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科幻小说 > 我刷的视频在古代爆红 > 第268章 第一毒士贾诩
    三国的谋士,以诸葛亮和司马懿的名声最显。

    但有一个谋士是主播比较喜欢的,那就是曹操四大谋士之一的贾诩,只因他少有可以善终的奇人。

    贾诩一生机变百出,用计无数,算无遗策,鬼神皆惊,有三国第一等奇才、怪才和鬼才之称。

    时至今日,无论大家如何讨论三国谋士,也很少有人将贾诩作为第一谋士的竞争者。

    甚至连前三都进不去,大多都是什么诸葛亮、司马懿、郭嘉、荀彧什么的。

    难道真的是因为实力不够吗显然不是。

    而是贾诩实在是太能苟了,一直在隐藏自己,不断的降低存在感,连同样能隐忍的司马懿都比不过他。

    纵观贾诩的一生,身处乱世,审时度势,冷静地趋利避害,对人性有精准把握。

    说话把握时机,关键时刻一字千金,听者受益不听受挫,是一个纯粹的靠智谋安身立命的人。

    作为一個谋士,贾诩真正做到了以追求谋略本身的完美为己任。

    同时贾诩紧随形势发展,在乱世的夹缝中求生而游刃有余,顺从于命运的安排并巧妙地争取个人利益,直至善终,堪称由平民走向巅峰的教科书典范。

    “他本是董卓的部将,却成为曹魏的开国功臣。”

    “他为李傕出谋划策,却救天子于水火之中。”

    “他是张绣的谋士,助张绣两次击败曹操,却劝张绣归降了曹操,并为曹操出谋划策。”

    “离间马超和韩遂,使曹操一举平定关中。”

    “官渡之战前夕,他提出四胜四败论,助曹操赢得官渡之战的胜利。”

    “赤壁之战前夕,他曾力劝曹操不战。”

    “但曹操没有采纳他的建议,于是赤壁大败。”

    “他一生算无遗策,助曹丕成为曹操的接班人。”

    “虽屡立奇功,却从不解结党,闭门自守,子女嫁娶也不结高门。”

    “他在乱世中审时度势,明哲保身,在77岁时去世。

    “他,便是谋士贾诩。”

    李世民三国谋士过百,贾诩绝对称得上顶尖。

    不出他所料,流传到后世被众人所知的谋士果然有贾诩。

    在他看来,贾诩一个人看似不起眼,却搅乱了整个三国,有点纵横家的意思。

    贾诩是个真正的谋士,懂得全身而退,不求功名,不求利禄,得以全善而终。

    他也分析过贾诩可以善终的原因,这要归功于贾诩从来没有得意忘形的忘记自己的身份。

    贾诩不是曹操的旧部,只是后面加入曹操的队伍。

    贾诩的智谋高超遭人嫉妒恨,这是一定的,尤其是一开始就跟随曹操的旧部。

    但好在贾诩一直牢记这一点,深居简出,小心翼翼,这才得以善终,说是三国第一谋士都不为过。

    活着才是最大的赢家,反面例子就是陈宫。

    陈宫也是个人才,却早早赴死,还以为自己很聪明。

    贾诩自保在于看透了人性,这辈子很轻松的名利双收寿终正寝,谁不羡慕这样的人生。

    贾诩的深谋远虑也让他钦佩不已,就比如晚年的时候不让儿女结亲权贵,这一点太聪明了。

    要是结亲曹家,后来必然会被司马家满门抄斩。

    要是结亲司马家,万一司马家失败了也会被牵连,看不清形式情况下,防守才是最佳策略。

    “贾诩,字文和,武威人。”

    “年少时没有人赏识他,只有汉阳名士阎忠觉得他不一般,说他是张良、陈平那样的奇才。”

    “贾诩被举为孝廉任郎官,后因病离职。”

    “在返乡途中走到开县时,遇到叛乱的氐人,和同行的数十人一起被抓。”

    “贾诩说自己是段公的外孙,你们不要埋我,我家一定会出重金赎回我。”

    “当时太尉段颎早年长期驻守边疆,威震四方,所以贾诩借他的名气来吓唬氐人。”

    “氐人果然不敢伤害他,并把他送走,而其他一起的人全部被杀。”

    “贾诩善于随机应变,像这种事情有很多。”

    “公元189年,董卓入京,贾诩以太尉掾的身份任平津都尉,后升讨虏校尉,在董卓女婿牛辅的军中。”

    “192年,董卓被杀,牛辅又死,众人恐惧。”

