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都市小说 > 逢君 > 第 72 章 祖孙相见(局部修...
    徐云栖挟持住裴循时,成国公府火光冲天,燕少陵带着人冲破苏子言的围堵,闯进了后院。

    火把如林很快将整座府邸照得透亮,而正中那姑娘,眼底眸色灼灼,映着晶莹剔透的两颊如同渡了一层霞色,有蓬勃之势。

    有了燕少陵的掩护,徐云栖毫不犹豫将裴循交给苏子言,随后二人火速上马奔赴西华门与裴沐珩汇合。

    徐云栖骑马速度比马车要快,先一步抵达西华门,荀允和早安排了大理寺少卿刘越在此处接应,刘越打算将老爷子以人证的身份送入皇宫,燕少陵将徐云栖交给刘越后,立即上马去城门与熙王打掩护。

    徐云栖在西华门外等了一会儿,终于看到一辆熟悉的马车缓缓驶来。

    她倒是料想过外祖父的情形,预先备了些参汤药水,银杏及时喂了老爷子喝下,未免徐云栖看了心疼,方才在马车上裴沐珩已亲自侍奉老人家换了一身干净的灰色衣袍,银杏也替他擦拭了面颊的血污,处理了一番伤口,面庞看起来没那么触目惊心。

    少顷,马车停下,裴沐珩亲自掀开车帘,与银杏一左一右搀着老爷子下车。

    徐云栖一眼望过去,差点一口气没提上来,只见老爷子面颊交替着十几道伤疤,血痂覆满了额尖,险些辨认不出他模样来,那么高大清矍的身形瘦的似皮包骨,嶙峋佝偻,被折磨的不成人样。

    “外祖父!”徐云栖热泪夺眶而出,若飞鸟投林般朝他扑去,

    章老爷子含着泪看着自小养大的外孙女,颤颤巍巍张开了双臂。

    三年多了,这是他们祖孙俩分别最长的一次,隔着生死离别,隔着滔天大锅,隔着再也回不去的悠闲过往。

    徐云栖就这么将他抱在怀里,曾经伟岸的身躯,宽阔结实的胸膛,如今只剩截截枯瘦的肋骨。

    她心痛如绞,泪沁着血色望向幽深的苍穹,

    “我要杀了他们!”

    从未有过的磅礴恨意。

    *

    同一时辰,文国公文寅昌赶回文府,来到正室换上他那身象征五军都督府左都督的朝服,他回得匆忙,屋子里并未点灯,借着廊外的光色匆匆穿戴,这时一人擒着一盏银釭从帘外走来,光芒从身后慢慢铺进,渐渐照亮拔步床东面这一隅之地。

    文国公听到熟悉的脚步声,豁然转过身。

    文夫人立在拔步床旁,似笑非笑看着他,

    “这是要替谁去卖命?”

    不等文国公回答,她又笑,“是那个女人吧?”

    那个藏在他心底足足三十多年的女人。

    过去她不知是谁,眼下这等局面,她也猜了个大概。

    文国公听着她嘲讽的语气,脸色蓦地拉下,冷着脸道,

    “什么那个女人?你以什么身份这样说她?”

    文夫人听了这话掩了掩嘴笑出了声,“你多疑了,我只是随口一说,没有旁的意思。”

    她语气凉飕飕的。

    他们夫妻俩向来话不投机半句多。

    文国公平日都让着她,随文夫人如何嘲讽挤兑,他鲜少驳嘴,但文夫人提起‘那个女人’,他却不能容忍,他眼底冷色灼然,语气冷酷无情,

    “我告诉你,你这个位置本该她来坐,而你们曹家,若非我提携,也无今日之荣光,你最好给我明白这一点!”

    文夫人听了这话,眼底的笑意瞬间消失,面庞像是僵硬的朽木,一下子褪去了所有神采。

    她与文寅昌本是天壤之别,他年少成名,出身优渥,是上京城人人恨嫁的如意郎君,文夫人在议亲之时也从未想过能嫁给他,就在那一次宴席,她无意中结识了当时的文老夫人,老夫人提起在给儿子议亲,在场的姑娘各怀春心,她出身并不算好,自然是置身事外,而那一日回到府邸,家中长辈告诉她,文家相中了她,想娶她过门。

    就像是被天上掉下的馅饼砸中的感觉。

    她一宿无眠。

    而次日,文寅昌便约了她相见,告诉她,他心里没有她,之所以娶她是因为她有贤名,曹家需要提携,短短数字让她明白,这根本就不是幸福砸中了她,而是一场交易罢了。

    那时她太过年轻,总以为他一心扑在朝务,没有儿女情长的心思,便想着即便是颗冷硬的石头,也总能被捂热的,她就这么嫁了过来,满怀心思讨他欢喜,兢兢业业侍奉公婆,直到某日夜里,她殷勤去书房给他送参汤,无意中发现他对着一块帕子失神,那一瞬,汤碗坠地,参汤泼了她一身,她狼狈地回到了后院。

    从那之后,夫妻俩心照不宣,默认了这场交易,直到今日.

