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科幻小说 > 我刷的视频在古代爆红 > 第248章 大清帝国的轰然倒塌
    武昌起义的成功,让各朝古人感到欣慰的同时,也同样有些担忧。

    虽说起义成功了,但毫无疑问会面临清政府的镇压。

    大家记得清清楚楚,清政府手中还掌握着北洋新军。

    以目前革命党的力量,想要抗衡北洋新军,恐怕难度还很大。

    虽然大家也知道清政府最终的结局是灭亡,但不管怎么说也需要一个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袁世凯手中控制的北洋新军肯定会镇压革命党的。

    这些革命党人都是推翻清政府的勇士,带领老百姓站起来的有志之士,大家不希望这些人牺牲在北洋新军的镇压中。

    不过很快大家就意识到自己可能想多了,事情估计不会坏到这种地步。

    毕竟主播也说过,清政府最后就是袁世凯推翻的。

    武昌起义再结合袁世凯逼迫清帝退位,各朝古人也能大致推测出清政府灭亡的事情经过。

    武昌起义的成功,也让全国很多省份相继起义,成功摆脱清政府的控制。

    在这种情况下,手握军权的袁世凯也趁机发动政变,最终推翻了清政府的统治。

    清政府灭亡的事情经过也正如大家所猜测的那样,袁世凯趁着内乱逼迫清帝退位的。

    “武昌起义成功后,全国先后有18個省宣布独立,脱离了清朝的统治。”

    “一时间,清朝在全国的统治土崩瓦解。”

    “而对于此时的清廷来说,要想挽回局面就只能出动北洋六镇。”

    “如果北洋军能把武昌革命给镇压下来,那么大清还有挽回的余地。”

    “而他们要面对的湖北新军训练并不比北洋差,军官素质也相差不多。”

    “只是由于中央的财力比地方上要强不少,致使双方在装备上还存在一定的差九。”

    “比如湖北新军装备的火炮,就多是国产仿制的格鲁森57毫米过山快炮,缺少大口径重炮。”

    “在这种兵力装备都占优的情况下,清政府要想扑灭武昌起义,把握还是相当大的。”

    “可是真到了要派兵南下时,载沣却发现了一个大问题,没人有能力挂帅出征。”

    “当时赋闲在家的袁世凯为了恶心载沣,假模假样的给隆裕太后上了一道奏,说国家存亡危急之际,宗室子弟应当身先士卒做出表率。”

    “袁世凯建议隆裕重用八旗少壮派,看看能不能从中选出一人领兵南下讨伐革命党。”

    摄政王载沣倒也并不是没人有能力出征挂帅,而是袁世凯狼子野心,不到万不得已,决不能启用此人。

    北洋新军的战斗力要比地方新军强得多,出动北洋军镇压革命党问题不大。

    可问题是没有合适的人选担任出征的主帅,这才是最无奈的。

    事情恶化到如此地步,大清国却没有一个人能够担此重任,不得不说是一种悲哀。

    北洋军是袁世凯炼出来的,他也知道袁世凯有能力担任主帅镇压革命党。

    但他对袁世凯看得很透,知道此人野心勃勃,不是一个忠君爱国的忠臣。

    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在袁世凯编练完北洋军后,他才随便找了个理由把袁世凯罢官回家养老。

    现在虽说全国起义不断,大清国已经到了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但他也不会把袁世凯召回来。

    他非常清楚,一旦让袁世凯重掌兵权,只会彻底断送大清国的江山社稷。

    “隆裕觉得袁世凯说的有道理,就询问当时少壮派中军权最高的载涛,你掌管着陆军带兵怎么样能不能率军南下呀”

    “载涛这个人练兵还可以,但让他上战场玩命他是真不行。”

    “见隆裕要抓自己的壮丁,载涛连忙下跪磕头道奴才无能,只练过兵没打过仗,实在不知道该怎么做。”

    “隆裕一听,不便再说什么,只好作罢。”

    “载涛回家后越想越怕,担心隆裕反悔,一定要他挂帅,于是他就干脆称病辞去了军谘大臣的职务。”

    “听说载涛辞职,袁世凯不动声色的上书,推荐他的心腹徐世昌继任军谘大臣。”

    “随后,在徐世昌的大噪舆论之下,朝堂上掀起了一股请袁世凯出山的舆论热潮。”