    “校尉李傕、张继等人想要解散队伍,从小路返回家乡。”

    “这时贾诩对众人说,如果你们解散队伍回乡,一个亭长就能把你们抓住。”

    “不如率兵向西,所到之处召集兵马,从而进攻长安。”

    “如果事情成功,则可以侍奉天子来征服天下。”

    “如果事情不成,再走也不晚,众人都认为他说的对。”

    “于是进攻长安,击杀了王允等人,把持了朝政。”

    “李傕等人以贾诩之功欲封其为侯,贾诩推辞不受。”

    “

    后改任为尚书,主持官员选拔任用。”

    贾诩虽然我因为提出反攻长安之计被天下人骂作毒士,但我仅仅只是为了自保,也是没有办法的事。

    王允联合吕布诛杀董卓后,就要开始清算董卓余党。

    而他在董卓女婿牛辅的军中任职,要是再不采取行动,他也必然会被清算。

    当时董卓死后,余党群龙无首,李傕等将领则打算逃亡凉州。

    如果按照这个节奏走下去,那么关东集团的战乱虽不会立即终止,但关中起码能得到到安宁。

    但要是如此的话,他也要踏上逃亡之路,说不定什么时候就被抓住清算了。

    考虑到自身安全,他也不得不给李傕等将领出主意。

    于是他造谣长安城中正在商议把凉州人斩尽杀绝,要是他们将领抛弃属下独自逃亡的话,一个亭长就能把他们抓住。

    与其逃亡天涯,不如带领部队向西,沿途收敛士兵,再进攻长安,为董卓报仇。

    如果侥幸成功了,就尊奉国家的命令征服天下。

    如果失败了,再逃走也不迟。

    经过他的一顿忽悠和恐吓,李傕等将领听后仿佛找到了救命的稻草。

    与其坐以待毙等死,不如破釜沉舟一搏,于是李傕等人收罗旧部急速攻占长安。

    可也正因如此,李傕等人祸乱长安,让长安城像曾经的洛阳城一样变成了人间炼狱。

    更为致命的是天下彻底大乱,地方割据四起,民众死伤无数。

    这一切虽说是他的一个计谋导致的,但他仅仅是为了自保而已。

    王允连与董卓沾边的名士都杀了,怎么可能会轻易放过他们这些重点余孽呢。

    但他还是忽略了李傕等将领,尽管在长安想方设法调和他们之间的矛盾,并利用手中职权帮助汉献帝出逃、保护大臣,但时局的发展早已经超过了他所能驾驭的能力。

    “贾诩做了许多扶持救助朝廷的事情,于是李傕等人对他又亲近又害怕。”

    “而李傕与郭斯在长安城中明争暗斗,相互猜忌,后又请贾诩为宣义将军。”

    “经贾诩的周旋后,两人和解,放出天子,而贾诩也做了许多保护朝中大臣的事情。”

    “天子被救出后,贾诩交还官印辞职。”

    “当时将军段威屯住在华阴县,段威与贾诩是同郡人,贾诩便离开李傕依附了段威。”

    “贾诩素来有名气,受到段威军中将士的敬服。”

    “段威害怕贾诩取代自己的位置,但表面上对贾诩还是礼遇有加,贾诩看出后更加感到不安。”

    “当时张绣在南阳,贾诩暗中交接了张绣,张绣便派人去迎接贾诩。”

    “贾诩准备走的时候,有人对贾诩说,段威待你不薄,你怎么就离开他了呢”

    “贾诩对他说,段威生性多疑,虽然礼节周到,但是却靠不住,时间长了定被他所害。”

    “而我离开,他也一定很高兴,又希望我在外面为他结交强大的外援,所以也一定会善待我的家人。”

    “而张绣缺乏谋士,也很愿意得到我,这样我和我的家人都能够得到保全。”

    “贾诩到达张绣处,张绣礼遇有加,而段威也果然善待贾诩的家人。”

    苏轼贾诩的聪明才智不在诸葛亮、司马懿之下,甚至犹有过之。

    三国的谋士众多,其中他最欣赏的,就是号称第一毒士的贾诩。

    贾诩此人计谋的确极高,不献计则已,一献计必然是一击即中。

    绝不会给敌人机会,就算不死也是重创。

    甚至就连曹操在宛城之战中,都差点被贾诩的计谋干掉。

    他最佩服的一点,就是贾诩有才,但不露锋芒,韬光养晦低调才是王道。

    三国谋士聪明且比贾诩强的人有不少,但却一个个不是早逝便是累死。

    而贾诩不想活的那么累,你有难问我,我答,你不问我,我就不开口。

    你赢不会少我好处,你输对我也没损失,活着才是王道,贾诩太过精明也太惜命。

    “公元198年,曹操南征张绣。”