    三十多年了,三十年如一日。

    眼眶的酸痛刺激了泪意,却被文夫人坚决地吞了回去。

    她说出了这句缠绕在她心底几十年的心声,

    “文寅昌,我们和离吧,和离书我已写好你签个字。”文夫人深深吸着气,将和离书拿出来,搁在一旁的高几,高几摆着笔墨,显然她早有准备。

    文寅昌微微一愣,旋即也似松了一口气,没有任何迟疑,甚至都没有看一眼那和离书,便提笔签下名字,从腰间取下私印盖章,做完这一切,他视线不曾在她面颊落一下,便头也不回离开了。

    文夫人听着渐行渐远的脚步,看着那张尘埃落定的和离书,笑声一点点从胸腔震出来,最后化作泪意,布满已不复年少韶光的面颊。

    终于结束了.

    *

    不,还没有结束。

    裴循服用过解药后,渐渐在马车苏醒,苏子言坐在他身侧,对着他满脸歉意,

    “是我中了他们的圈套,害你失手。”

    裴循从来不是将责任归于下属的主君,他摆了摆手,神色冷硬看着前方,布帘被掀开,远处灯火煌煌,皇城在望,

    “还没有结束。”

    想要顺利登基并坐稳江山,获取荀允和的支持,是最迅速最便捷,也是最稳妥的法子。

    不试一试怎么甘心。

    试过失败了,他也不后悔。

    裴循既以心狠手辣为名,又怎么可能不给自己留后手。

    入宫,剑指奉天殿!

    这是他与文国公最后的破釜沉舟一计。

    师徒二人,一个往北,一个往南,奔赴各自的战场。

    文国公在军中经营多年,当然有法子出京,他带着几名亲信从阜成门大街出城奔赴南军大营。

    南军大营驻守在京郊南面的伏牛山,如同壁垒一般矗在伏牛山前方,靠山面北,以拱卫京都。

    然而文国公这一路并不轻松,沿途裴沐珩安排了几路杀手伏击他,文国公这边也自有人手接应,这一路双方交手数次,狠狠拖延了文国公入营的时间。

    章老爷子入宫后,局势对裴循已经很不利了,文国公深知眼下第一要务,便是率领将士入宫勤王,调不动南军大营,便是功亏一篑。

    在侍卫殊死护送下,文国公快马赶到辕门附近,已听得里面吵得热火朝天。

    他飞快下马,带着人疾步进了中军主账,只见熙王带着几方兵马坐在主位,而他这一派的人手坐在左下,两派人马各不相让,咄咄逼人。

    “熙王殿下,您可无统兵之权,至于您手中这份军令,既没有陛下亲笔,也无咱们大都督的签字,你让我们怎么信服?天下谁人不知内阁首辅荀允和是您亲家,万一这份敕令是你们二人捏造的呢,抱歉,恕末将等人无法从命!”

    强将手下无弱兵,文国公筹备夺嫡也不是一日两日了,今日熙王一到场,文国公一派的将领便据理力争,不给熙王把持南营的机会。

    恰在这时,布帘被掀开,跃进一道绯袍身影,正是身着一品都督军服的文国公,大家瞧见他均是神色一亮,连忙簇拥在他身侧,与熙王分庭抗礼。

    熙王瞧见文国公来了,反而慢慢笑出来,甚至亲自给他斟了一杯茶,示意他坐,

    “文国公,你来的正好,本王手持奉天殿兵令,来接手南军大营,你底下这些将士不服管教,你来评评理。”

    文国公哪能没看出熙王的心思,这是想拖延时间,一旦皇帝醒来,裴循便翻不出浪花来,拖延一刻,局势便越发不利。

    南军大营有三方兵力,一方是文国公亲信,一方是熙王党,还有一方便是完全听从皇帝的中立一派。

    谁能争取中立一派便是胜者。

    文国公先是拱袖朝熙王施了一礼,旋即从腰间掏出一物,对着在座所有将领道,

    “诸位,内阁首辅荀允和与司礼监掌印刘希文合谋控制住陛下,危急时刻,陛下暗中着人送出一枚令箭交给十二王爷,这是十二王爷与内阁辅臣施卓联名的手书,嘱我带兵进城,保驾勤王。”

    手书由着文国公身边一将领送给大家传阅,而离得最近的一位将领则接过那枚令箭端详一番,这枚令箭并不大,带着金簇头是皇帝专用,大家并不知这是某日裴循探望皇帝,皇帝给的赏赐,但这样的时刻拿出来,显然比较有说服力。

    十二王是中宫嫡子,秦王势衰后,明眼人都看得出来皇帝要立他为储,文寅昌毕竟是五军都督府左都督,比熙王更名正言顺,原先被熙王说服的将领眼下有动摇之势。

    熙王倒是不疾不徐回道,

    “诸位可能有所不知,昨日大理寺少卿刘越查到皇后乃当年明月长公主之案的凶手,皇帝被此事气得一病不起,十二王见立储希望渺茫,遂铤而走险,意图逼宫,诸位可千万别上了文国公的当,不要背负造反的骂名。”

    这事在城中闹得沸沸扬扬,却还不曾传到兵营来,大部分将领毫无所知,登时面露惊愕,唯有少数二人今日去过京城,倒是听说了此事。

    “确有其事,陛下命刘越和萧阁老在核查此案,想必不日便有结果了。”

    众将心中的天平又倾向了熙王。

    文国公背着手始终面带笑容,

    “熙王殿下,恕老夫问您,若十二王真是逆党,已贵为左都督的老夫,又何必与他担此风险呢?”