    “不过由于这时候载沣仍然很记恨袁世凯,并不理睬徐世昌的保奏,因而清政府最终确定的主帅是满洲正白旗出身的陆军大臣印昌。”

    “10月14日,载沣做出如下安排,任命印昌为第一军军统,率北洋第四镇和第二镇的混成第三协、第六镇的混成第十一协南下进攻汉口。”

    “任命军谘府政使冯国章为第二军军统,统帅北洋第五镇、第三镇的混成第五协、第二十镇的混成第三十九协作为预备队,随时听候调遣。”

    “任命载涛为第三军军统,率禁卫军和陆军第一镇驻守京畿,专司巡护。”

    袁世凯朝廷已经到了无人可用的地步,不管怎么安排统帅都没有用。

    虽然

    朝廷忌惮他执掌兵权,但没有用,北洋军很多将领都是他的人。

    这个北洋军是他编练出来的,安插了大量的人手,除了他没有人可以指挥得动。

    他清楚的知道那些皇亲贵胄没有能力带领北洋军,最后北洋军的控制权还是会回到他手里的。

    虽说载沣提防他,让满洲正白旗出身的陆军大臣印昌担任主帅。

    但很可惜,作为预备队统帅的冯国章也是他的人。

    前去镇压革命党的北洋军主帅说是印昌,但实际上的控制人却是他。

    这支北洋军也只有他才能掌控得了,只要他不发话,其他的将士就不会行动。

    在他练兵完成的那一刻,这支北洋军就不再属于朝廷,而是属于他袁世凯的。

    他虽然闲赋在家,但一直关注着全国的局势。

    在得知武昌起义的那一刻,他就知道属于自己的机会来了。

    “载沣的盘算很好,让旗人为主的第一镇和禁卫军看家,让最能打的第二镇和第四镇南下干脏活累活,让一向忠于朝廷的冯国章统领预备队。”

    “但载沣忘了,冯国章固然忠于朝廷,可他与袁世凯的关系同样也很好。”

    “袁世凯被罢免后,冯国章一直担心自己也会被鸟尽弓藏。”

    “加之南下的北洋第二镇、第四镇原为北洋常备军左右镇,是北洋六镇中与袁世凯最为亲近的两镇。”

    “故而当第一军走到河南信阳后,士兵们直接就撂挑子罢工了。”

    “印昌也不傻,他知道袁世凯虽然蛰居河南张德,但却在暗中操控前线战事。”

    “若是袁世凯不出山,则将士必不肯用命。”

    “思来想去,印昌奏请朝廷还是启用袁世凯吧。”

    “收到印昌从前线传回的奏报,清政府亲贵慌了手脚。”

    “隆裕没有拒绝的筹码,不得不妥协。”

    “因为此时全国大半的省份都已经独立,北洋军要再不赶到武昌镇压革命,大清可就真的完了。”

    “在这火烧眉毛的情况下,隆裕也不得不依了袁世凯提出的六项出山条件,授其为钦差大臣,委以实权,南下镇压革命。”

    嬴政说到底还是清朝宗室太废物,找不到一个有能力的人,这才给了袁世凯机会。

    一支大军只接受袁世凯的指挥,足可见袁世凯对这支大军的渗透有多严重。

    不过归根到底,还是满清太过腐朽,宗室子弟已经完全废了,连一个镇压北洋军的人都没有。

    刘彻清政府重新启用袁世凯,不过是饮鸩止渴罢了。

    在武昌起义成功的那一刻,清政府就已经名存实亡了,灭亡只不过是时间的问题。

    全国各地相继发动起义,并取得了成功,清政府所做的不过是垂死挣扎罢了。

    派不派遣袁世凯发兵镇压起义,都已经没有什么意义了。

    在那种情况下,即便袁世凯执掌军权镇压了革命党,拥兵自重的袁世凯也不可能听命于清政府。

    全国发动起义,当兵权到袁世凯手里的那一刻,也不过就是延迟清政府的灭亡。

    一个将皇权发展到巅峰的王朝就此轰然倒塌,多多少少让他内心很受触动,心中难免有一种兔死狐悲的感慨。

    “10月27日,袁世凯端起架子走马上任,换掉了徒劳无功的印昌。”

    “并在当天任命冯国章为第一军军统,段祺瑞为第二军军统,将前线事宜交由冯国章全权负责。”

    “10月28日上午,北洋第一军开始向汉口发动猛攻。”