    “突然有一天领军撤退,张绣亲自率兵去追。”

    “贾诩劝阻不能追,追则必败。”

    “张绣不听,进军与曹军交战,结果大败而回。”

    “而此时贾诩又对张绣说,快去追,现在追,再战必胜。”

    “张绣谢绝说,刚才没有听你的话,结果大败,现在再追有什么用”

    “贾诩只说现在军情已经发生了变化,立刻追击必然获胜。”

    “张绣还是相信了他,于是收集散兵追击曹军与之大战,果然得胜而归。”

    “张绣回来之后,不解的问贾诩,这是怎么回事”

    “贾诩解释道,将军虽然善于用兵,但不是曹操的对手。”

    “曹军刚开始撤退时,曹操必定亲自断后,所以知道将军必败。”

    “曹操攻打将军的时候,既没有失策,力量也没有用尽,那一定就是后方出了问题。”

    “他既然已经打败了一次将军的追兵,必然轻装速进,留下其他将领断后。”

    “其他将领虽然勇猛,但不是将军的对手。”

    “所以将军虽然率领败兵去追,也必能取胜。”

    赵匡胤贾诩头脑一流,但人品毫无底线,把张绣坑的极惨。

    贾诩辗转投靠到了张绣的账下,没过多久,张绣就投降了曹操。

    曹操素爱人妻,霸占了张绣的婶婶邹氏,因此和张绣结了仇。

    甚至于曹操还要准备杀掉张绣,投降没多久的张绣得知消息后,在贾诩的谋划下叛乱偷袭宛城。

    也因为宛城之战,在贾诩的计谋下,曹操大败,差一点就一命呜呼了。

    尽管曹操捡回一条命,但曹操手下的猛将典韦、长子曹昂、侄子曹安民战死。

    曹操二次征讨张绣,没有攻下就要返回。

    张绣想要追击曹操,贾诩不让。

    张绣执意要去,结果大败而归。

    等到张绣败回,贾诩建议抓紧出兵去揍曹操,果然大获全胜。

    曹操的两次大败,全都因为贾诩,足可见贾诩的厉害之处。

    从这一点上来说,贾诩的聪明才智是没得说的,绝对是一流水平。

    但他不喜欢贾诩的一点,就是此人自私自利,只为了自己着想,丝毫不顾及其他人的死活。

    张绣就是一个最明显的例子,硬生生被贾诩坑惨了。

    张绣第一次投降曹操,最后反叛把曹操打得丢盔卸甲。

    在这种情况下,贾诩还蛊惑张绣再一次投降曹操。

    要他说,贾诩最大的污点并不是献计李傕等将领反攻长安,造成天下生灵涂炭,最大的污点反而是劝张秀投降曹操。

    最后的结果贾诩在曹操手下如鱼得水,可张绣却在刚刚进入人生中年就莫名其妙的因病去世。

    “官渡之战前夕,袁绍派人招降张绣。”

    “张绣准备同意,贾诩却当着众人的面回绝了袁绍的来使。”

    “而后对张绣说,与其投靠袁绍,不如归附曹操。”

    “张绣认为,袁绍强曹操弱,且又与曹操有仇,为什么还投靠他”

    “贾诩说,曹操尊奉天子,号令天下,这是其一。”

    “曹操兵力较弱,更愿意拉拢盟友,此为其二。”

    “但凡有大志向的人,一定会放弃私人恩怨,向天下显示他的恩德,所以一定会不计前嫌,此为其三。”

    “张绣听从了贾诩的建议,率众归顺曹操。”

    “曹操见到他们很高兴,任贾诩为执金吾,升迁为冀州牧。”

    “公元200年,袁绍在官渡包围曹操。”

    “曹军军粮用尽,问计于贾诩。”

    “贾诩说,您在精明、勇敢、用人、决断都胜过袁绍。”

    “但是半年多了还没有平定袁绍,是因为顾虑太多,想顾万全。”

    “必须要看准时机,果断出击,马上就能将其平定。”

    “于是曹操袭击了袁绍三十多里外的营地,打败了他,赢得了官渡之战的胜利。”