    这话说得有理。

    便是熙王也深为疑惑。

    十二王是文国公的徒弟无疑,可但凡习过骑射的皇室子弟,又有哪个不是文国公的弟子,便是熙王自个儿也曾在文国公身边待过两年。

    凭着那点师徒情谊,还真不至于让文国公冒性命风险。

    文国公到底因何为十二王出生入死呢?

    眼看双方势均力敌,接任杨康时任右都督的杭振东道,

    “熙王殿下手持内阁与司礼监联发的兵令,左都督又握着十二王的手书,你们谁的话我们都不敢不听,却也不敢全听,我的意思是咱们静等陛下吩咐。”

    以不变应万变,这是杭振东的思路。

    中立的将领纷纷附和,“是这个理,咱们等陛下醒来再说。”

    “一切还是得陛下来定夺。”

    熙王本意就是拖住文国公,于是态度就十分坦然,

    “成,诸位若执意如此,本王便在此处坐等陛下圣旨。”

    文国公脸色微沉。

    没时间了,先杀出去,再与斩游里应外合,包围皇宫方是上策。

    于是文国公暗中使了个眼色,立有侍卫飞快地朝熙王的方向射去一枚暗箭,

    熙王本就做了防备,立即翻了个身,往一侧的桌案躲去,很快立在他身后的侍卫包抄而上,与文国公等人交上手。

    中军营帐内瞬间乱成一团。

    右都督杭振东登时傻眼了。

    “住手!”

    可惜没有人听他的。

    这时熙王身边一将领抽出空来与他道,

    “右都督,你还没看出来谁是乱臣贼子吗?敢射杀当朝皇子,视同谋反,文寅昌这是要造反!”

    熙王和文国公均做了准备,各自在侍卫掩护下退回几方阵营。

    霎时擂鼓争鸣,杀声四起,兵戈之声震破天际。

    杭振东冲出营帐,眼看两军对垒,整个南军大营成了硝烟的战场,沉下脸色。

    其他观望的兵将都有些焦急了,“怎么办?再这么打下去,要出大事的!”

    这个时候就显现出这位右都督的城府来,他眯着眼扫了对垒的两军一眼,低声道,

    “不急,咱们见机行事。”

    聪明人很快明白过来,看哪方占据优势就加入哪一方,届时便是必赢的局面。

    大家纷纷朝杭振东投去佩服的一眼。

    领军作战是熙王的优势,他挥动长矛大开大合往对方杀去,而文国公也智计百出,火矢暗箭时不时朝熙王招呼而来。

    战事如火如荼,也不相上下。

    熙王打得很稳,而文国公打得很急,越拖延对他越不利。

    他试图以火阵困住熙王。

    火舌突然朝半空窜起,划出一道狰狞的厉芒,锐利的刀剑相交声,几乎要刺破耳膜。一串火星子扑上营帐,很快大火成绵延之势,血腥气伴随着烧焦的味道扑面而来,右都督见状,立即带着兵退去了辕门之外。

    南军大营兵权争夺之战决定着夺嫡胜负,裴沐珩不可能不关注,宫内有荀允和坐镇,他几乎已不用担心,将徐云栖交给刘越后,他很快上马奔赴西便门,打算策应父亲。

    王凡等暗卫追随他一路至西便门,有了燕少陵的关照及内阁和司礼监发放的兵符,裴沐珩轻而易举出了城,就在一行人准备折往南营时,迎面熙王府一位哨兵奔了来,借着城墙上的灯火认出裴沐珩后,立即喊道,

    “三公子,文国公赶到了兵营与咱们王爷打了起来!”

    王凡勒了勒马缰,忙问道,“战况如何?”

    哨兵快马上前,先在马背上朝裴沐珩施了一礼,喘气不匀道,“形势不太妙,那文国公显然预谋已久,暗自在军中藏了些火油,方才已打算用火阵困住咱们王爷!”

    裴沐珩双眸微的一眯,问出关键,“杭振东麾下将领是何反应?”

    哨兵苦笑道,“面上劝和,实则作壁上观。”

    裴沐珩冷笑一声,“什么作壁上观,这是打算稳坐钓鱼台,等着看哪方势头好再帮哪方!”

    形势不容乐观,眼下想要破局,唯一的法子便是先一步让杭振东看到优势。

    就在这时,熙王府派去西边的哨探也从远处遥遥奔了来,

    “郡王殿下,前方发现榆林边军的踪迹!”

    王凡闻言顿时大骇,“不好,这定是文寅昌的后援来了!”

    文国公在边关扎根多年,其主要阵地便是榆林,榆林一直是大晋与蒙兀对阵的桥头堡,这一带的将士身经百战,又是重骑兵装备,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是整个大晋最骁勇的军团。

    一旦榆林边军赶到南营,结果可想而知。

    裴沐珩脸色阴沉得滴水,只是他这人心性素来沉稳,局面越乱,他心性越定,他抬目往黑黢黢的西边天方向望去,很快心生一计。

    “王凡,你去宣府报信,其余人跟我出发!”

    榆林之东是宣府,宣府乃大晋北边的重镇,也被称为京城的北门户,如此紧要之地,皇帝一直派重兵把守,不仅如此,老谋深算的皇帝留了一手,早早在宣府安排了一支哨骑,这些哨骑日日夜夜巡逻在京城西北边界,以防边军异动,围困京城。

    裴沐珩需要跟榆林军周旋,以拖到宣府军驰援。

    王凡看了一眼身侧五十兵力,冷汗冒了出来,“三爷,您这是亲身涉险,万一出了事怎么办?”