    “革命军与北洋军反复争夺阵地,终因后援不济,革命军被迫后撤。”

    “29日,北洋军用重炮轰击革命军的炮兵阵地。”

    “由于革命军的炮兵目标暴露,加之火炮口径也有差距。”

    “一场炮战下来,革命军又是损失惨重。”

    “随后北洋军在优势炮火的支援下不断向前推进,革命军被迫与北洋军展开激烈的巷战。”

    “31日,厌烦了巷战的北洋军用重炮轰击今天武汉沿江大道上段的大片街市。”

    “炮击之后,冯国章又下令放火。”

    “冯国章认为,汉口兵民一家没有分别。”

    “为防止革命军藏于街市,必须将汉口烧为焦土,让革命军无处藏身。”

    “随着一把大火,如今武汉沿江大道四宫殿码头至龙王庙一片被烧的是精光不剩。”

    “眼看汉口已无法固守,革命军只能退守汉阳。”

    “11月1日,革命军从龙王庙渡船过汉江,选择在龟山和汉阳铁厂构筑阵地。”

    “北洋军则在同一天占领汉口,之后20多天,北洋军与革命军争夺汉阳。”

    “战至11月27日,汉阳失守。”

    “北洋军占领龟山炮台,将炮口对准长江南岸。”

    “这场历时41天的阳夏之战,革命军输得非常彻底,阵

    亡将士4200人,而北洋军的阵亡人数还不到1000。”

    梁启超4200名革命党的大好男儿,就这样被袁世凯付之一炬,这个袁世凯实在是太可恨了。

    一提到袁世凯,他就恨得牙痒痒,心中怒不可遏。

    当初就是袁世凯选择助纣为虐投靠慈禧,才让他们改革派的戊戌变法彻底失败,错过了中华民族崛起的大好时机。

    现在又是袁世凯选择把屠刀砍向革命党人,甘愿做朝廷的走狗,看得他心中大恨。

    他虽然不是革命党人,但不管怎么说革命党也是为了推翻清政府拯救中华民族。

    他身为中华民族的大好男儿,自然也要支持这些革命党人。

    虽然最后袁世凯悬崖勒马,选择站在中华儿女这一边,推翻了请政府的统治。

    但他对袁世凯同样没有好感,并不觉得袁世凯是中华民族的英雄。

    相反,以他对袁世凯的了解,他总觉得袁世凯逼迫清帝退位之后,选择取而代之自己做皇帝。

    独揽大权逼迫清帝退位,如此滔天权势,很难对皇位不动心。

    “不过阳夏之战虽然失败了,但湖北革命军将北洋军主力死死拖在武汉三镇长达40天之久。”

    “这也为南方其他省份发动起义,脱离清朝统治创造了有利局面。”

    “11月29日,黎元洪领导的湖北军政府做出决定,坚守武昌。”

    “城在人在,城亡人亡,哪怕打到最后一人,湖北革命军也绝不投降。”

    “袁世凯很清楚此时的全国形势,若是对武昌发动攻击,或许可以灭了对岸的革命军,但北洋军的损失必然也不会小。”

    “并且最关键的是,如今整个南方都起义了。”

    “革命党与清政府形成了南北对峙的局面,难不成自己要与南方各省革命党进行一场车轮大战这明显不现实。”

    “湖北是新军起义,湖南、江西、安徽、江苏、浙江、福建、山西、四川、陕西、云南、贵州也都是新军起义。”

    “南方新军的战斗力固然不如北洋军,但也不是软柿子。”

    “将近八万新军,还有七八万民军商团和巡防营。”

    “真要是死战到底,北洋六镇的七万兵力根本不够打。”

    “既然不现实,袁世凯索性也转变了想法,这大清行将就木没必要再保了。”

    “11月底,袁世凯下令停止攻击武昌,然后扭头就回了京城。”

