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都市小说 > 逢君 > 第 96 章 番外四海行医之遇...
    岐镇依山傍水,河流穿镇而过,蜿蜒在广阔的平原山丘,曲折萦纡,清晨秋风凉肃,落花如絮飘在河面,溶溶荡荡,镇东有一处石砌的观景台,每到午时此地必是人满为患,有忙完农活聚在此处唠嗑的小伙子,也有挑担的货郎路过歇晌,更有闲散的公子哥携三两好友驻足此地赏景。

    其中一头覆裹巾,肌肤黝黑浑身健硕的年轻小伙子坐在风口正前,

    “你们听说没有,段老先生跟前来了一位小娘子,那娘子好生貌美,跟九天玄女似的,白得发光”

    众人打趣道,

    “生得再貌美,人家也看不上你,况且那娘子梳着妇人髻,恐已嫁了人。”

    小伙子嘿嘿直笑,“嫁没嫁人亲口一问便知,再说了,即便人家看不上我,我多看几眼也值了。”

    “出息!”

    大家嘴里笑话他,心里都痒痒的,都是没娶媳妇的年轻汉子,见了漂亮的姑娘自然走不动路。

    “你们等着,待吃了饭,我便去医馆瞧瞧。”

    大家瞪他,“你小心段老先生打断你的腿。”

    那小伙子拍了拍胸腹起身,“我就说胳膊疼腿疼,看病总成吧。”

    大家笑作一团,纷纷推他,“你快去你快去。”

    待下午小伙子出现在医馆,发现来的不止他一个,不仅如此,那些年轻小伙子哪个不打扮得精精神神。

    段氏医馆前照旧排起了长龙。

    一年轻大夫立在门口先询问病人什么症状,有的引去段先生处把脉,有的引去徐云栖处,平日小唐跟着徐云栖伺候笔墨,今日身旁却换了个人。

    自从出宫,裴沐珩时不时陪徐云栖坐诊,写医案记方子已成了他拿手绝活。

    当初不喜云栖从医的男人,如今不仅周道伺候,甚至时不时要与云栖谈论医案,偶尔也能说出个子丑寅卯来。

    起先徐云栖很是不解,恐耽搁他堂堂太子的正事,毕竟人家是微服私访,体察民情来了,久而久之,夜里忙完去翻看医案,瞧见那一手刚劲挺拔的字迹,徐云栖赏心悦目,倒还真盼着裴沐珩能日日作陪。

    平日太子殿下正襟危坐,指东不敢往西,可偶尔也有闹脾气的时候,譬如此刻,四处遮掩的桌案下,裴沐珩膝盖轻轻蹭着徐云栖的腿侧,徐云栖正看完一面色苍白的少年,察觉丈夫在使坏,轻轻瞪了他一眼。

    裴沐珩回敬她一眼,那一眼似乎在说,昨夜你有多坏不知道?

    徐云栖不说话了,继续接诊下一位病患。

    熬了整整一个时辰还多,小伙子终于来到门口,那大夫便问他是何症状,

    小伙子抡了抡手肘处,眼神往徐云栖的方向瞄,“手肘疼的厉害.”

    大夫二话不说往段老先生处指。

    小伙子站着不动,往徐云栖方向努努嘴,“听闻徐娘子擅长针灸,她给我灸两下便好了,我不让段先生看,他老人家开的药方苦死了,我不吃药。”

    大夫为难地看着他,小伙子朝他眨眨眼,露出委屈的表情。

    徐云栖这边忙着给一怀孕的少妇摸胎位,裴沐珩眼尖耳灵注意到了这一幕,他朝那名大夫看了一眼,那大夫意会便将小伙子放了过来。

    徐云栖正在雅间忙碌,小伙子便高高兴兴来到桌案前的锦杌坐下,一面装模作样将胳膊肘往桌案上搁,一面频频往雅间方向张望,“徐娘子好了没,我这胳膊从清晨起就疼,也不知伤了哪儿,疼得要命.”

    这时,一人信手摁住了他的胳膊肘,

    “是吗?我来看看。”

    小伙子注意力都在徐云栖身上,这会儿才发现桌案旁还坐着一人,他将视线挪过来,便见面前这男人生得十分高大,紧紧只是坐着,便给人一股无与伦比的压力,小伙子咽了咽口水,问道,“你一个打下手的,会看病?”

    裴沐珩眸色阴阴冷冷,“我不仅会看病,我更会治病.”

    小伙子满脸狐疑,正待说什么,手肘被裴沐珩一弯,骤然间剧痛袭来,他闷哼一声,疼得脊背弯起,汗都冒了出来,

    “你你你,你做什么?”

    裴沐珩笑,“你不是不知道哪儿疼吗,我这不是帮你找出症结”

    小伙子对上他凉凉的眼神,心下打鼓,这男人压根就不是什么坐堂大夫,他是个练家子,方才那一下,疼得他心肝都在颤,他意识到了危险,慌忙将手往回抽,

    “我不看了,我好了,壮士手法真好,我不疼了.”