    裴沐珩没有给他迟疑的机会,一马当先往前跃去,“文寅昌擅自出兵,又要避开宣府重兵,人手不可能太多,我又不与他正面交战,周旋片刻足矣!”

    就这样裴沐珩带着五十兵力,以他最擅长的计策,示敌以弱,诱敌松懈,再一次将榆林军逗得团团转。

    杀了裴沐珩,熙王府没了主心骨,拿什么跟十二王争,榆林边军逮着机会跟头狮子似的猛咬在他身后,当然,榆林守将也不是傻的,很快看出裴沐珩意图,打算分兵。

    然而迟了,宣府军没有让裴沐珩失望,这支被委以重任的边军,早就发现了榆林边军的异动,尾随而来。

    京城西北郊战事如火如荼铺开时,南军大营的硝烟远未消弭。

    就在右都督杭振东斟酌着要不要插手之时,骤然间漆黑的暗夜里传来一阵呐喊声,杭振东俯地一听,只闻数千战马,声声动地。

    “不好!”

    “是什么人来了,快去瞧瞧!”

    其中一位哨兵拔腿上马朝来声方向跃去,不消片刻抵达南营西面一处高坡,此时已近子时,寒风拂来,冰渣子扑了他一脸,他借着朦胧的光色望去,只见一写着“熙”字的大纛在夜空飘扬,哨兵眸色登时大惊,迅速掉转马头朝南军方向奔驰,大喊道,

    “西州军来了,西州军来了!”

    远在西州的熙王府将士,为了避开其余边军,昼伏夜出,化整为零,往南沿着山脉绕行十夜,秘密赶到了京郊,很快将南军包围了个正着。

    杭振东还有什么可迟疑的,二话不说加入战斗。

    你以为熙王真的在等皇帝醒来吗,不,他要等得是西州大军。

    熙王在军中汲汲营营数十载,啃最硬的骨头,任劳任怨替皇帝卖命,正是这份忍辱负重,越发激起了将士们的义愤填膺,西州军势如破竹朝南营杀来。

    文国公瞅见西州军杀声逼来,心下凉了一大截。

    他的榆林嫡系呢?

    这支大晋最骁勇的军团该是战无不胜的。

    事实上,榆林边军战力果然非同凡响,这支配备虎蹲炮的重骑兵硬生生冲破宣府军的防线,朝京营奔来,可惜待他们赶到南营时,右都督杭振东早已加入了熙王阵营,对着文国公等人里外夹击。

    前有围堵,后有追兵,大势已去。

    至于文国公的内应虎贲卫中郎将斩游呢,则被燕少陵堵了个正着。

    巡逻是他本职,燕少陵带着武都卫在阜成门大街站岗。

    一旦虎贲卫无诏出兵,驻守在皇城内的羽林卫将立即开门,与武都卫两厢夹击,便可消灭虎贲卫,斩游算是被摁得死死的。

    眼看斩游野心未灭,燕少陵扔给他一句话,

    “文国公是救过你的命,可你真的打算让阖家老小给他陪葬吗?”

    斩游是不怕死,但他身后那些将士们却心存顾虑。

    “留在这里,无论哪方赢,你们永保荣华富贵,冲出去可就难说了。”燕少陵嚼着一口薄荷叶,昂然坐在马背上悠悠地说。

    虎贲卫的攻势就这么被燕少陵兵不血刃给瓦解了。

    子时漏刻敲响,奉天殿内鸦雀无声。

    荀允和和刘希文陪坐左右,看着范太医给皇帝施针。

    第三轮施针过后,塌上的皇帝终于有了苏醒的迹象,大约半刻钟后,老皇帝缓缓睁开一线眼,眼珠慢腾腾转了下,第一个看到的是刘希文,刘希文顿时喜极而泣,

    “陛下,您总算是醒了!”

    他小心翼翼将皇帝搀着坐起,皇帝艰难地靠着引枕,喘着虚气看向四周,

    除了惯常伺候的小内使,便只有左逍林和荀允和。

    左逍林在他身边再正常不过,至于荀允和皇帝昏迷,内阁首辅在场也算顺理成章,皇帝心里微微有些疙瘩,却也没有计较这桩事,

    他很快下了三道诏令,

    “左逍林听命,控制宫防,即刻停用任何虎符兵令,唯朕亲笔圣旨方可调兵,将朕的手书送达十二卫亲军,擅动者,杀无赦!”

    “臣遵旨!”

    皇帝龙飞凤舞亲自写下诏书盖上玉玺,再吩咐亲卫军与小内使同时出宫宣诏令。

    皇帝的第一步,便是稳住整座上京城的兵力。

    紧接着他下了第二道诏令,

    “荀卿,你去前朝宣所有王爷进宫,让百官来奉天殿听命!”

    召集皇子,以防有人趁乱夺宫。

    “第三.”皇帝说到这里,眼神黯了黯,“陈立,你带东厂的人去坤宁宫,把皇后带来奉天殿,朕要当场将三十年前的案子审个水落石出!”

