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科幻小说 > 我刷的视频在古代爆红 > 第279章 毁誉参半李斯
    谓的帝王之术。”

    “战国末年,李斯生于楚国上蔡县。”

    目的是想削弱秦国的人力和物力,牵制秦国的东进。

    后来,郑国修渠的目的暴露了。

    这时,东方各国也纷纷派间谍来到秦国做宾客,想要刺探秦国的情报。

    群臣对外来的客卿议论很大,陛下下了逐客令,他也在被逐之列。

    后来,他给陛下写了一封信谏逐客书,劝谏陛下不要逐客。

    从前秦穆公求贤人,从西方的戎请来由余,从东方的楚国请来百里奚,从宋国迎来蹇叔,任用从晋国来的公孙支。

    秦穆公任用了这五个人,兼并了二十国,称霸西戎。

    秦孝公重用商鞅,实行新法,移风易俗,国家富强,打败楚国和魏国,扩地千里,秦国强大起来。

    秦惠王用张仪的计谋,拆散了六国的合纵抗秦,迫使各国服从秦国。

    秦昭王得到范雎,削弱贵戚力量,加强了王权,蚕食诸侯,秦成帝业。

    这四代王都是由于任用客卿,对秦国才做出了贡献。

    如果这四位君王也下令逐客,只会使国家没有富利之实,秦国也没有强大之名。

    在他陈述利弊之后,陛下明辨是非,果断地采纳了他的建议,立即取消了逐客令。

    而他仍然受到重用,那时还被封为廷尉。

    “秦国经过二十多年的战争,于公元前221年统一六国。”

    “秦王嬴政被尊称为始皇帝,李斯被委任为丞相。”

    “之后推平各郡县城墙,销毁各郡县武器,并废除分封制。”

    “两年后,秦始皇嬴政在咸阳宫摆设酒席招待群臣。”

    “齐人淳于越等人认为取消分封制弊大于利,李斯反对并上书秦始皇。”

    “李斯认为诸子百家众多学派,意图通过批评君主的方法,来为自己博得声名。”

    “并带领下层群众百姓一起来诽谤朝廷指令,应严加禁止。”

    “于是,李斯请求秦始皇将诗书以及百家著作清除干净。”

    “诏令下达三十天之后,不服诏令者判处黥刑,并罚作筑城苦役。”

    “而后秦始皇批准了李斯的建议,没收了诗书以及百家所有著作,以便使百姓无法借用书籍内容批评当朝。”

    “这一事件,也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焚书。”

    “李斯同时开始参与修明法制、制定律令、统一文字、辅助修建离宫别馆。”

    “公元前212年,秦始皇嬴政四处巡视,平定了四面八方的少数民族叛乱,其中也有李斯的参与。”

    “秦朝建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李斯认为国家治理应根据现实需要,从实际出发制定方针政策。”

    “而不应从古人出发,要求国家需要有统一的思想。”

    “于是李斯主张思想上禁止异说,统一思想,建议秦始皇焚书。”

    “李斯不仅主张一切以法行事,依法治国,而且认为法治当严,主张严刑峻法。”

    “战国时期,各国文字不同,同一个字往往有几种不同的写法。”

    “文字的差异,对于推行中央政府颁布的政策法令和文化的传播、经验的交流都是极大的障碍。”

    “于是李斯奉秦始皇的命令,主持统一文字的工作。”

    “李斯以秦国的文字为基础,整理出一种笔划较战国时期简便,写法一致的文字。”

    “并自己动手,写成范本,颁行全国,称为小篆,废除了其它异体字。”

    嬴政焚书事件是李斯鼓动朕的,不过好在朕将一些珍贵书籍保存了下来。

    自从他统一天下后,淳于越以儒家的立场来看待秦朝的政治,同他的思想和行动是格格不入的。

    这令他大为不满,于是把淳于越交给丞相李斯处理。

    李斯不赞同淳于越的看法,向他阐述了自己的观点,他觉得李斯的观点非常合胃口。

    由于时代的变化,五帝三代的治国办法也不同。

    三代时期的做法,也并不值得效法。

    那时候诸侯并列,互相争夺,天下统一,情况完全不同,不必效法古代。

    现如今的情况和以前完全不同,要是遵循五帝三代的治国办法,必然会搅乱民心。

    对于造谣惑众,不利于统一天下的言行必须禁止。

    否则将会影响政局的稳定,有损于他始皇帝的权威。

    李斯把一切都归罪为读书的缘故,他觉得有理,这才下令焚书。

    凡是秦记以外的史书,不是朝廷所典藏的诗、书、百家语都要烧掉,只准留下医药、卜筮、种树之书。

    他现如今已经明白先秦许多文献古籍被烧掉,这对中华文化是一個巨大的损失。

    不过他倒也没有焚毁全部的禁书,将一部分禁书收藏在稷下学宫。

    至于已经焚毁的那一部分先秦古籍,他可以组织人手开展恢复工作。

    虽然将法家的思想推向了极端化。

    但是李斯仅仅是一个提出者,而不是一个完全的执行者。

    后来的李斯,已经没有了以法治国的志向,也已经不再代表法家了。

    因此,李斯后期的思想是否应该归入法家的体系,是值得商榷的。

    不过不管怎么说,李斯归根到底还是一个法家的最完全的执行者。

    李斯以法治国的理念,哪怕到了他们大汉朝也在沿用。

    尽管他废黜百家独尊儒术,看似以儒家治理国家,可实际上是内法外儒罢了。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嬴政出游巡视会稽山,丞相李斯和中车府令赵高都跟随始皇一同前往。”