    “真的?那下次还来看病吗?”

    裴沐珩这一下抵在他手腕一处痛穴,疼得他弯下腰,膝盖不自禁往桌下折,那模样跟顶礼膜拜无甚区别,他说不出话来,只管拼命摇头。

    待裴沐珩一松手,他逃也似的离开了医馆。

    医馆众人瞧见这一幕,满脸狐疑,恰在这时,徐云栖折身而出,裴沐珩适时递上一块帕子给她,二人行为举止十分亲昵,众人还有什么不明白的。

    看来那位必定是徐娘子的男人。

    一时门外的年轻小伙子作鸟兽散,给真正病患腾出地儿来。

    裴沐珩抚了抚额,感慨这一路十分不易,云栖实在太招人了,害他整日驱萤捕蝶,忙得分身乏术。

    两刻钟后,一侍卫来禀,说是朝中来了八百里急折,裴沐珩换小唐照看云栖,连忙抬步回了别苑。

    秋林晚翠,夕阳将清一色的瓦舍渡上一层余晖。

    眼看段氏医馆外只剩三两人,一立在半坡上的老仆催着轮椅上的主人,

    “爷,您就去瞧瞧吧,听闻这位段老先生用药很是地道,有药到病除之能,咱们好不容易赶上了,您试一试又何妨。”

    轮椅上坐着一青袍男子,外头裹了一件水墨色的披衫,虽身形消瘦,不再挺拔,也难掩一身清寂风姿。

    那年那夜宫变,裴循从丹樨前的高台一跃而下,原是一心求死,偏身就没死成,侍卫当场将他抬去文昭殿,裴沐珩吩咐医士给他诊治,耗了足足两月,人方苏醒。

    当年那位游走在权利顶端的十二王造反身亡,如孤魂野鬼似的裴循却是活了下来。

    起先整整两年裴循没有说话,神情木木讷讷,浑浑噩噩,再加之被双腿残废的剧痛给折磨,他生不如死,直到后来有人在当年的苏家,翻出皇后闺阁中遗留的几封信札,裴循看到父母年少时磕磕绊绊的爱慕,泣泪整整三日,方慢慢接受这个事实。

    输了,他终究是输了。

    哪怕他不是文寅昌和皇后的私生子,他也输给了裴沐珩和熙王府。

    当他对皇帝动了杀心后,他下场只有一个字:死。

    但裴沐珩却留了他的性命,且对外声称他已自戕身亡,让他脱离苦海。

    裴循有一日忍不住问他,为什么这么做?

    那高山仰止般的男子,负手立在廊庑,独对明月,这样回他,

    “十二叔这辈子寓于宫墙,看到的永远只是金殿之上那一抹金晖,却从未俯身瞅一瞅人间烟火,实在遗憾,待十二叔去瞧一瞧这人间康衢烟月,方知何为权,何为官,何为天子,何为江山社稷!”

    裴循渐渐将崩塌的信念给拾起,慢慢走出京城。

    十二王府早已遣散,唯有一贯服侍他长大的老仆不离不弃。

    老仆就这么推着双腿残废的他,沿着通州水岸,一路走走停停至扬州。

    养了好些年,裴循身子已无大碍,唯独双腿每到寒冬腊月便疼得厉害,裴循丝毫不在意,不叫老仆费心,只道自己活一日算一日,老仆不忍他一身凄苦,总想着叫他平平安安度过余生。

    眼看老仆年龄大了,为此忧心忡忡,裴循最终答应他求医,这不耗了半月从扬州渡江来到金陵,又费了功夫打听到段老医士的所在,主仆二人匆忙赶来。

    来都来了,裴循只得点头应下。

    老仆推着轮椅来到医馆前,年轻的大夫眼瞅着只剩下最后一人,干脆亲自帮忙将人推了进来。

    天色未暗,斜晖脉脉,医馆开间敞亮,入口处摆着一张柜台,柜台后整整一面墙布着密密麻麻的药柜,斜阳透过三面大窗射进来,屋内明亮而阔气,徐云栖便坐在东墙下一张长案,面前正有一老妪看病,眼看方子已开好,小唐领着老妪去抓药,徐云栖净了净手准备喝茶,一抬眼就看到了轮椅上的裴循。

    云栖已不记得多少年没见过裴循,似乎自从宫变那晚就再也没碰过面。

    裴循模样自然是大变,没有中宫嫡子的尊贵镀身,备受病痛折磨的他形容与任何一位平民百姓没有太多区别,唯一不同的大约是嵌在眸眼深处的那抹清越。

    他笑起来,依然有一份清朗之气。

    “云栖,没想到在这里遇见你。”

    裴循一如既往笑容温和,只是眉梢间残存一些苦涩,这抹苦涩当然与情爱无关,是这一生跌宕起伏的际遇刻在骨子里的悲伧。

    比起他,云栖几乎没怎么变。

    模样还是那么温软漂亮,眼神含着经风吹雨淋始终不褪的坚韧宁和。

    内心到底有多强大,方能让经历了这么多风风雨雨的女子,始终如一。

    徐云栖愣了一会儿,颔首示意,随后将目光落在他双腿,“您是看病吗?”