    作者有话要说

    两百个红包,么么,大概明后天就正文完结啦,想看的番外可留言,另外求收藏接档文(下一本),具体梗还没想好,打算写个重生爽文,求你们给个收藏,等想好文案再挂出来。

    徐云栖挟持住裴循时,成国公府火光冲天,燕少陵带着人冲破苏子言的围堵,闯进了后院。

    火把如林很快将整座府邸照得透亮,而正中那姑娘,眼底眸色灼灼,映着晶莹剔透的两颊如同渡了一层霞色,有蓬勃之势。

    有了燕少陵的掩护,徐云栖毫不犹豫将裴循交给苏子言,随后二人火速上马奔赴西华门与裴沐珩汇合。

    徐云栖骑马速度比马车要快,先一步抵达西华门,荀允和早安排了大理寺少卿刘越在此处接应,刘越打算将老爷子以人证的身份送入皇宫,燕少陵将徐云栖交给刘越后,立即上马去城门与熙王打掩护。

    徐云栖在西华门外等了一会儿,终于看到一辆熟悉的马车缓缓驶来。

    她倒是料想过外祖父的情形,预先备了些参汤药水,银杏及时喂了老爷子喝下,未免徐云栖看了心疼,方才在马车上裴沐珩已亲自侍奉老人家换了一身干净的灰色衣袍,银杏也替他擦拭了面颊的血污,处理了一番伤口,面庞看起来没那么触目惊心。

    少顷,马车停下,裴沐珩亲自掀开车帘,与银杏一左一右搀着老爷子下车。

    徐云栖一眼望过去,差点一口气没提上来,只见老爷子面颊交替着十几道伤疤,血痂覆满了额尖,险些辨认不出他模样来,那么高大清矍的身形瘦的似皮包骨,嶙峋佝偻,被折磨的不成人样。

    “外祖父!”徐云栖热泪夺眶而出,若飞鸟投林般朝他扑去,

    章老爷子含着泪看着自小养大的外孙女,颤颤巍巍张开了双臂。

    三年多了,这是他们祖孙俩分别最长的一次,隔着生死离别,隔着滔天大锅,隔着再也回不去的悠闲过往。

    徐云栖就这么将他抱在怀里,曾经伟岸的身躯,宽阔结实的胸膛,如今只剩截截枯瘦的肋骨。

    她心痛如绞,泪沁着血色望向幽深的苍穹,

    “我要杀了他们!”

    从未有过的磅礴恨意。

    *

    同一时辰,文国公文寅昌赶回文府,来到正室换上他那身象征五军都督府左都督的朝服,他回得匆忙,屋子里并未点灯,借着廊外的光色匆匆穿戴,这时一人擒着一盏银釭从帘外走来,光芒从身后慢慢铺进,渐渐照亮拔步床东面这一隅之地。

    文国公听到熟悉的脚步声,豁然转过身。

    文夫人立在拔步床旁,似笑非笑看着他,

    “这是要替谁去卖命?”

    不等文国公回答,她又笑,“是那个女人吧?”

    那个藏在他心底足足三十多年的女人。

    过去她不知是谁,眼下这等局面,她也猜了个大概。

    文国公听着她嘲讽的语气,脸色蓦地拉下,冷着脸道,

    “什么那个女人?你以什么身份这样说她?”

    文夫人听了这话掩了掩嘴笑出了声,“你多疑了,我只是随口一说,没有旁的意思。”

    她语气凉飕飕的。

    他们夫妻俩向来话不投机半句多。

    文国公平日都让着她,随文夫人如何嘲讽挤兑,他鲜少驳嘴,但文夫人提起‘那个女人’,他却不能容忍,他眼底冷色灼然,语气冷酷无情,

    “我告诉你,你这个位置本该她来坐,而你们曹家,若非我提携,也无今日之荣光,你最好给我明白这一点!”

    文夫人听了这话,眼底的笑意瞬间消失,面庞像是僵硬的朽木,一下子褪去了所有神采。

    她与文寅昌本是天壤之别,他年少成名,出身优渥,是上京城人人恨嫁的如意郎君,文夫人在议亲之时也从未想过能嫁给他,就在那一次宴席,她无意中结识了当时的文老夫人,老夫人提起在给儿子议亲,在场的姑娘各怀春心,她出身并不算好,自然是置身事外,而那一日回到府邸,家中长辈告诉她,文家相中了她,想娶她过门。

    就像是被天上掉下的馅饼砸中的感觉。

    她一宿无眠。

    而次日,文寅昌便约了她相见,告诉她,他心里没有她,之所以娶她是因为她有贤名,曹家需要提携,短短数字让她明白,这根本就不是幸福砸中了她,而是一场交易罢了。

    那时她太过年轻,总以为他一心扑在朝务,没有儿女情长的心思,便想着即便是颗冷硬的石头,也总能被捂热的,她就这么嫁了过来,满怀心思讨他欢喜,兢兢业业侍奉公婆,直到某日夜里,她殷勤去书房给他送参汤,无意中发现他对着一块帕子失神,那一瞬,汤碗坠地,参汤泼了她一身,她狼狈地回到了后院。

    从那之后,夫妻俩心照不宣,默认了这场交易,直到今日.

