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科幻小说 > 我刷的视频在古代爆红 > 第270章 首席谋臣荀彧
    在后汉三国时期的士大夫中,有一位格外耀眼的谋士荀彧xunyu。

    荀彧富有韬略,深谋远虑,曾为曹操统一北方做出了不朽贡献,被曹操比作子房。

    但最后却引火烧身,忧愤而死,上演了一桩历史悲剧。

    荀彧之死,从根本上来讲,是其内心的矛盾所致。

    荀彧既希望曹操实现霸业,同时又对汉室具有难以割舍的情感,从而成了汉王朝的殉葬品。

    历史上的荀彧,是一个内心十分矛盾的士人,以汉臣自居,又是曹操谋士。

    按照荀彧的设想,当是尽心尽力辅佐曹操,借以匡扶汉室。

    也正因如此,荀彧此前才弃袁绍而去,改投更具希望的曹操。

    不过,随着曹操羽翼的丰满,汉献帝势必会越来越被架空,彻底沦为傀儡。

    而这一的局面,却又是荀彧最不想看到的。

    可是,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操,在势力不断膨胀后,也做出了不少僭越之事。

    荀彧的遭遇,令苏晨为之痛惜,如此才华横溢之人最终却不能善终。

    此刻,三国时期的众人心中好奇,纷纷猜测接下来是哪一位名士得以青史留名。

    “他是曹操摩下的首席谋臣,也是曹操统一北方的首席功臣,被称为王佐之才。”

    “他为曹操规划制定了统一北方的战略方针,挟天子以令诸侯正是出自他的计策。”

    “官渡之战中,他出谋划策,使曹操获得了此战的胜利,奠定了其统一我国北方的基础。”

    “官渡之战,也是中华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

    “他处理朝政事务十数年,先后为曹操举荐了荀攸、司马懿、郭嘉等大量人才,他便是曹操的首席谋臣荀彧。”

    刘备我就知道会有荀彧,要是当初荀彧能够前来投奔我,也就不会有后面的悲剧发生了。

    他对于荀彧没能来投奔自己,一直心有遗憾,错失了一个栋梁之材。

    荀彧在战略方面为曹操规划制定了统一北方的蓝图和军事路线,多次修正曹操的战略方针,而得到曹操的赞赏。

    不管是深根固本以制天下,还是迎奉天子,都足以说明荀彧的战略之强。

    在战术方面,荀彧曾面对吕布叛乱而保全兖州三城,奇谋扼袁绍于官渡,以掩其不意奇袭荆州等诸多建树。

    在政治方面,荀彧为曹操举荐了荀攸、陈群、杜袭、戏志才、郭嘉等大量人才。

    荀彧的智谋可谓算无遗策,其深知曹操的本性。

    反对曹操加九锡,必然被曹操所不容,以至于招致祸患。

    但凡一個聪明的人都不会这么干,但荀彧偏偏这么干了。

    他心里非常清楚,荀彧之所以这么做的原因。

    劝进曹操加九锡的议论之所以兴起,是因为刘氏宗庙社稷已然沦陷。

    这种悲痛时刻,但凡是良心未泯的人,都会感到悲痛万分。

    而荀彧显然是良心未泯之人,情不自禁,无法抑制自己内心良心的谴责。

    因此就算是死,荀彧也不能当做看不见曹操的行为。

    其实说起来,荀彧的过错,是委身曹操而为他多加谋划。

    荀彧也知道曹操有僭越的心思,而始终不愿附和,并且以忠义之说劝谏曹操。

    可也正因如此,遭到曹操的忌恨,身死殉节。

    但是,荀彧忠于汉室的心意,足以被天下人所知。

    如此忠于汉室之人,要是能为他所用,匡扶汉室的把握也会大得多。

    “荀彧,字文若,颖川人。”

    “荀彧的祖父,荀淑在当时很有名气。”

    “荀彧年轻的时候,南阳名士何题非常认同他的为人,评价荀彧是个可以辅佐帝王的人才。”

    “公元189年,荀彧被举为孝廉,任守宫令,掌管皇帝的笔墨等物品。”

    “董卓之乱时,荀彧弃官归乡,并对乡亲们说。”

    “颍川是个四面受敌的地方,每当天下发生动乱,这时常常会成为兵家必争之地,请乡亲们马上离开这里。”

    “但无奈的是,乡亲们留恋旧土不愿离去。”

    “这时身为同乡的冀州牧韩馥派人来接荀彧,荀彧只得独自将宗族迁至冀州避难。”

    “之后董卓派人抢掠各地,一直到颍川才返回,而荀彧留在颖川的同乡人多被董卓部下所杀。”

    “然而到达冀州后,袁绍已经取代了韩馥的职位,见荀彧到来待之为上宾。”

    “荀彧的弟弟和同乡郭图等人都收到袁绍的委任,但荀彧却认为袁绍最终不能成大事。”

    “于是191年投奔了曹操,这一年荀彧29岁。”

    “曹操非常高兴的说,你就是我的谋士张良。”

    “公元192年,曹操领兖州牧,后为镇东将军,荀彧则以司马身份随其征战。”