    老仆自然认出徐云栖,愕然了好一阵,心想那徐云栖有神医之名,当年十二王腿疾便是她治好的,今日碰巧在这里遇见她,算是缘分,赶忙往前施礼,将裴循的症状事无巨细禀明。

    徐云栖认真听了,唤来小唐将裴循推去内室。

    小唐和老仆合力将裴循抬至长塌上,徐云栖一面给裴循把脉,一面吩咐小唐去查看裴循的伤腿,两刻钟后徐云栖开好方子,嘱咐老仆,

    “拿这个方子去取药,每三日熬药浸浴,至微微出汗打止,三月后若有好转,次数给减至七日一次,半年后来医馆复诊。”

    “此外,我这里有一药酒,你拿回去,时不时给他喝上一盅,能驱寒活血。”

    老仆感激涕零接下了。

    随后老仆去外头购药,徐云栖指导小唐给裴循施针。

    半个时辰后收针。

    徐云栖瞧了一眼黝黑的天色,问裴循道,“您今晚要不要歇在医馆?”

    裴循拭了拭额尖细汗摇头客气道,“不必了。”

    徐云栖也没有挽留,裴循看来是不打算见裴沐珩,而裴沐珩若是想见他,自然有法子,徐云栖从不随意插手旁人的事。

    少顷,小唐重新将裴循扶回轮椅,二人目送裴循远去。

    余光那一抹清绝的身影慢慢消融在灯火里,裴循闭了闭眼,始终没有回头。

    走了很远,老仆见他一言未发,含着泪问,“您心里还想着她吗?”

    裴循茫然望着前方,远处渔火闪烁,暗山伏卧,层层叠叠的星辰铺在浩瀚的苍穹,人在这一片星空下,显得无比渺小。

    裴循心里空茫茫的一片。

    遇见她,喜欢过她,是寂寥人生里唯一的一丝慰藉。

    半年后,裴循疼痛果然减轻,平安渡过凛冽寒冬,一日春暖花开,裴循在金陵郊外一处鱼塘垂钓,偶然遇见一人。

    那人身长八尺,姿容伟仪,举止投足很有大将之风。

    “兄弟,你也垂钓呀,兄弟你眼光很毒辣,晓得这鱼塘里喂了一池好鱼不是?”

    那人穿着一件不起眼的布衫,从容拎着一只小篓子,来到他身旁坐下。

    而裴循听到这道嗓音,狠狠愣了下。

    “怎么不说话?”

    那人转过眸来,浓眉大眼,轮廓深邃,年龄在五十岁出头,颇有渊渟大气之相。

    裴循定定看着他,心情复杂回道,“曲都督,别来无恙。”

    曲维真愣是惊了好半晌,才认出坐在轮椅之人是当年赫赫有名的十二王裴循。

    “您怎么在这?”

    曲维真早闻裴循已身陨,绝没料到在这荒山野岭的鱼塘撞上他。

    裴循也不隐瞒,将当年之事一五一十告诉他。

    曲维真是极为大度之人,丝毫没介意当初裴循算计过他,反而是一脸遇见故交的兴奋,

    “好啊好啊,您既然到了我的地盘,我少不得要做一回东道主,带您见识见识江南风光。”

    曲维真拂开老仆,亲自推着裴循沿着山堤往前方山坡走。

    经过一段崎岖的山路,二人来到一处不高不矮的山坡,脚下连田阡陌,稻苗菜花一望无际。

    这些年大晋国威远拨,不少西洋人来中原做生意,其中最受青睐的便是丝绸,为了致富江南,充盈国库,裴沐珩给曲维真下了一道指令,让他在不减少粮产的前提下,广植桑树,增加生丝产量,为此曲维真招来不少老民农匠,夙兴夜寐,筹谋此事。

    生丝价高,不少农户愿意改稻为桑,主动去县衙申请种丝,那么麻烦又来了,江南是鱼之乡,承担着大晋军粮与京城官粮的重任,如何最大程度保证农产。

    曲维真一面告诉裴循,如今江南百姓跃跃欲试,一心致富全力制丝,场面热火朝天,一面又为粮食一事犯愁。

    裴循听入了神,他饱诗书,也研习过不少农书及货殖列传,顿生兴趣,

    “我来帮帮你。”

    从来锦衣玉食的贵公子,一头扎入田间,穿着粗衣布衫,与深山老农探讨稻苗生长,除虫施药之类,通过不同田亩的试验,以期寻到最合理的种植密度,除此之外,又尝试轮植间植,提高桑丝产量。

    起先只是想还曲维真一个人情,渐渐的,他常日与那些稻农混迹一处,睡着人家数楹茅舍,吃着亲手种植的果蔬,觉出几分世外田园的乐趣来,更为重要的是,他在这里深切感受到朝廷一道不起眼的律令对普通百姓的影响。

    某一个午后,刚下了一场大雨,裴循在农田劳作半日,正在屋檐下歇晌,刚眯了一会儿,门拴忽然被人拍开,跨进来一道颤颤巍巍的身影。

    “十二爷,您快去劝劝,六婶子她老人家要投井!”