    三十多年了,三十年如一日。

    眼眶的酸痛刺激了泪意,却被文夫人坚决地吞了回去。

    她说出了这句缠绕在她心底几十年的心声,

    “文寅昌,我们和离吧,和离书我已写好你签个字。”文夫人深深吸着气,将和离书拿出来,搁在一旁的高几,高几摆着笔墨,显然她早有准备。

    文寅昌微微一愣,旋即也似松了一口气,没有任何迟疑,甚至都没有看一眼那和离书,便提笔签下名字,从腰间取下私印盖章,做完这一切,他视线不曾在她面颊落一下,便头也不回离开了。

    文夫人听着渐行渐远的脚步,看着那张尘埃落定的和离书,笑声一点点从胸腔震出来,最后化作泪意,布满已不复年少韶光的面颊。

    终于结束了.

    *

    不,还没有结束。

    裴循服用过解药后,渐渐在马车苏醒,苏子言坐在他身侧,对着他满脸歉意,

    “是我中了他们的圈套,害你失手。”

    裴循从来不是将责任归于下属的主君,他摆了摆手,神色冷硬看着前方,布帘被掀开,远处灯火煌煌,皇城在望,

    “还没有结束。”

    想要顺利登基并坐稳江山,获取荀允和的支持,是最迅速最便捷,也是最稳妥的法子。

    不试一试怎么甘心。

    试过失败了,他也不后悔。

    裴循既以心狠手辣为名,又怎么可能不给自己留后手。

    入宫,剑指奉天殿!

    这是他与文国公最后的破釜沉舟一计。

    师徒二人,一个往北,一个往南,奔赴各自的战场。

    文国公在军中经营多年,当然有法子出京,他带着几名亲信从阜成门大街出城奔赴南军大营。

    南军大营驻守在京郊南面的伏牛山,如同壁垒一般矗在伏牛山前方,靠山面北,以拱卫京都。

    然而文国公这一路并不轻松,沿途裴沐珩安排了几路杀手伏击他,文国公这边也自有人手接应,这一路双方交手数次,狠狠拖延了文国公入营的时间。

    章老爷子入宫后,局势对裴循已经很不利了,文国公深知眼下第一要务,便是率领将士入宫勤王,调不动南军大营,便是功亏一篑。

    在侍卫殊死护送下,文国公快马赶到辕门附近,已听得里面吵得热火朝天。

    他飞快下马,带着人疾步进了中军主账,只见熙王带着几方兵马坐在主位,而他这一派的人手坐在左下,两派人马各不相让,咄咄逼人。

    “熙王殿下,您可无统兵之权,至于您手中这份军令,既没有陛下亲笔,也无咱们大都督的签字,你让我们怎么信服?天下谁人不知内阁首辅荀允和是您亲家,万一这份敕令是你们二人捏造的呢,抱歉,恕末将等人无法从命!”

    强将手下无弱兵,文国公筹备夺嫡也不是一日两日了,今日熙王一到场,文国公一派的将领便据理力争,不给熙王把持南营的机会。

    恰在这时,布帘被掀开,跃进一道绯袍身影,正是身着一品都督军服的文国公,大家瞧见他均是神色一亮,连忙簇拥在他身侧,与熙王分庭抗礼。

    熙王瞧见文国公来了,反而慢慢笑出来,甚至亲自给他斟了一杯茶,示意他坐,

    “文国公,你来的正好,本王手持奉天殿兵令,来接手南军大营,你底下这些将士不服管教,你来评评理。”

    文国公哪能没看出熙王的心思,这是想拖延时间,一旦皇帝醒来,裴循便翻不出浪花来,拖延一刻,局势便越发不利。

    南军大营有三方兵力,一方是文国公亲信,一方是熙王党,还有一方便是完全听从皇帝的中立一派。

    谁能争取中立一派便是胜者。

    文国公先是拱袖朝熙王施了一礼,旋即从腰间掏出一物,对着在座所有将领道,

    “诸位,内阁首辅荀允和与司礼监掌印刘希文合谋控制住陛下,危急时刻,陛下暗中着人送出一枚令箭交给十二王爷,这是十二王爷与内阁辅臣施卓联名的手书,嘱我带兵进城,保驾勤王。”

    手书由着文国公身边一将领送给大家传阅,而离得最近的一位将领则接过那枚令箭端详一番,这枚令箭并不大,带着金簇头是皇帝专用,大家并不知这是某日裴循探望皇帝,皇帝给的赏赐,但这样的时刻拿出来,显然比较有说服力。

    十二王是中宫嫡子,秦王势衰后,明眼人都看得出来皇帝要立他为储,文寅昌毕竟是五军都督府左都督,比熙王更名正言顺,原先被熙王说服的将领眼下有动摇之势。

    熙王倒是不疾不徐回道,

    “诸位可能有所不知,昨日大理寺少卿刘越查到皇后乃当年明月长公主之案的凶手,皇帝被此事气得一病不起,十二王见立储希望渺茫,遂铤而走险,意图逼宫,诸位可千万别上了文国公的当,不要背负造反的骂名。”

    这事在城中闹得沸沸扬扬,却还不曾传到兵营来,大部分将领毫无所知,登时面露惊愕,唯有少数二人今日去过京城,倒是听说了此事。

    “确有其事,陛下命刘越和萧阁老在核查此案,想必不日便有结果了。”

    众将心中的天平又倾向了熙王。

    文国公背着手始终面带笑容,

    “熙王殿下,恕老夫问您,若十二王真是逆党,已贵为左都督的老夫,又何必与他担此风险呢?”

