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都市小说 > 穿越之两世 > 247民女二十四
    郑家的一切对朱露白来讲早就是过眼云烟, 郑钦再辗转反侧也和她无关,朱露白正忙着做春裳,现在又是吃荠菜的好时候, 乡下人拎了荠菜来卖, 一大篮子也才十几个钱,又鲜又好吃。
    吃食上不是朱露白吹嘘,她是真的很拿得出手, 就是因为原材料和烹饪器材受限,影响了她的发挥。
    就这,她指导段玉生做出来的饭菜都让史嬷嬷惊艳。
    另一边,太孙和二皇子的争斗也白热化了, 二皇子实在是身子不争气, 但他依旧有一颗火热地想当皇帝的心。
    太孙原本想走讨好康明帝上位的路, 但他知道了父亲的死因。
    太孙觉得自己的世界都塌了,为什么?究竟是为什么?
    没人给他这个答案,幕僚告诉他, “陛下拿您给二皇子磨刀呢, 他依然是想把那个位子传给二皇子的。”
    未尽之意就是要不然干什么干掉你爹,你也不过是磨刀石罢了。
    太孙枯坐自己的书房一夜,书房里还有太子看过的书,写下的笔墨。
    待天亮, 太孙出来了, 也下了决定。
    立夏过后不久,这天晚上, 朱露白刚刚就寝,就听到外头传来喊杀声,她吓了一跳, 赶忙穿衣出来。
    大家都起来了,桂花槐子更是非常惶恐,小菊瞪大眼睛。
    史嬷嬷还好,段玉生和陆鹫最沉着,朱露白是强制平静,“把门关好,找东西把门堵住,谁叫都不要开门!”
    “我们屋子不大,可以守在一起,若有人强闯,都别客气!”
    于是大家把门关了,找了沉重的家具过来堵了门,陆鹫拿了一把柴刀守在门边,剩下的人就都聚在厨房。
    朱露白给三个男的排了班,三班轮换守门。
    吃喝家里都有,现在就简单些了,面条饼子鸡蛋,能吃饱就行。
    除了喊杀声,朱露白还听到喊救命的,也不知道哪家进了人。
    厨房里烧着开水,朱露白道,“若是有人进来,咱们就拿热水泼,千万别心软!”
    士兵们闯百姓家的不多,他们都有任务要听命令,怕的就是称火打劫的强人。
    也确实有人架了梯子想往朱露白院子里跳,陆鹫这回就不客气了,一刀下去,那人脖子里血线就飚了出来。
    他拎起尸首甩了出去。
    然后朱露白院子里就安静了,再无人过来试探。
    喊杀声持续了四天,朱露白如同定海神针一样定住了众人的情绪,大家除了守门也还平静。
    反正吃喝足够的,所以也不用挨饿。
    陆鹫特别警醒,还不愿休息,还是朱露白按着让他休息,“你不能一直不睡觉,若有事我们会叫你!”
    这个屋子里能保护大家的只有陆鹫和半个槐子,段玉书也不行。
    陆鹫杀过人,又受过训,不惧匪徒强人,槐子只有一把子力气,但他的心性和胆子并不大,他是个顺民,他会听朱露白的命令,但让他主动御敌是不可能的,他看到强人也会害怕发抖。
    所以朱露白一定要陆鹫休息好。
    这种日子过了八天,第九天,外面有人敲锣,告诉大家平安了,可以开门了。
    朱露白不缺吃的,因此依旧关门闭户,那些家中已经没了吃食的百姓胆战心惊地打开了门。
    朱露白是直到小郡主派人来问她是否安全才开的门,那时候她已经关了十二天的门了。
    朱露白去看望小郡主,发现小郡主眼睛都红肿了。
    她这才知道事情大体原委。
    太孙逼宫,二皇子勤王,最后太孙和二皇子都没了。
    朱露白,“……”
    皇帝呢,皇帝怎么样?
    小郡主,“皇爷爷还好,我娘进宫了。”
    朱露白,“……一切都会过去的。”
    小郡主知道的并不多,实际上太孙不光逼宫,他还对二皇子下了手,但姜薄这搅屎棍可不是浪得虚名,二皇子当然有准备。
    他想将计就计干掉太孙,自己就能独占鳌头。
    康明帝为了自己屁股底下的位子连太子都干掉了,怎么都不会容忍其他人的觊觎,在他看来,就是太孙和二皇子都想把他赶下皇位。
    于是他下手也是毫不犹豫。
    只是待事情平息,看着儿子孙子的尸体,康明帝一头栽倒了。
    皇帝倒了,继承人还未确认,大臣们自然不敢说出来,现在整个太医院都在康明帝身边。
    京城的消息姜薄全都洞悉,他摸着下巴笑了笑,准备带兵进京。
    朝廷早就腐朽不堪,康明帝即便有百般手段,但他老了,已经做不到任何事都掌控在手里。
    太子只会嘴上叫嚣,康明帝是想了好多办法要谋夺姜家军,边疆抵御外敌,康明帝派了不少人过去,美其名曰协助姜薄御敌。
    其实不外乎就是用计离间或是收买,使得姜薄对姜家军的掌控力下降。
    这个举动在姜薄眼里就像个笑话,看看他都派了些什么玩意过来。
    都是些一门心思只想着镀了金,回头换取荣华富贵的人,这种人能替皇帝掌握姜家军?简直就是个笑话。
    得知皇帝躺到了,姜薄要回去收获胜利果实。
    边疆战事怎么办?