    “始皇长子扶苏被秦始皇派到上郡监督军队,小儿子胡亥跟随出游。”

    “同年,秦始皇巡视到山东平原县西南五十里时病倒,行至沙丘病情加重。”

    “秦始皇令赵高代笔写诏书赐给公子扶苏,命扶苏回咸阳,由蒙恬管理军队。”

    “诏书还未交给使者时,秦始皇便驾崩了。”

    “李斯认为皇帝在外巡视时驾崩,而又未正式确立太子,驾崩之事需要保密。”

    “他们将秦始皇的尸体安放在一辆既保温又通风干爽的车子中,奏禀国事和饮食进献依旧如常。”

    “车中宦官假借皇帝之名,在车中批复百官上奏的事。”

    “赵高扣下秦始皇生前写给公子扶苏的诏书,想让胡亥继位为皇帝。”

    “并劝说胡亥,诈称秦始皇遗诏命杀掉扶苏。”

    “之后代替胡亥与丞相李斯商议,告知李斯诏书还未送出,自己欲让胡亥继位。”

    “李斯认为为人臣子不该谈论这些事,并不同意。”

    “但之后被赵高以世代功名引诱,听从了赵高的计谋,废公子扶苏,立胡亥为新帝。”

    李世民以沙丘之变为界,李斯经历了辉煌与苍凉,他的悲剧也在沙丘之变那一刻铸成。

    在秦始皇时期,李斯和赵高就是嬴政下面的两大红人,两大宠臣。

    赵高是嬴政的眼睛和耳朵,是嬴政所信任的人。

    而李斯则是秦始皇所欣赏的人,是嬴政的手和脚,是大秦帝国的丞相,能执行嬴政所确定的方针与政令。

    基于不同的定位,所以在嬴政时期,李斯所能获得的支持是远大于赵高的。

    也正是因为如此,所以当秦始皇驾崩于沙丘之际,根本就没有能力掌控局面的赵高这才向李斯伸出了橄榄枝。

    赵高将李斯拉下水,并一起发动了沙丘之变,赐死了扶苏和蒙恬。

    将秦始皇所布下的大局全部敲碎,当然同时也将大秦帝国推向了万劫不复之境。

    当李斯被赵高拉下水并肩站在一起了的时候,李斯的智商已经没有了,他凄惨的历史结局也就注定了。

    赵高一手策划的沙丘之变,完全是出于私心,是为了防止扶苏接班之后,再也没自己什么事了。

    不可能成为扶苏身边的红人,所以赵高选择了假传遗诏赐死扶苏以及其靠山蒙恬。

    而李斯在历经简单的徘徊之后也站在了赵高一边,也完全是为了捍卫自己所拥有的一切,担心自己的一切会被蒙氏家族所替代。

    由此可见,当私心占据了上风的时候,人的智商会下降,会很容易挖坑坑自己。

    当秦二世即位之后,李斯敏感地察觉到自己的地位不再像嬴政时代那样,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了,这种感觉是非常正常的。

    因为,雄才伟略的秦始皇欣赏李斯的才华,所以才给予了李斯大量的支持。

    这样李斯才能一展才华做点实事,但是秦二世却偏偏只是一个纨绔子弟。

    赵高原本就是秦二世的启蒙老师,所以到了秦二世时期,赵高与李斯之间的地位一定会发生变化。

    秦二世信任赵高,赵高懂如何引导秦二世去及时行乐。

    但是李斯则依然还沉浸于秦始皇时期,依然还相信自己是帝国丞相,这本身就是一个悲剧。

    “公元前210年,秦二世胡亥继位后。”

    “重新更改修订法律,法令刑罚愈发残酷。”

    “一年后,秦二世又兴建阿房宫,继续修筑驰道,征收的赋税也越来越重。”

    “百姓深受其扰,之后,陈胜吴广起义。”

    “李斯曾多次找机会进言,而胡亥并不接受,反而因自己作乐被打扰而责备李斯。”

    “李斯之子李由任三川郡郡守,但难以阻挡起义军入侵。”

    “秦国将领章邯击败了吴广等人的军队并将其驱逐出三川地区,然后派使者轮番去三川调查,并谴责李斯身居三公之位却令盗贼猖狂到这种地步。”

    “李斯担忧自己的爵位与俸禄,便上书迎合讨好胡亥,肯定胡亥的苛政。”

    “之后李斯同右丞相冯去疾、将军冯劫进谏秦二世胡亥停建阿房宫,减少徭役。”

    “赵高趁机向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