    王安石张绣也是愚蠢,什么都要听贾诩的,怎么可能落得了好。

    贾诩才华横溢不假,但他照样看不上,主要是此人德行不好。

    官渡之战进入相持阶段,袁绍开始积极拉拢张绣。

    当时袁绍兵多将广、粮草充裕、实力最强,张绣的本意是投向袁绍。

    但贾诩横加阻拦不同意,直接指出袁绍心胸狭隘,连其兄弟袁术都容不下,何况一个外姓人。

    贾诩想要投靠曹操,但张绣顾虑重重,并不想投靠曹操。

    毕竟张绣之前投降过一次,已经失去了信誉。

    况且曹操与张绣还有杀子之仇,夺嫂之恨。

    在这种情况下,张绣是不愿意投降曹操的,但贾诩用三点理由打消了张绣的疑虑。

    第一是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占据了政治、道义的制高点。

    跟着曹操干,就相当于跟着皇帝干,名正言顺。

    第二是袁绍现在实力十分强盛,带这么点人入伙,袁绍肯定瞧不上眼。

    但曹操实力弱,主动去投靠,肯定会另眼高看。

    第三是曹操志向远大,不管是出于收买人心还是巩固实力的需求,都会不计前嫌。

    张绣最后也确实听了贾诩的鬼话,再一次投降了曹操。

    虽说曹操没有追究张绣的杀子之仇,并且予以重用,留下一段佳话。

    但最后张绣莫名其妙的因病去世,这一点却是怎么都和曹操脱不了干系的。

    投降曹操之后,贾诩倒是混得风生水起的,可张绣却被坑惨了。

    “公元208年,曹操攻破荆州,准备顺江东下。”

    “贾诩劝谏说,您已经击败了袁

    绍,现在收复了汉水以南的地区,威名远扬,军事实力已经很强大。”

    “如果利用荆州的富饶来安抚百姓,赏赐官兵,使他们安居乐业。”

    “这样不用劳师动众,便可使江东叩头降服。”

    “曹操没有听从贾诩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建议,执意出兵,于是赤壁大败。”

    “公元211年,以韩遂、马超为首的联军,聚集十余万人马,据守潼关抗曹。”

    “马超多次前来挑战,曹操坚守不出,使马超欲急战,速胜不得。”

    “于是请求割地讲和,并以儿子作为人质。”

    “贾诩认为可以表面上答应他,麻痹对方。”

    “然后离间他们,使他们内乱。”

    “于是曹操依计而行,最终打败了韩遂、马超等人。”

    “公元217年,当时曹操未立太子。”

    “曹丕为五官将,而临淄侯曹植才名方盛,二人各自有自己的派系。”

    “曹丕派人来问贾诩,怎么才能巩固自己的地位”

    “贾诩说,希望将军提升自己的道德气度,体会普通人的修养,不违背当儿子的道德准则就可以了。”

    “曹丕听了他的话后,努力磨练自己。”

    “曹操曾私下问贾诩继承人的事,贾诩默然不答。”

    “曹操问他为什么不回答,贾诩说自己在想袁绍和刘表。”

    “曹操大笑,于是太子的事情就定下来了。”

    “同年,曹丕被立为太子。”