    隆裕太后我大清没有对不起你袁世凯,为何要背叛大清

    袁世凯能有今天的权势,都是大清朝赐予的。

    一想到养了一头白眼狼,她内心无比凄凉。

    她并非不知道袁世凯狼子野心,可依旧为了那万分之一的几率选择相信袁世凯。

    可结果到头来,袁世凯依旧辜负了她的信任。

    要不是迫不得已,她真不愿意选择相信袁世凯,把兵权交到袁世凯手上。

    在交接兵权的那一刻,她就知道把大清的命运也交到袁世凯手上了。

    可到了那个地步,除了袁世凯有能力镇压革命党,就没有其他人了。

    大清走到这一步,她内心无比伤痛,不知道该如何面对大清的列祖列宗。

    虽说慈禧太后把大清交到她手上的时候,大清国就已经支离破碎了,大清国最后的灭亡也不关她的责任。

    但不管怎么说,大清国是在她的手上灭亡的,她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南方各省代表在争执一番后达成共识,只要袁世凯支持共和,迫使清帝退位,就推举他为总统。”

    “当民国大总统这个条件,对于袁世凯来说,诱惑实在是太大了。”

    “我们站在袁世凯个人的角度来说,即便他死命效忠清廷,即便他真的把这次革命给镇压下。”

    “他最好的结果也就跟曾国藩一样,封个一等候的爵位,然后交出所有的权力回家养老。”

    “但朝廷会不会跟他秋后算账呢他袁世凯能不能善终呢”

    “自古以来,功高镇主的没几个有好下场的,这点袁世凯不可能不知道。”

    “相反,如果袁世凯能顺应革命,推翻清政府。”

    “他就可以当大总统,获得最高权力。”

    “有了最高的权力,自身的安全也就有了保障,也就没人能动他了。”

    “效忠清政府最大的收益是善终加侯爵,且风险很大。”

    “而推翻清政府的收益是当大总统,且风险很小。”

    “该怎么选,傻子都知道。”

    “于是袁世凯就反水了,开始营造清帝退位的氛围。”

    “他先是买通宫里的大太监小德张,吓唬隆裕说你们要是被革命军给推翻了,到时候就会跟法国国王路易十六一样,免不了上断头台的命运了。”

    “随后他又扔出优待条件,对隆裕是软硬兼施。”

    孙中山我还是太低估了袁世

    凯的野心,没想到大总统的位子还满足不了袁世凯的胃口。

    他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最大的心愿就是带领革命党人推翻清政府的统治。

    在得知袁世凯不想再保清王朝的时候,他别提有多高兴了。

    毕竟他们革命党人最大的敌人就是清政府,而最大的阻碍就是袁世凯。

    他们革命党虽然实力还不错,但要和袁世凯手中的北洋军相比就差多了。

    如果袁世凯选择效忠清政府,那他们革命党就要面对袁世凯的打击,最终说不定会让大好形势付之一炬。

    在权衡利弊之后,他愿意把大总统的位子给袁世凯。

    而唯一的要求就是袁世凯支持共和,逼迫大清皇帝退位。

    毕竟他的心愿是推翻清政府的统治,解放中华儿女,而不是为了手中的权力。

    只要有人能够做到这一点,他哪怕把权力让出来都没有关系。

    可他哪里能想到,大总统的位子袁世凯还不满足,还想着恢复帝制自己做皇帝。

    他带领革命党就是为了推翻清政府,结束不合时宜的帝制,可不是为了让袁世凯当皇帝的。

    “载沣对此也是无可奈何,只能辞去摄政王,退隐王府。”

    “自此开始,载沣再也不过问政事。”

    “其实相比于八旗少壮派中的顽固派,载沣其实是开明派。”

    “载沣留过洋,见过世面,知道专制统治无法长久,唯有立宪才有一丝前途。”

    “可是在大清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载沣怂了。”

    “为了巴结顽固派,他大开历史倒车,结果是一步错,步步错。”

    “载沣从风口浪尖脱身后,禁卫军训练大臣良弼又站了出来。”

    “他反对议和,反对清帝退位,甚至一度要与袁世凯兵戎相见。”

    “袁世凯不方便动手,就找到革命党人彭家珍,借用彭家珍的一腔热血炸死了良弼。”

    “良弼之死,对时局影响很大。”

    “满清亲贵被吓得不轻,或请假或出走,当天去上朝者寥寥无几。”

    “禁卫军听说良弼死了,顿感失去主心骨,也是人心惶惶。”

    “为了安抚禁卫军,袁世凯让冯国章担任禁卫军统领。”

    “冯国章到任后,善待军官,关爱士卒,让禁卫军重新找到了主心骨。”

    “就这样,清政府重金打造的御林军间接被袁世凯收编了。”

    “搞定了禁卫军,袁世凯见时机成熟,便发动北洋军将领对隆裕太后实行兵谏。”