    这话说得有理。

    便是熙王也深为疑惑。

    十二王是文国公的徒弟无疑,可但凡习过骑射的皇室子弟,又有哪个不是文国公的弟子,便是熙王自个儿也曾在文国公身边待过两年。

    凭着那点师徒情谊,还真不至于让文国公冒性命风险。

    文国公到底因何为十二王出生入死呢?

    眼看双方势均力敌,接任杨康时任右都督的杭振东道,

    “熙王殿下手持内阁与司礼监联发的兵令,左都督又握着十二王的手书,你们谁的话我们都不敢不听,却也不敢全听,我的意思是咱们静等陛下吩咐。”

    以不变应万变,这是杭振东的思路。

    中立的将领纷纷附和,“是这个理,咱们等陛下醒来再说。”

    “一切还是得陛下来定夺。”

    熙王本意就是拖住文国公,于是态度就十分坦然,

    “成,诸位若执意如此,本王便在此处坐等陛下圣旨。”

    文国公脸色微沉。

    没时间了,先杀出去,再与斩游里应外合,包围皇宫方是上策。

    于是文国公暗中使了个眼色,立有侍卫飞快地朝熙王的方向射去一枚暗箭,

    熙王本就做了防备,立即翻了个身,往一侧的桌案躲去,很快立在他身后的侍卫包抄而上,与文国公等人交上手。

    中军营帐内瞬间乱成一团。

    右都督杭振东登时傻眼了。

    “住手!”

    可惜没有人听他的。

    这时熙王身边一将领抽出空来与他道,

    “右都督,你还没看出来谁是乱臣贼子吗?敢射杀当朝皇子,视同谋反,文寅昌这是要造反!”

    熙王和文国公均做了准备,各自在侍卫掩护下退回几方阵营。

    霎时擂鼓争鸣,杀声四起,兵戈之声震破天际。

    杭振东冲出营帐,眼看两军对垒,整个南军大营成了硝烟的战场,沉下脸色。

    其他观望的兵将都有些焦急了,“怎么办?再这么打下去,要出大事的!”

    这个时候就显现出这位右都督的城府来,他眯着眼扫了对垒的两军一眼,低声道,

    “不急,咱们见机行事。”

    聪明人很快明白过来,看哪方占据优势就加入哪一方,届时便是必赢的局面。

    大家纷纷朝杭振东投去佩服的一眼。

    领军作战是熙王的优势,他挥动长矛大开大合往对方杀去,而文国公也智计百出,火矢暗箭时不时朝熙王招呼而来。

    战事如火如荼,也不相上下。

    熙王打得很稳,而文国公打得很急,越拖延对他越不利。

    他试图以火阵困住熙王。

    火舌突然朝半空窜起,划出一道狰狞的厉芒,锐利的刀剑相交声,几乎要刺破耳膜。一串火星子扑上营帐,很快大火成绵延之势,血腥气伴随着烧焦的味道扑面而来,右都督见状,立即带着兵退去了辕门之外。

    南军大营兵权争夺之战决定着夺嫡胜负,裴沐珩不可能不关注,宫内有荀允和坐镇,他几乎已不用担心,将徐云栖交给刘越后,他很快上马奔赴西便门,打算策应父亲。

    王凡等暗卫追随他一路至西便门,有了燕少陵的关照及内阁和司礼监发放的兵符,裴沐珩轻而易举出了城,就在一行人准备折往南营时,迎面熙王府一位哨兵奔了来,借着城墙上的灯火认出裴沐珩后,立即喊道,

    “三公子,文国公赶到了兵营与咱们王爷打了起来!”

    王凡勒了勒马缰,忙问道,“战况如何?”

    哨兵快马上前,先在马背上朝裴沐珩施了一礼,喘气不匀道,“形势不太妙,那文国公显然预谋已久,暗自在军中藏了些火油,方才已打算用火阵困住咱们王爷!”

    裴沐珩双眸微的一眯,问出关键,“杭振东麾下将领是何反应?”

    哨兵苦笑道,“面上劝和,实则作壁上观。”

    裴沐珩冷笑一声,“什么作壁上观,这是打算稳坐钓鱼台,等着看哪方势头好再帮哪方!”

    形势不容乐观,眼下想要破局,唯一的法子便是先一步让杭振东看到优势。

    就在这时,熙王府派去西边的哨探也从远处遥遥奔了来,

    “郡王殿下,前方发现榆林边军的踪迹!”

    王凡闻言顿时大骇,“不好,这定是文寅昌的后援来了!”

    文国公在边关扎根多年,其主要阵地便是榆林,榆林一直是大晋与蒙兀对阵的桥头堡,这一带的将士身经百战,又是重骑兵装备,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是整个大晋最骁勇的军团。

    一旦榆林边军赶到南营,结果可想而知。

    裴沐珩脸色阴沉得滴水,只是他这人心性素来沉稳,局面越乱,他心性越定,他抬目往黑黢黢的西边天方向望去,很快心生一计。

    “王凡,你去宣府报信,其余人跟我出发!”

    榆林之东是宣府,宣府乃大晋北边的重镇,也被称为京城的北门户,如此紧要之地,皇帝一直派重兵把守,不仅如此,老谋深算的皇帝留了一手,早早在宣府安排了一支哨骑,这些哨骑日日夜夜巡逻在京城西北边界,以防边军异动,围困京城。

    裴沐珩需要跟榆林军周旋,以拖到宣府军驰援。

    王凡看了一眼身侧五十兵力,冷汗冒了出来,“三爷,您这是亲身涉险,万一出了事怎么办?”

