儒了!”

    “我怎么记得坑杀的是那骗人的方士?方士炼的丹药有毒,放我朝也会被砍头。”

    “胡说八道!这是圣人书中所说,秦始皇焚书坑儒!”

    “如果秦始皇坑杀儒生,为什么要让大儒淳于越给扶苏当老师?不怕淳于越报复行刺吗?”

    “这说明他不喜欢扶苏,就喜欢胡亥!”

    “我看你才是胡说八道!”

    争议中,街头又是一顿口水打仗,对喷的有理有据。

    【当时的部分齐鲁儒生还非常反对始皇帝泰山封禅,认为始皇帝没资格,封禅时遭遇狂风暴雨,儒生一个个冷嘲热讽。但却不知,这并不仅仅是为了夸耀功绩。】

    【封禅,是祭祀泰山的礼法。在泰山顶上筑土祭祀称作“封”,在泰山山麓扫梁父之土称为“禅”。】

    【秦国其实并没有封禅之礼,封禅是齐鲁地区的土地祭祀,齐鲁大地以泰山为国家中心。秦始皇一统天下之后,选择在泰山进行封禅,很大一个政治信号,就是在接受被征服者的文化。从此之后,华夏后世的征服者都开始吸收被征服者的文化。】

    扶苏震惊地看向父亲:这个一直被儒生诟病劳民伤财的封禅,竟然不是为了夸耀功绩?

    连淳于越也是以一种陌生而惊讶的眼神看着帝王:难道,他们真得是目光太狭隘了?

    嬴政面无表情,手指交叉,虽然没有说什么,但是看得出来很放松,心情不错。

    【那些儒生可能以为,全世界都这样,但是从四大文明古国只有华夏的前面不需要加“古”字就可以知道,并不是。征服一个文明之后直接覆盖其所有文明和历史才是常态。】

    【中世纪的欧洲为什么进入了黑暗蒙昧时期,因为曾经的古罗马古希腊等古老文明直接被侵略者抹除了。征服者带来了武力,抹除了文明,自己却没能力发展,于是有了持续上千年的蒙昧时期,直到文艺复兴。】

    【而欧洲的文艺复兴,正是在曾经的古希腊古罗马文明的基础上、又吸收了华夏、古阿拉伯和古印度的文明,重新发展而来的。】

    那些依然留在齐鲁之地、不肯为秦始皇效力的儒生没有被点名直接骂,但是这样的说法,让他们更加脸红。

    而已经前往咸阳的儒生,彼此对视一眼,面色微红的跟其他百家解释:也不是所有儒生都这么迂腐的。?[(”

    “帝王与我们的眼光到底是不一样的。”曾经与之经常互相对骂的墨家弟子主动安慰道,“你们在陛下封禅经历了狂风暴雨还冷嘲热讽,这都没有被杀,足以说明陛下的大度了。”

    儒生们连连点头。

    对比一下后世动不动文字狱,始皇帝不知道大度多少倍了!

    “陛下明明不喜欢淳于越,还让他当扶苏的老师。”说话的名家人很羡慕,虽然他知道那是因为淳于越的确博学多才、人品也还不错,但那可是皇长子,看如今陛下的态度,妥妥的大秦继承人,当未来皇帝的老师,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他也想!

    “我也希望有这样的不喜欢!”

    【秦始皇将十二万富户迁徙至都城,这同样是后世帝王效仿的创举之一。】

    【汉朝以长安为都城,周围有五陵,于是将南方的富豪安置于此。唐朝时同样迁移达官贵人于五陵,也就是唐诗中屡屡提到的“五陵少年”。】

    【这样一方面是为了限制地方豪强的势力,将他们挪到天子脚下,离开自己的地盘,更便于皇权集中。另一方面对于集中资本繁荣都城,促进都城的经济发展同样重要,是大一统政治的必要措施。】

    秦朝的地方豪强:“……”

    是的,受伤害的都是我们。

    如果不是天幕提到了商业的重要性,他们最担心的都不是帝王的打压,是秦亡之后乱军抵达,一群豪强聚集在一起,岂不是一打一个准?

    虽然知道有好处,还是忍不住会思念家乡,在自己的地盘上才觉得更有安全感。

    【此举一开始遭到反对,但后来却形成一种风俗,不仅华夏往后的朝代屡屡模仿,受到华夏文化影响的日本同样受到影响,在以奈良、京都为都以及丰臣氏建设大阪时

    ,江户开府时也采用了类似的做法,日后后世的天皇也纷纷效仿。】

    【后来“秦”成为了强大的象征,古罗马称呼大汉为“大秦”,大汉称呼古罗马为“大秦”,而历朝历代被封为“秦王”的都能征善战,比如唐太宗李世民,曾经就是“秦王李世民”。】

    嬴政笑了:“千古一帝李世民,原来也曾是秦王。”

    这算不算也是大秦的后裔?

    这一波,大秦嬴麻了。

    刘彻嘀嘀咕咕:“为什么不是汉王?这大唐的子孙不孝!”

    李隆基想起自己最崇敬的太宗爷爷:“自太宗皇帝之后,再也没有人有资格受封为秦王。”

    秦王,当能征善战,封疆拓土。

    有李世民的珠玉在前,此后大唐再也没有人有资格被封为“秦王”。

    【这就是秦始皇的魅力,也可以说是大秦的文化影响力!】

    【秦始皇代表着大秦的强大,影响的不仅仅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还是全世界!】

    老秦人集体骄傲。

    而其他皇帝,酸溜溜。

    朱元璋想想自己被天幕骂了很多次,再想想秦始皇多次被夸,气得吹胡子瞪眼:“后世人真的很喜欢始皇帝那个暴……那个始皇帝,他有什么值得好喜欢的!”

    朱棣:“……”

    父皇能改口,已经进步了,可惜文采似乎还是没什么长进。

    【所以,在讲秦汉文学之前,咕咕先讲一讲帝王。首先,因为“文化入侵”与“文化影响力”相关,说起大秦,论文化影响力谁能比得过秦始皇?】

    【其次,因为帝王的态度,很大程度决定了当时社会的文风。】

    【假如没有秦始皇的开明,出身卑微、人品还不咋地的李斯不会得到重用,很多政策也不会得到实施,自己的文章也没机会传到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