    载沣君主立宪制说的容易,可真到了自己头上,却是万般不愿意的。

    他心中清楚专制统治无法长久,只会导致大清帝国走向灭亡。

    他年轻的时候出洋留学,见识过西方的世界,知道西方是什么样子。

    欧洲实行君主立宪制,实行共和制度。

    也正是因为这种制度,才让欧洲的实力远超大清帝国。

    在欧洲仔细了解过君主立宪制后,他也有想过在大清国实行这种制度。

    因为他知道,唯有大清国改换制度,才有可能让大清国强大起来,不再遭受西方列强的欺负。

    但当他留学完回到大清国,重新成为大清王爷的时候。

    看到大清的政局,他又退缩了,绝口不提君主立宪的想法。

    因为他非常清楚,想要在大清国施行君主立宪制,必然会遭受到极大的阻拦,根本就不可能实现这一制度。

    他哪怕是权倾朝野的摄政王,也无法改变政体,这一点他是知道的。

    一旦他提出君主立宪制的想法,原本支持他的顽固派大臣肯定会纷纷倒戈,不再支持他。

    到了那个时候,他连自己的权力都保不住,更不用说改变制度了。

    “1912年2月4日,段祺瑞率第一军全体将领致电清政府。”

    “共和是顺应潮流的好事,北洋军上下都支持共和,谁要是反对共和,北洋军就对他宣战。”

    “如果朝廷不同意顺应共和的潮流,那北洋军就要进京以武力相威胁了。”

    “此时的大清王朝已基本失去了整个中原汉地,名义上归属大清的也只有东北、西北、西南等少数省份。”

    “而绝大多数军队也随着各省的独立脱离了清政府的掌控,地盘可以说是基本没了。”

    “算上名义上还效忠清政府的军队也寥寥无几,不要说对付南方的革命党,就是面对袁世凯的北洋六镇也根本不够。”

    “死撑下去被人推翻是必然的,如此的话也自然没有什么好下场。”

    “倒不如趁着自己手上还有点筹码的时候主动认输,把自己卖个好价钱,得到优厚的退位待遇,这对于当时的清政府来说就是唯一且理智的选择。”

    “于是到了1912年2月12日,重压之下的隆裕携六岁的溥仪在养心殿举行了大清的最后一次朝会。”

    “

    朝会期间,隆裕宣布清帝退位,并在逊位诏书上最后一次盖上了皇帝大印,清朝就此灭亡。”

    听到清朝灭亡,袁世凯成为中华民国的大总统,晚清时期的老百姓无不欢呼雀跃,激动得跳脚。

    尽管他们所处的时代还没有走到这一步,但清朝灭亡的消息还是激励了他们。

    因为他们非常清楚,随着武昌起义的成功,清王朝的灭亡已经进入了倒计时。

    他们承受清政府的腐朽统治也即将结束,马上就要迎来共和。

    为了这一天的到来,他们是苦苦等待,时刻盼望着中华民国取代满清王朝的统治。

    得知清政府要灭亡的那一刻,他们老百姓就无时无刻不在盼望着。

    他们如今遭受的一切苦难都是清政府施加在他们身上的,唯一推翻清政府才能让他们摆脱这一切。

    清朝灭亡的消息不仅振奋着晚清时期的老百姓,那些为之努力奋斗的革命党人也是欣喜若狂。

    他们所做的一切,就是为了推翻清政府,让中华民族走向共和。

    现在得知他们的理想最后实现了,此刻他们的革命斗志十分昂扬,让他们信心百倍。

    清朝各时期的皇帝无不脸色复杂,要说不悲痛是不可能的。

    他们为了让大清传万世之业,不知道做了多少努力,可如今最后的结果却也没有逃过王朝灭亡的诅咒。

    尽管他们很早就知道了清王朝的灭亡无法避免,可如今听到清王朝一步步走向灭亡,依旧让他们心里不好受。

    至于其他朝代的皇帝,看到皇权专制达到鼎盛的清王朝最终还是难逃灭亡的命运,无不唏嘘不已。

    不过他们也从清王朝的灭亡中吸取了经验教训,时刻铭记着闭关锁国的危害。

    他们深深的明白,一个王朝要是故步自封,迟早被强大的外敌覆灭。请牢记收藏,网址 最新最快无防盗免费找书加书可加qq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