    杨坚荀彧足以和诸葛亮相提并论,两人

    都是辅佐国家朝政的经世大才。

    他熟读陈寿的三国志,其中有重点提到对荀彧的评价。

    陈寿说道,荀彧清高优秀,通达文雅,具有辅佐帝王的风范。

    然而对人对事的洞察和预见能力都有所不足,使得荀彧振兴汉室的志向未能充分实现。

    虽然陈寿对荀彧的评价趋于正面,但他并不认可陈寿对荀彧的评价。

    在他看来,荀彧为了匡扶汉室,辅佐曹操称霸北方是不得已而为之。

    其目的是在天下大乱之时延续汉室宗庙,并非不知道曹操的志向。

    曹操既然成就霸业,就必然不会再满足当一个小小的汉臣。

    而荀彧阻挠曹操晋爵魏公,肯定会被曹操所不满。

    最终的结局似乎已经注定,荀彧亡身殉节,以对后世彰显自己对汉室的忠心。

    他考察过荀彧的举动,为曹操建言献策,匡扶汉室,挽救国家于危难。

    他非常明白,荀彧的本意,是为了解救百姓于水火。

    但最后董昭劝进曹操晋爵为魏公,荀彧劝阻,最终招致死亡。

    他认为对于荀彧的操行,不能求全责备。

    毕竟荀彧秉承忠义,只是事情的成败,不是自己所能左右的。

    荀彧的才略虽然足以解救国家于危难之中,但曹操势力强盛,荀彧无力纠正曹操的做法,唯有杀身成仁以彰忠义。

    “194年,曹操东征徐州陶谦,委任荀彧主持留事宜。”

    “这时陈宫、张邈等人趁机在兖州反曹,暗中迎接吕布。”

    “而兖州诸城皆响应陈宫等人,荀彧急召东郡太守夏侯惇来援救。”

    “夏侯惇到后,当夜诛杀了几十个图谋反叛的人,才安定了军心。”

    “这时豫州刺史郭贡也率众数万来攻,众人都非常害怕,郭贡要求面见荀彧。”

    “荀彧准备前往,夏侯惇阻拦。”

    “而荀彧坚持出城游说郭贡,以免腹背受敌。”

    “郭贡见荀彧毫无惧意,认为鄄城易守难攻,便带兵而去。”

    “之后,荀彧派陈煜去范、东阿两个县,终于保全了这三个城。”

    “等到曹操回来,在濮阳击败了吕布。”

    “陶谦死后,曹操打算趁机继续攻打徐州,回来再平定吕布。”

    “荀彧劝阻说,当年刘邦确保关中,关武帝刘秀据守河内,全都是靠巩固自己的根基从而控制天下。”

    “而将军依靠兖州开创的事业,且兖州依据黄河、济水,是天下的要地,易守难攻。”

    “它就是将军的关中、河内,所以应该先安定兖州。”

    “而且如果攻打徐州,留守后方的兵多,则前方兵力不够。”

    “吕布趁机侵扰的话,只有鄄城、范、卫三处可以保全。”

    “其他地方都不能为我们所有,这样就等于失去了兖州。”

    “如果徐州没有平定,兖州又失守,那到时将军就无处立足了。”

    “且徐州子弟想到父兄被杀的耻辱,必定拼死反抗。”

    “而此时粮食已经成熟,如果抢收粮食,一战就可以击败吕布。”

    “于是曹操听从荀彧的建议,再次与吕布交战,分兵平定各县。”

    “吕布失败逃走,兖州因此平定。”

    李世民要不是荀彧及时看破了陈宫等人的阴谋,曹操恐怕连翻盘的机会都没有了,可荀彧最终却落得那般下场,想想还真是可悲。

    荀彧在曹操手下很受重视和信任,可以说是曹操手下最重要的一位谋士。

    曹操带兵东征徐州牧陶谦之际,陈宫和张邈等人因不满曹操攻打徐州乱杀无辜的的做法,直接就反叛了。

    形势更严峻的是,陈宫、张邈等人暗中勾结了卢布,要迎吕布进入兖州。

    当吕布带兵到后,张邈派人诓骗荀彧,想让荀彧以为吕布是友军。

    但好在荀彧警觉,怀疑张邈等人要谋反,马上让军队加强防守,并急召东郡太守夏侯惇。

    当时兖州诸城的兵马都被曹操带走攻打徐州了,城中空虚,吕布带兵入城。

    而当时的陈宫策反了不少人,很多人都要反叛曹操。

    直到夏侯惇到后,连着诛杀谋反者数十人,军心才安稳下来。

    豫州刺史郭贡本来是帮助吕布来夺城的,但是在荀彧的说服下,也最终放弃了。

    后来荀彧又与程昱出谋划策,守住了城池,一直坚持到曹操带兵回来。

    而陈宫和张邈都是曹操最信任的人,此次背叛对于曹操来说几乎近于毁灭。

    攻打徐州不成,老巢还被人抢了,对于曹操的打击可想而知。

    要不是荀彧力挽狂澜,恐怕不会有曹操什么事。

    “公元196年,汉献帝从河东回到洛阳,曹操与众人商议是否要奉迎献帝定都许县。”

    “许多人认为徐州还未平定,且杨奉等人不好对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