    裴循脸色一变,连忙从躺椅上坐起,“出什么事了?”

    老仆与他收留的一名唤绛儿的孤儿,赶忙搀着他坐上轮椅,将他往外推。

    那妇人一面跟从一面拂泪道,

    “半个时辰前,朝廷发布了征兵文书,说那鞑靼子要南下了,每家每户要出壮丁,五个儿子出两人,三个出一人出半口粮,两个儿子出一人.可怜六婶子膝下三个儿子,老大腿不好不能出征,老二刚娶媳妇,是家里顶梁柱,老三年纪方才十六,还是个半大小子,让谁去六婶心里都是剜肉般疼,这不,老人家受不住,扬言要投井一死百了。”

    裴循闻言面色铁青,那六婶是村里有名的寡妇,人很和善,也很能干,他初来乍到,穿得便是六婶做的衣裳,眼下又如何忍心看她寻死,他催着绛儿道,

    “你快些去六婶家,告诉她切莫冲动,我来想办法。”

    绛儿应声离去。

    片刻,裴循赶到村尾一凹口处,这里有一排农舍,前坪后院,环山依水,正是六婶子家。

    门前围满了百姓,大家你一言我一语都在劝解六婶,六婶一屁股坐在井盖上,哭得震天撼地。

    这些年裴循驻扎在刘家村,脑子聪明,做事公允,俨然成了当地有名的乡绅,百姓都很信服他,瞧见他轮椅被推来,纷纷让开路。

    裴循上前了解情形,里正也在场,朝廷律令在此,谁也不敢违拗,国不可一日无兵,裴循曾身在中枢,明白这个道理,他不会跟朝廷为对,况且裴沐珩执政以来,政治清明,这条律令也无不妥之处。

    可怜的就是六婶家情形不好。

    老大擦了擦泪,语气坚决,“我去,我腿虽有不便,早些年跟人走过镖师,上阵杀敌也不差。”

    裴循摇头,“你腿有伤,不符合朝廷法度,衙门不会收你。”

    老二闻言咬了咬牙起身,“还是我去.”

    他话未说完,身后新婚妻子拽着他衣裳哭道,“咱们还没孩子,我还没给刘家留个后呢,你这一去万一出事怎么办?”

    六婶子也哭道,“你是家里顶梁柱,这一家几口人全靠你养着,你走了,咱们喝西北风吗?”

    最后是那个十六岁的少子,从树上跳下来,露出个憨憨笑容,

    “大哥腿不便,二哥要养家,自然是我这个弟弟挺身而出,为朝廷征战。”

    自古老母疼幺儿,六婶子亦是如此,她扭身一巴掌呼在小儿子脸上,“你才多大,去不是送死吗?”

    这话一落,村里人哭成一片。

    裴循看着眼前这一幕,视线渐渐模糊。

    过去挂在嘴边的江山社稷,天下苍生,终于幻化成眼前一张张活生生的面孔,一行行离人泪。

    没有那泱泱百姓,浩瀚人烟,又何来高台广厦,金殿朝官?

    那一瞬他忽然感受到了为人,为官的使命。

    六婶子痛苦的不是儿子必须出征,而是不知该选哪一个。

    这种残忍的事由他来做。

    裴循最终权衡道,

    “老三,你去吧,我曾结识一位边将,我给他去一封信,让他照看你,保证让你全须全尾地回来。”

    那位十六岁的少年闻言从人群中跃了出来,眼神亮晶晶看着裴循,

    “十二叔,真的吗?”

    裴循看着他,忽然想起当年簇拥在他周身,那群唤他十二叔的侄儿侄女们,神情恍惚,

    “是真的,我今晚便写信。”

    离开那一日,裴循亲自送他至村口,少年望着满村的青山绿水,不舍地与裴循道别,

    “十二叔,我告诉您一个秘密,我喜欢上隔壁青龙村的秀儿,十二叔帮我盯着些,莫要让他爹将她嫁给旁人!”

    裴循喉咙微哽,含笑道,“你去吧,十二叔保证在三年内给你攒够聘礼,等你回乡便可娶她过门.”

    曾经,他为了坐上那个至高无上的位置,不择手段,将天底下所有百姓视为匍匐在他脚下衬托他乾坤在握的蝼蚁。

    而如今,他头戴斗笠,身披蓑衣,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只为这些百姓能留下足够的口粮,多卖出一匹生丝,好攒钱将那心爱的姑娘迎娶回家。

    少年笑容熠熠背着行囊渐行渐远,嗓音被春风送来,

    “十二叔,您说话算数?”

    那道清瘦身影倚着轮椅坐在山野田间,面容朗俊依旧,

    “你十二叔何曾失信于人?”