    嗨,边疆哪年不打仗?
    也就是大摩擦和小摩擦的区别,姜薄以往都是守城居多,基本不会出兵挑衅,待他在京城布置好后一改往日风格,他开始铁腕对敌。
    那些蛮人习惯了姜薄当乌龟缩在壳子里的,见他居然露了头,还敢挥爪,于是气势汹汹反扑。
    他们不知道姜薄以往不大动是养着他们震慑朝廷的,养寇自重呀。
    反正只要不让蛮子进城掳掠就行了。
    然后才有朝廷派人过来协同御敌。
    来的人基本毫无用处,有的惹了姜薄已经为国捐躯,有的倒向了姜薄,而郑伯爷属于骑墙派。
    骑墙派就混不到多少军功,郑伯爷能做的就是带兵巡逻。
    这两年姜薄带兵已经把蛮子部落揍翻了,原本靠近边城的蛮人牧民都往后退了数百里。
    姜薄在边城的威望已经到了崭新的高度。
    他也不会把边军都带走,只带一万人就够了。
    用一万人夺京城是笑话,但这一万人若是潜进京城夺宫,那是足够了的。
    姜薄这些年都把京城钻成了筛子,潜进一万人,轻轻松松。
    从边疆到京城这一段路怎么遮掩行踪?
    贿赂啊,朝廷腐朽不堪,地方官员难道就清廉了,大荆就像一驾快要掉下悬崖的马车,全靠着边军挡住外敌才能喘息,内里早就不成体统了。
    康明帝不说整顿朝堂,治理民生,只一心想着夺姜薄的兵权。
    没有外敌,荆国看起来也是驴粪蛋表面光,其实底层百姓们已经快喘不过气了。
    天灾带来人祸,各地匪徒强人如雨后春笋。
    这种情况下,姜薄带一万人进京还真不是什么大问题,一路上还能顺便剿个匪。
    京中,康明帝终于醒了,但他现在已经不止苍老,而是正真半截身子进了棺材,大臣们也顾不得什么,追问立何人为太子。
    国朝无继,就会乱,到时候会一发不可收拾。
    康明帝许是回光返照,这一刻他脑子一片清醒,他知道无论立谁,宋家的皇位也坐不久了,姜薄这狼崽子绝对不会放过这个机会。
    其他人也会乘乱分一杯羹,到时候荆国就会陷入战乱分崩离散。
    而他,史书上会记下他亡国之君的名号。
    康明帝叫来太监,“拟旨,……着,姜薄,姜大将军为摄政王……”
    然后康明帝立了三皇子的小儿子为太子,因为这个孩子最小,他希望姜薄看在小皇帝不懂事的份上,不至于立马夺了宋家江山。
    这份圣旨快马加鞭送了出去。
    姜薄在半路上接到了这份圣旨,饶是他完全掌握事态,看到圣旨也是一副,“……”
    康明帝不愧是老狐狸,知道自己已经阻挡不了宋家下台之势,干脆把姜薄往上再捧了一下。
    摄政王呢,你差不多就是皇帝了,如此情形下你非要对宋家人赶尽杀绝,你就是当了皇帝也是个暴君,其他人谁会服你,史书上你的名声也不会好听。
    至于以后,康明帝也管不到了,若是子孙争气,那还能延续宋家江山,若姜薄不顾体面,最起码康明帝稳住了他手里的江山。
    姜薄身边的人个个高兴非常。
    只姜薄的幕僚杨先生摇了摇头,“皇帝老儿这一手倒是厉害,将军还真被他将了一下。”
    有名望的人都要脸面,哪怕私底下不要脸,公开场合,脸皮是一定要的。
    皇帝都让你做摄政王了,你不干,非得把皇帝一家老小全都给干了,你这种心狠手辣的人,谁以后敢听命与你?