    裴沐珩没有给他迟疑的机会,一马当先往前跃去,“文寅昌擅自出兵,又要避开宣府重兵,人手不可能太多,我又不与他正面交战,周旋片刻足矣!”

    就这样裴沐珩带着五十兵力,以他最擅长的计策,示敌以弱,诱敌松懈,再一次将榆林军逗得团团转。

    杀了裴沐珩,熙王府没了主心骨,拿什么跟十二王争,榆林边军逮着机会跟头狮子似的猛咬在他身后,当然,榆林守将也不是傻的,很快看出裴沐珩意图,打算分兵。

    然而迟了,宣府军没有让裴沐珩失望,这支被委以重任的边军,早就发现了榆林边军的异动,尾随而来。

    京城西北郊战事如火如荼铺开时,南军大营的硝烟远未消弭。

    就在右都督杭振东斟酌着要不要插手之时,骤然间漆黑的暗夜里传来一阵呐喊声,杭振东俯地一听,只闻数千战马,声声动地。

    “不好!”

    “是什么人来了,快去瞧瞧!”

    其中一位哨兵拔腿上马朝来声方向跃去,不消片刻抵达南营西面一处高坡,此时已近子时,寒风拂来,冰渣子扑了他一脸,他借着朦胧的光色望去,只见一写着“熙”字的大纛在夜空飘扬,哨兵眸色登时大惊,迅速掉转马头朝南军方向奔驰,大喊道,

    “西州军来了,西州军来了!”

    远在西州的熙王府将士,为了避开其余边军,昼伏夜出,化整为零,往南沿着山脉绕行十夜,秘密赶到了京郊,很快将南军包围了个正着。

    杭振东还有什么可迟疑的,二话不说加入战斗。

    你以为熙王真的在等皇帝醒来吗,不,他要等得是西州大军。

    熙王在军中汲汲营营数十载,啃最硬的骨头,任劳任怨替皇帝卖命,正是这份忍辱负重,越发激起了将士们的义愤填膺,西州军势如破竹朝南营杀来。

    文国公瞅见西州军杀声逼来,心下凉了一大截。

    他的榆林嫡系呢?

    这支大晋最骁勇的军团该是战无不胜的。

    事实上,榆林边军战力果然非同凡响,这支配备虎蹲炮的重骑兵硬生生冲破宣府军的防线,朝京营奔来,可惜待他们赶到南营时,右都督杭振东早已加入了熙王阵营,对着文国公等人里外夹击。

    前有围堵,后有追兵,大势已去。

    至于文国公的内应虎贲卫中郎将斩游呢,则被燕少陵堵了个正着。

    巡逻是他本职,燕少陵带着武都卫在阜成门大街站岗。

    一旦虎贲卫无诏出兵,驻守在皇城内的羽林卫将立即开门,与武都卫两厢夹击,便可消灭虎贲卫,斩游算是被摁得死死的。

    眼看斩游野心未灭,燕少陵扔给他一句话,

    “文国公是救过你的命,可你真的打算让阖家老小给他陪葬吗?”

    斩游是不怕死,但他身后那些将士们却心存顾虑。

    “留在这里,无论哪方赢,你们永保荣华富贵,冲出去可就难说了。”燕少陵嚼着一口薄荷叶,昂然坐在马背上悠悠地说。

    虎贲卫的攻势就这么被燕少陵兵不血刃给瓦解了。

    子时漏刻敲响,奉天殿内鸦雀无声。

    荀允和和刘希文陪坐左右,看着范太医给皇帝施针。

    第三轮施针过后,塌上的皇帝终于有了苏醒的迹象,大约半刻钟后,老皇帝缓缓睁开一线眼,眼珠慢腾腾转了下,第一个看到的是刘希文,刘希文顿时喜极而泣,

    “陛下,您总算是醒了!”

    他小心翼翼将皇帝搀着坐起,皇帝艰难地靠着引枕,喘着虚气看向四周,

    除了惯常伺候的小内使,便只有左逍林和荀允和。

    左逍林在他身边再正常不过,至于荀允和皇帝昏迷,内阁首辅在场也算顺理成章,皇帝心里微微有些疙瘩,却也没有计较这桩事,

    他很快下了三道诏令,

    “左逍林听命,控制宫防,即刻停用任何虎符兵令,唯朕亲笔圣旨方可调兵,将朕的手书送达十二卫亲军,擅动者,杀无赦!”

    “臣遵旨!”

    皇帝龙飞凤舞亲自写下诏书盖上玉玺,再吩咐亲卫军与小内使同时出宫宣诏令。

    皇帝的第一步,便是稳住整座上京城的兵力。

    紧接着他下了第二道诏令,

    “荀卿,你去前朝宣所有王爷进宫,让百官来奉天殿听命!”

    召集皇子,以防有人趁乱夺宫。

    “第三.”皇帝说到这里,眼神黯了黯,“陈立,你带东厂的人去坤宁宫,把皇后带来奉天殿,朕要当场将三十年前的案子审个水落石出!”

    作者有话要说

    两百个红包,么么,大概明后天就正文完结啦,想看的番外可留言,另外求收藏接档文(下一本),具体梗还没想好,打算写个重生爽文,求你们给个收藏,等想好文案再挂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