    在他身后是一片炊烟袅袅,人间喧嚣。

    作者有话要说

    还剩最后一章,可能明天,也可能是后天,反正写完就更,两百个红包么么。

    岐镇依山傍水,河流穿镇而过,蜿蜒在广阔的平原山丘,曲折萦纡,清晨秋风凉肃,落花如絮飘在河面,溶溶荡荡,镇东有一处石砌的观景台,每到午时此地必是人满为患,有忙完农活聚在此处唠嗑的小伙子,也有挑担的货郎路过歇晌,更有闲散的公子哥携三两好友驻足此地赏景。

    其中一头覆裹巾,肌肤黝黑浑身健硕的年轻小伙子坐在风口正前,

    “你们听说没有,段老先生跟前来了一位小娘子,那娘子好生貌美,跟九天玄女似的,白得发光”

    众人打趣道,

    “生得再貌美,人家也看不上你,况且那娘子梳着妇人髻,恐已嫁了人。”

    小伙子嘿嘿直笑,“嫁没嫁人亲口一问便知,再说了,即便人家看不上我,我多看几眼也值了。”

    “出息!”

    大家嘴里笑话他,心里都痒痒的,都是没娶媳妇的年轻汉子,见了漂亮的姑娘自然走不动路。

    “你们等着,待吃了饭,我便去医馆瞧瞧。”

    大家瞪他,“你小心段老先生打断你的腿。”

    那小伙子拍了拍胸腹起身,“我就说胳膊疼腿疼,看病总成吧。”

    大家笑作一团,纷纷推他,“你快去你快去。”

    待下午小伙子出现在医馆,发现来的不止他一个,不仅如此,那些年轻小伙子哪个不打扮得精精神神。

    段氏医馆前照旧排起了长龙。

    一年轻大夫立在门口先询问病人什么症状,有的引去段先生处把脉,有的引去徐云栖处,平日小唐跟着徐云栖伺候笔墨,今日身旁却换了个人。

    自从出宫,裴沐珩时不时陪徐云栖坐诊,写医案记方子已成了他拿手绝活。

    当初不喜云栖从医的男人,如今不仅周道伺候,甚至时不时要与云栖谈论医案,偶尔也能说出个子丑寅卯来。

    起先徐云栖很是不解,恐耽搁他堂堂太子的正事,毕竟人家是微服私访,体察民情来了,久而久之,夜里忙完去翻看医案,瞧见那一手刚劲挺拔的字迹,徐云栖赏心悦目,倒还真盼着裴沐珩能日日作陪。

    平日太子殿下正襟危坐,指东不敢往西,可偶尔也有闹脾气的时候,譬如此刻,四处遮掩的桌案下,裴沐珩膝盖轻轻蹭着徐云栖的腿侧,徐云栖正看完一面色苍白的少年,察觉丈夫在使坏,轻轻瞪了他一眼。

    裴沐珩回敬她一眼,那一眼似乎在说,昨夜你有多坏不知道?

    徐云栖不说话了,继续接诊下一位病患。

    熬了整整一个时辰还多,小伙子终于来到门口,那大夫便问他是何症状,

    小伙子抡了抡手肘处,眼神往徐云栖的方向瞄,“手肘疼的厉害.”

    大夫二话不说往段老先生处指。

    小伙子站着不动,往徐云栖方向努努嘴,“听闻徐娘子擅长针灸,她给我灸两下便好了,我不让段先生看,他老人家开的药方苦死了,我不吃药。”

    大夫为难地看着他,小伙子朝他眨眨眼,露出委屈的表情。

    徐云栖这边忙着给一怀孕的少妇摸胎位,裴沐珩眼尖耳灵注意到了这一幕,他朝那名大夫看了一眼,那大夫意会便将小伙子放了过来。

    徐云栖正在雅间忙碌,小伙子便高高兴兴来到桌案前的锦杌坐下,一面装模作样将胳膊肘往桌案上搁,一面频频往雅间方向张望,“徐娘子好了没,我这胳膊从清晨起就疼,也不知伤了哪儿,疼得要命.”

    这时,一人信手摁住了他的胳膊肘,

    “是吗?我来看看。”

    小伙子注意力都在徐云栖身上,这会儿才发现桌案旁还坐着一人,他将视线挪过来,便见面前这男人生得十分高大,紧紧只是坐着,便给人一股无与伦比的压力,小伙子咽了咽口水,问道,“你一个打下手的,会看病?”

    裴沐珩眸色阴阴冷冷,“我不仅会看病,我更会治病.”

    小伙子满脸狐疑,正待说什么,手肘被裴沐珩一弯,骤然间剧痛袭来,他闷哼一声,疼得脊背弯起,汗都冒了出来,

    “你你你,你做什么?”

    裴沐珩笑,“你不是不知道哪儿疼吗,我这不是帮你找出症结”

    小伙子对上他凉凉的眼神,心下打鼓,这男人压根就不是什么坐堂大夫,他是个练家子,方才那一下,疼得他心肝都在颤,他意识到了危险,慌忙将手往回抽,

    “我不看了,我好了,壮士手法真好,我不疼了.”

    “真的?那下次还来看病吗?”