    朱元璋不得不说,贾诩的挑拨离间之计确实厉害,使曹操一举平定关中。

    每次翻阅三国史书的这一段,他就对贾诩的离间之计深感佩服。

    赤壁之战后,曹操短期内无力再征讨南方,于是决定向凉州拓展。

    而以韩遂、马超为首的十部联军,聚集十余万人马,据守潼关联合抗曹。

    在此期间,也曾发生过著名的曹操割须弃袍、许褚赤膊斗马超等小插曲。

    但曹操还是一步步占领了重要的关隘,掌握了战场的主动权。

    韩遂、马超联军与曹操相持日久,进退维谷,只好割地求和,贾诩借机献出了挑拨离间之计。

    韩遂作为联军代表与曹操商谈停战事宜,二人会面时,在马上不谈军事,只说当年哥俩在京城一起玩闹的旧事。

    等会面结束,马超询问韩遂和曹操的聊天内容。

    韩遂老实回答,他们两人没说什么重要内容。

    但显然马超并不相信,于是开始对韩遂产生怀疑,担心韩遂与曹操私下联系。

    过了几天,曹操给韩遂书信,信中故意在多个言词上涂涂抹抹,改来改去,就像是韩遂改动一样,使得马超等人疑心愈来愈大。

    曹操趁此时与相互猜疑的联军约定决战,果然大获全胜,一举平定关中。

    贾诩献的挑拨离间之计让他钦佩,但暗助曹丕之计更为厉害,把人性拿捏得死死的。

    曹操晚年身体不好,尤其头痛难忍,选谁做储君的大事就摆在了眼前。

    选曹丕还是选曹植,曹操一直犹豫不决,举棋不定。

    贾诩由于是后来才加入曹操队伍的,资历相对浅,不想跟着掺和。

    不想归不想,但曹丕主动上门来求教。

    这就躲不过去了,迫使贾诩必须谨慎站队。

    贾诩是个聪明人,其实早就看好了曹丕。

    但为防变成第二个自作聪明的杨修,于是贾诩便开始了暗中相助之路。

    贾诩劝曹丕做事不要张扬,要做好儿子和臣子的本分,关键是要孝顺父母。

    这个意思很清楚,写文章你比你兄弟曹植差点,要学着扬长避短,在孝道上多下功夫。

    等曹操咨询的时候,贾诩也是不明说,只说是在想袁绍和刘表。

    袁绍和刘表因为没有立长,导致拥护长子派和拥护幼子派内斗,最后被曹操一锅端。

    前车之鉴就在眼前,曹操要是选择曹植这个幼子,很可能会重蹈覆辙。

    贾诩没有直接表态,但经这么一敲打,曹操确定最终人选是年龄更大、做事也更稳重的曹丕。

    也正是贾诩的这次成功站队,最后才得以善终。

    “贾诩认为自己不是曹操的老部下,而又谋划深远,害怕被猜忌。”

    “便闭门自守,不私自与人交往,子女嫁娶也不与高门大族结亲。”

    “当时天下研究智谋计策的人,都十分推崇贾诩。”

    “公元220年,曹丕即位,任贾诩为太尉,进爵魏寿乡侯。”

    “公元223年,曹丕问贾诩说想征服天下,先打东吴还是先打蜀汉。”

    “而贾诩则建议应该好好治理国家,慢慢的安抚他们,当他们发生变化再去平定就比较容易了。”

    “吴、蜀虽然都是小国,但各自却有江水和山脉作为阻隔。”

    “蜀国刘备具有才略,诸葛

    亮又善于治国。”

    “吴国孙权能识政治虚实,大将陆逊又看得清军事形势。”

    “只要他们据守各自国家的险要地势,都并非一朝一夕可以谋求。”

    “用兵的规律,是要先造成能取胜的局势再开战,预估敌人的形式再去调兵遣将,才不会失算。”

    “他认为魏国的兵将之中,目前没有人是刘备和孙权的对手。”

    “即使曹丕御驾亲征,也未必有胜利的把握。”

    “倒不如先修文德而后用武力,致力于魏国本身的建设,用文教道德去安抚国民,坐等其他两国的发生变故再做图谋。”

    “曹丕不听,在后来发动的江陵战役中伤亡大批将士,终无功而返。”

    “同年6月,贾诩去世,享年77岁。”

    “回顾贾诩的一生,先后屈居于董卓、李傕、段威、张绣、曹操等人,并多有建树,一生几乎算无遗策。”

    “而且不论是李傕、张绣还是曹操、曹丕,都将贾诩视为心腹。”

    “可见其善于交际,也深知乱世自保之术,因此也被称为三国中最聪明的人。”

    朱棣贾诩的站队是明智的,收获也是重大的。

    后来曹丕继位,为报贾诩相助之恩封其为太尉,进爵魏寿乡侯。

    更重要地是,贾诩是三国里少有的能够得以善终的人。

    纵观贾诩的一生,曾经辗转效忠于多个主公,无论在谁账下都屡献奇计,算无遗策,是个兢兢业业的好臣子。

    要说唯一的污点,那便是献计攻取长安,杀戮过重。

    但要严格来说,他也不觉得这是污点,毕竟贾诩只是想在乱世中保住性命而已。

    天下大乱的帷幕已经彻底拉开,作为一个小小的文人,又怎么可能在短时期内挽狂澜于倾倒,扶大厦于将倾。

    贾诩的精明在于知人也自知,知道自己根子不深,不是曹操旧臣,却又策谋深远。

    而曹操又不是一个宽宏大量之人,也是一肚子阴狠的花花肠子。

    为怕曹操猜忌,不跟人打交道,不与人称兄道弟,子女嫁娶也不结高门。

    总之,秉承一贯低调做人的原则行事。

    虽说贾诩被人称为毒士,奇谋百出,算无遗策。

    不过论气节,贾诩这个人是没有的,所以说他乱武一点不为过。

    贾诩之所以能够高官厚禄得以善终,只因为贾诩把时局和人性都看透了,这是他最佩服的一点。请牢记收藏,网址 最新最快无防盗免费找书加书可加qq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