    甚至其他将军也就有理由拉起反对姜薄的旗帜,乱臣贼子,人人得而诛之。
    姜薄笑了笑,无所谓道,“无妨,摄政王就摄政王,最起码小皇帝见了我也得客客气气。”
    小皇帝长不长得大还两说呢。
    有了圣旨,姜薄进京就名正言顺了。
    他带着自己的人大摇大摆向京城进发。
    还没到京城,康明帝驾崩的消息就传来了。
    继位的是他最小的孙子,年方八岁。
    姜薄赶到京郊时,小皇帝率领大臣们出城相迎,给足了摄政王面子。
    朱露白在姜薄进京那天正窝在家里试新做的夏衫,上好的葛布也不比绸缎差,透气轻薄。
    听闻小皇帝去迎摄政王,她道,“早知道我们去茶楼包一个房间,就能看到皇帝和摄政王了。”
    史嬷嬷笑道,“娘子想的美呢,净街的,两旁商户都不能开门,不能停留。”
    朱露白笑了笑,这倒是古往今来从未变过的做法,大领导要经过的地方,要走的路,都会提前检查封堵,有的还会临时修路。
    自从太子亡了,朱露白也开始习惯京城的风起云涌。
    反正是关起门过自己日子就是,老皇帝没了,那就关上门吃香喝辣的,绸缎不穿了,看,我都穿葛布了。
    夏日炎炎,谁管你谁当皇帝,谁当摄政王,还不如自己吃井水里凉过的西瓜舒服。
    姜薄有了自己的摄政王府邸,小皇帝还在宫里给他留了院子。
    姜薄也不负众望,上台后第一件事,居然是清差买官卖官之事,他说的自然冠冕堂皇,什么庙堂之上朽木为官,殿陛之间禽兽食禄等等。
    实际上是因为姜薄没捞到这笔钱,既然他没钱拿,那他就不承认买来的官是官,而且姜薄也要养兵,也要钱啊。
    新官上任三把火,摄政王要查卖官鬻爵,怎么的都得给他个结果。
    那就是弄些小虾米交差。
    很不巧,朱家就是小虾米。
    朱老太爷被一棍子打回了原型,他还被勒令交了不少罚款。
    扰攘到了入秋,姜薄看到了结果,然后被气笑了,京城这些当官的,真当他是吃素的。
    他不是名义上有了摄政王的官位就满足了,他一直在收拢京城兵力,这些老爷兵少爷兵是看不入眼,但也是兵。
    既然当官的糊弄他,那他就不客气了。
    姜薄挥起了屠刀。
    一时间京城风声鹤唳。
    不过这和老百姓的关系不大,京城百姓们很热衷于去街市口看砍头。
    史嬷嬷很有经营头脑,对朱露白道,“娘子,此时买房买地当是容易了!”
    倒了这么多官,除了杀头的,还有流放的,最不济也有关在牢里等家人赎买的。
    这可不是一点半点银子,很多人家都要变卖家产的。
    当供大于求,价格自然也就低了。
    不过升斗小民就别想这种事,比如三千两的宅子,再便宜也得数千银,小老百姓家无论如何都拿不出的。
    果然,两三个经济牙人就来找朱露白了,问她可要房要地。
    当然要了。
    朱露白买了一套三进宅子,还带一个小花园,只花了一千六百两,原来这房子低于三千是看都别想看的,这下子近乎腰斩。
    里头的家具也不错,主家说朱露白若是要,再添些银子打包。
    朱露白去看了看,点头要了,若不然她还得购置家具。
    房产经纪道,“我就知道娘子是个爽快人,这才介绍给你,其他人这个价格还在扭扭捏捏,我可就不伺候了!”
    朱露白爽快地付了钱。
    然后又有牙人找来问她可要地。
    一户人家要脱手数千亩地,价格绝对实惠,只人家要现银。
    这个朱露白就吞不下了,就算一亩地十两,一千亩也就要一万两,朱露白买了房子,剩下的钱全买地也刚够买一千亩的,可她还要吃喝呢,不可能一点银子都不留。
    牙人笑道,“没说让您都吃下,就问问您想要多少,人家愿意拆开卖的。”
    这倒是可以商量。
    为此朱露白还出城去看了地。
    那最好的上上等田,她也没要,这个要到手里也怕保不住。
    她看中了一处七百多亩地的中等田,佃户也就七八十户。
    朱露白对牙人道,“我只要佃户,庄头不要。”
    牙人笑道,“庄头跟着主人走了,不留下。”
    朱露白咬咬牙,花七千两买下了这里的地,然后她身边就没多少银子了,好在人家卖地卖的急,田里的庄稼一并给了朱露白,秋收还能贴补一下,不算多,一百左右收益还是有的。
    这样一来,以后朱露白就有莫约五百两一年的收益,房租也不用负担了,只有吃喝赋税开销,算来一年也能结余两百左右,很可以了。
    这七百多亩地她准备划个二三十亩养鸡鸭羊,以后吃喝都是自己田地供应,想想都美。
    朱露白在这里美滋滋地计划自己的日子,她已经开始打扫新宅,要准备搬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