    裴沐珩这一下抵在他手腕一处痛穴,疼得他弯下腰,膝盖不自禁往桌下折,那模样跟顶礼膜拜无甚区别,他说不出话来,只管拼命摇头。

    待裴沐珩一松手,他逃也似的离开了医馆。

    医馆众人瞧见这一幕,满脸狐疑,恰在这时,徐云栖折身而出,裴沐珩适时递上一块帕子给她,二人行为举止十分亲昵,众人还有什么不明白的。

    看来那位必定是徐娘子的男人。

    一时门外的年轻小伙子作鸟兽散,给真正病患腾出地儿来。

    裴沐珩抚了抚额,感慨这一路十分不易,云栖实在太招人了,害他整日驱萤捕蝶,忙得分身乏术。

    两刻钟后,一侍卫来禀,说是朝中来了八百里急折,裴沐珩换小唐照看云栖,连忙抬步回了别苑。

    秋林晚翠,夕阳将清一色的瓦舍渡上一层余晖。

    眼看段氏医馆外只剩三两人,一立在半坡上的老仆催着轮椅上的主人,

    “爷,您就去瞧瞧吧,听闻这位段老先生用药很是地道,有药到病除之能,咱们好不容易赶上了,您试一试又何妨。”

    轮椅上坐着一青袍男子,外头裹了一件水墨色的披衫,虽身形消瘦,不再挺拔,也难掩一身清寂风姿。

    那年那夜宫变,裴循从丹樨前的高台一跃而下,原是一心求死,偏身就没死成,侍卫当场将他抬去文昭殿,裴沐珩吩咐医士给他诊治,耗了足足两月,人方苏醒。

    当年那位游走在权利顶端的十二王造反身亡,如孤魂野鬼似的裴循却是活了下来。

    起先整整两年裴循没有说话,神情木木讷讷,浑浑噩噩,再加之被双腿残废的剧痛给折磨,他生不如死,直到后来有人在当年的苏家,翻出皇后闺阁中遗留的几封信札,裴循看到父母年少时磕磕绊绊的爱慕,泣泪整整三日,方慢慢接受这个事实。

    输了,他终究是输了。

    哪怕他不是文寅昌和皇后的私生子,他也输给了裴沐珩和熙王府。

    当他对皇帝动了杀心后,他下场只有一个字:死。

    但裴沐珩却留了他的性命,且对外声称他已自戕身亡,让他脱离苦海。

    裴循有一日忍不住问他,为什么这么做?

    那高山仰止般的男子,负手立在廊庑,独对明月,这样回他,

    “十二叔这辈子寓于宫墙,看到的永远只是金殿之上那一抹金晖,却从未俯身瞅一瞅人间烟火,实在遗憾,待十二叔去瞧一瞧这人间康衢烟月,方知何为权,何为官,何为天子,何为江山社稷!”

    裴循渐渐将崩塌的信念给拾起,慢慢走出京城。

    十二王府早已遣散,唯有一贯服侍他长大的老仆不离不弃。

    老仆就这么推着双腿残废的他,沿着通州水岸,一路走走停停至扬州。

    养了好些年,裴循身子已无大碍,唯独双腿每到寒冬腊月便疼得厉害,裴循丝毫不在意,不叫老仆费心,只道自己活一日算一日,老仆不忍他一身凄苦,总想着叫他平平安安度过余生。

    眼看老仆年龄大了,为此忧心忡忡,裴循最终答应他求医,这不耗了半月从扬州渡江来到金陵,又费了功夫打听到段老医士的所在,主仆二人匆忙赶来。

    来都来了,裴循只得点头应下。

    老仆推着轮椅来到医馆前,年轻的大夫眼瞅着只剩下最后一人,干脆亲自帮忙将人推了进来。

    天色未暗,斜晖脉脉,医馆开间敞亮,入口处摆着一张柜台,柜台后整整一面墙布着密密麻麻的药柜,斜阳透过三面大窗射进来,屋内明亮而阔气,徐云栖便坐在东墙下一张长案,面前正有一老妪看病,眼看方子已开好,小唐领着老妪去抓药,徐云栖净了净手准备喝茶,一抬眼就看到了轮椅上的裴循。

    云栖已不记得多少年没见过裴循,似乎自从宫变那晚就再也没碰过面。

    裴循模样自然是大变,没有中宫嫡子的尊贵镀身,备受病痛折磨的他形容与任何一位平民百姓没有太多区别,唯一不同的大约是嵌在眸眼深处的那抹清越。

    他笑起来,依然有一份清朗之气。

    “云栖,没想到在这里遇见你。”

    裴循一如既往笑容温和,只是眉梢间残存一些苦涩,这抹苦涩当然与情爱无关,是这一生跌宕起伏的际遇刻在骨子里的悲伧。

    比起他,云栖几乎没怎么变。

    模样还是那么温软漂亮,眼神含着经风吹雨淋始终不褪的坚韧宁和。

    内心到底有多强大,方能让经历了这么多风风雨雨的女子,始终如一。

    徐云栖愣了一会儿,颔首示意,随后将目光落在他双腿,“您是看病吗?”

    老仆自然认出徐云栖,愕然了好一阵,心想那徐云栖有神医之名,当年十二王腿疾便是她治好的,今日碰巧在这里遇见她,算是缘分,赶忙往前施礼,将裴循的症状事无巨细禀明。

    徐云栖认真听了,唤来小唐将裴循推去内室。

    小唐和老仆合力将裴循抬至长塌上,徐云栖一面给裴循把脉,一面吩咐小唐去查看裴循的伤腿,两刻钟后徐云栖开好方子,嘱咐老仆,

    “拿这个方子去取药,每三日熬药浸浴,至微微出汗打止,三月后若有好转,次数给减至七日一次,半年后来医馆复诊。”

    “此外,我这里有一药酒,你拿回去,时不时给他喝上一盅,能驱寒活血。”

    老仆感激涕零接下了。

    随后老仆去外头购药,徐云栖指导小唐给裴循施针。

    半个时辰后收针。

    徐云栖瞧了一眼黝黑的天色,问裴循道,“您今晚要不要歇在医馆?”

    裴循拭了拭额尖细汗摇头客气道,“不必了。”

    徐云栖也没有挽留,裴循看来是不打算见裴沐珩,而裴沐珩若是想见他,自然有法子,徐云栖从不随意插手旁人的事。

    少顷,小唐重新将裴循扶回轮椅,二人目送裴循远去。

    余光那一抹清绝的身影慢慢消融在灯火里,裴循闭了闭眼,始终没有回头。

    走了很远,老仆见他一言未发,含着泪问,“您心里还想着她吗?”

    裴循茫然望着前方,远处渔火闪烁,暗山伏卧,层层叠叠的星辰铺在浩瀚的苍穹,人在这一片星空下,显得无比渺小。

    裴循心里空茫茫的一片。

    遇见她,喜欢过她,是寂寥人生里唯一的一丝慰藉。

    半年后,裴循疼痛果然减轻,平安渡过凛冽寒冬,一日春暖花开,裴循在金陵郊外一处鱼塘垂钓,偶然遇见一人。

    那人身长八尺,姿容伟仪,举止投足很有大将之风。

    “兄弟,你也垂钓呀,兄弟你眼光很毒辣,晓得这鱼塘里喂了一池好鱼不是?”

    那人穿着一件不起眼的布衫,从容拎着一只小篓子,来到他身旁坐下。

    而裴循听到这道嗓音,狠狠愣了下。

    “怎么不说话?”

    那人转过眸来,浓眉大眼,轮廓深邃,年龄在五十岁出头,颇有渊渟大气之相。

    裴循定定看着他,心情复杂回道,“曲都督,别来无恙。”

    曲维真愣是惊了好半晌,才认出坐在轮椅之人是当年赫赫有名的十二王裴循。

    “您怎么在这?”

    曲维真早闻裴循已身陨,绝没料到在这荒山野岭的鱼塘撞上他。

    裴循也不隐瞒,将当年之事一五一十告诉他。

    曲维真是极为大度之人,丝毫没介意当初裴循算计过他,反而是一脸遇见故交的兴奋,

    “好啊好啊,您既然到了我的地盘,我少不得要做一回东道主,带您见识见识江南风光。”

    曲维真拂开老仆,亲自推着裴循沿着山堤往前方山坡走。

    经过一段崎岖的山路,二人来到一处不高不矮的山坡,脚下连田阡陌,稻苗菜花一望无际。

    这些年大晋国威远拨,不少西洋人来中原做生意,其中最受青睐的便是丝绸,为了致富江南,充盈国库,裴沐珩给曲维真下了一道指令,让他在不减少粮产的前提下,广植桑树,增加生丝产量,为此曲维真招来不少老民农匠,夙兴夜寐,筹谋此事。

    生丝价高,不少农户愿意改稻为桑,主动去县衙申请种丝,那么麻烦又来了,江南是鱼之乡,承担着大晋军粮与京城官粮的重任,如何最大程度保证农产。

    曲维真一面告诉裴循,如今江南百姓跃跃欲试,一心致富全力制丝,场面热火朝天,一面又为粮食一事犯愁。

    裴循听入了神,他饱诗书,也研习过不少农书及货殖列传,顿生兴趣,

    “我来帮帮你。”

    从来锦衣玉食的贵公子,一头扎入田间,穿着粗衣布衫,与深山老农探讨稻苗生长,除虫施药之类,通过不同田亩的试验,以期寻到最合理的种植密度,除此之外,又尝试轮植间植,提高桑丝产量。

    起先只是想还曲维真一个人情,渐渐的,他常日与那些稻农混迹一处,睡着人家数楹茅舍,吃着亲手种植的果蔬,觉出几分世外田园的乐趣来,更为重要的是,他在这里深切感受到朝廷一道不起眼的律令对普通百姓的影响。

    某一个午后,刚下了一场大雨,裴循在农田劳作半日,正在屋檐下歇晌,刚眯了一会儿,门拴忽然被人拍开,跨进来一道颤颤巍巍的身影。

    “十二爷,您快去劝劝,六婶子她老人家要投井!”

    裴循脸色一变,连忙从躺椅上坐起,“出什么事了?”

    老仆与他收留的一名唤绛儿的孤儿,赶忙搀着他坐上轮椅,将他往外推。

    那妇人一面跟从一面拂泪道,

    “半个时辰前,朝廷发布了征兵文书,说那鞑靼子要南下了,每家每户要出壮丁,五个儿子出两人,三个出一人出半口粮,两个儿子出一人.可怜六婶子膝下三个儿子,老大腿不好不能出征,老二刚娶媳妇,是家里顶梁柱,老三年纪方才十六,还是个半大小子,让谁去六婶心里都是剜肉般疼,这不,老人家受不住,扬言要投井一死百了。”

    裴循闻言面色铁青,那六婶是村里有名的寡妇,人很和善,也很能干,他初来乍到,穿得便是六婶做的衣裳,眼下又如何忍心看她寻死,他催着绛儿道,

    “你快些去六婶家,告诉她切莫冲动,我来想办法。”

    绛儿应声离去。

    片刻,裴循赶到村尾一凹口处,这里有一排农舍,前坪后院,环山依水,正是六婶子家。

    门前围满了百姓,大家你一言我一语都在劝解六婶,六婶一屁股坐在井盖上,哭得震天撼地。

    这些年裴循驻扎在刘家村,脑子聪明,做事公允,俨然成了当地有名的乡绅,百姓都很信服他,瞧见他轮椅被推来,纷纷让开路。

    裴循上前了解情形,里正也在场,朝廷律令在此,谁也不敢违拗,国不可一日无兵,裴循曾身在中枢,明白这个道理,他不会跟朝廷为对,况且裴沐珩执政以来,政治清明,这条律令也无不妥之处。

    可怜的就是六婶家情形不好。

    老大擦了擦泪,语气坚决,“我去,我腿虽有不便,早些年跟人走过镖师,上阵杀敌也不差。”

    裴循摇头,“你腿有伤,不符合朝廷法度,衙门不会收你。”

    老二闻言咬了咬牙起身,“还是我去.”

    他话未说完,身后新婚妻子拽着他衣裳哭道,“咱们还没孩子,我还没给刘家留个后呢,你这一去万一出事怎么办?”

    六婶子也哭道,“你是家里顶梁柱,这一家几口人全靠你养着,你走了,咱们喝西北风吗?”

    最后是那个十六岁的少子,从树上跳下来,露出个憨憨笑容,

    “大哥腿不便,二哥要养家,自然是我这个弟弟挺身而出,为朝廷征战。”

    自古老母疼幺儿,六婶子亦是如此,她扭身一巴掌呼在小儿子脸上,“你才多大,去不是送死吗?”

    这话一落,村里人哭成一片。

    裴循看着眼前这一幕,视线渐渐模糊。

    过去挂在嘴边的江山社稷,天下苍生,终于幻化成眼前一张张活生生的面孔,一行行离人泪。

    没有那泱泱百姓,浩瀚人烟,又何来高台广厦,金殿朝官?

    那一瞬他忽然感受到了为人,为官的使命。

    六婶子痛苦的不是儿子必须出征,而是不知该选哪一个。

    这种残忍的事由他来做。

    裴循最终权衡道,

    “老三,你去吧,我曾结识一位边将,我给他去一封信,让他照看你,保证让你全须全尾地回来。”

    那位十六岁的少年闻言从人群中跃了出来,眼神亮晶晶看着裴循,

    “十二叔,真的吗?”

    裴循看着他,忽然想起当年簇拥在他周身,那群唤他十二叔的侄儿侄女们,神情恍惚,

    “是真的,我今晚便写信。”

    离开那一日,裴循亲自送他至村口,少年望着满村的青山绿水,不舍地与裴循道别,

    “十二叔,我告诉您一个秘密,我喜欢上隔壁青龙村的秀儿,十二叔帮我盯着些,莫要让他爹将她嫁给旁人!”

    裴循喉咙微哽,含笑道,“你去吧,十二叔保证在三年内给你攒够聘礼,等你回乡便可娶她过门.”

    曾经,他为了坐上那个至高无上的位置,不择手段,将天底下所有百姓视为匍匐在他脚下衬托他乾坤在握的蝼蚁。

    而如今,他头戴斗笠,身披蓑衣,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只为这些百姓能留下足够的口粮,多卖出一匹生丝,好攒钱将那心爱的姑娘迎娶回家。

    少年笑容熠熠背着行囊渐行渐远,嗓音被春风送来,

    “十二叔,您说话算数?”

    那道清瘦身影倚着轮椅坐在山野田间,面容朗俊依旧,

    “你十二叔何曾失信于人?”

    在他身后是一片炊烟袅袅,人间喧嚣。

    作者有话要说

    还剩最后一章,可能明天,也可能是后天,反正写完就更,两百个红包么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