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都市小说 > 帮康熙养崽后我成了举国团宠(清穿) > 第 141 章 胤禛篇番外四
    齐格的提议,让南音眼前一亮:“是哦!我早年之前,就想着能去南边走走,看看不同的风景,感受一下不同的人文物候,只是因为事务缠身,倒是忘了这一茬了。”

    齐格忍不住笑了,南音记挂的事情太多,所以难以轻易离开京城。而且她不喜坐马车,近些年虽然不再那么难受了,但依旧不大喜欢坐马车。

    这回要不是为了胤禛,南音估计也不会那么爽快地应下。

    于是,南音将宫里的事儿安排好,又将许多事儿交代给和馨之后,便与齐格一同往南边而去了。

    这一路行进得并不快,南音经过了许多城镇,与现代社会的繁华程度差了不少,乡间的贫苦,比南音所认知的又深许多。

    南音轻叹,虽然自己来到大清二十年了,可穿来便是满族小统领家的长女,未曾为果腹发过愁;后来又进宫当宫女十年,依旧是日日在锦绣堆里伺候着,未曾吃过什么苦;出宫后,又是个小富婆,嫁的人也不错,运气真算是好到不行,避开了这封建社会里的绝大多数苦难。

    如今,亲眼看到处处又乞讨者,常常听到一些山匪传闻,南音才亲身体会到,原来这世道有这么多危险。

    幸亏齐格是常往外跑的人,身手也不错,也幸亏陈老板是个走南闯北有经验的人,这一路的前行才算顺顺利利。

    二人本想去碰一碰胤禛的,结果在赶到河南某地时,才知道胤禛已经走了,至于去了哪里,还真没多少人知道。

    在这些人的描述中,胤禛这位四阿哥出现得突然,干完了事儿,离开得也突然,行踪有些飘忽不定的。

    齐格打听回来,还担心南音会很失望,道:“媳妇儿你别担心,咱们可以在这附近落落脚,等一下京中的消息,下一个地方,定然能遇上四阿哥的。”

    南音透过马车窗户,看向那延绵的青青麦田,道:“不用了,咱们继续南下吧。”

    齐格有些惊异地凑到了窗户前:“为何?可是这儿的饮食你不习惯了?”

    南音的灵魂到底是南方人,河南一带又多食用面食,齐格才这般问的。

    南音摇了摇头:“四阿哥来去都似一阵风,咱们追风做什么?能够知晓他安好的消息,就够了。还不如直接南下,去苏杭转一转,顺便会一会大阿哥。”

    齐格见南音下定了决心,便道:“好,听你的,咱们去苏杭。陈老板早就说过,苏杭景致与风情颇有意趣,你应当会喜欢的。”

    和南音相处得越久,齐格就越觉得,自己放在心上的媳妇儿,其实更像个南方人。

    南音笑起来:“那是!咱们走吧!”

    二人一路到了苏州,在苏州杭州停留了下来。

    南音四处走走看看,还不忘时常写一写信件和游记,记录一些心得,分享一些感受给京中的阿哥格格们。

    待与胤禔通了消息后,便去了宁波与他相见。

    这次,是南音第一次知道同福大酒楼的存在。

    看到那宽阔的门脸,还有如云的食客,南音才发现,胤禔还有这等做生意的天赋。

    待见了面,胤禔听到南音的夸赞,露出谦逊的笑容:“姑姑谬赞了,这哪里是我厉害,是这边的总督、提督、巡抚都隐约知道了我的身份,所以特地照看了一些罢了。这酒楼,我也是花了重金请了熟手管着,自己没怎么管,当不起姑姑的称赞的。”

    齐格应答道:“这做法就很合适,咱们不擅长的事儿,就交给擅长的人去做。”

    胤禔道:“是,都是姑姑教得好。”

    面对着胤禔,南音也没多提胤禛的事儿,他们长大了,各有各的事儿要忙,用这个的事去扰那个,不太合适。

    于是二人安下心来,只当这是一次出门游玩和散心。

    等到了更为南边的广东,南音去自己的庄子上看了看,才到广州城没多久,又接到了京中的消息,于是又回转回了京城。

    送完静宜出嫁,又帮着大阿哥筹备了婚礼,然后太子的大婚……

    事儿一多,南音也没有那么多精力去担忧胤禛了。

    好在胤禛的书信,虽然不定期,但总会到手里,慢慢的,南音也就习惯了,还能安慰安慰思念胤禛的佟佳贵妃。

    如此过了好几年,胤禛才十分低调地回了京城。

    当时南音还在算着点心铺子、纺纱作坊、织布工坊等各处,该给女孩子们发的工钱,就突然听到下人来报:“福晋,四阿哥到了!”

    南音听到这个称呼,还有些恍惚:“谁?”

    “回福晋,是四阿哥,他已经进了门来了。”

    南音忙将手里的事放下,提着裙摆快步出了自己的院子,来到正厅,就看到一个瘦瘦的年轻人,正坐在那里喝着茶。

    那一瞬间,南音的眼睛就忍不住发酸了起来:“四……四阿哥?”

    胤禛扭过头来,放下茶碗站起身道:“姑姑,是我,我回来了。”

    南音上前几步,细细地打量了他一番,红着眼眶道:“瘦了,瘦了许多,还黑了。”

    胤禛笑了笑,道:“别人都这么说,看来是黑瘦了不少。姑姑倒是没什么变化,和几年前一模一样。”

    南音用帕子抹了抹眼泪,道:“四阿哥也学会这哄人的一套了。这几年,事儿进展的可顺利?有没有遇到什么不好的事儿?”

    胤禛想了想,才回答:“对姑姑,我便不隐瞒了,确实遇到了许多不好的事,也遇着了一些险境,我带出去的人手,折损了一些,还有一些,算是勉强保住了性命,但落下了终身的毛病……”

    胤禛知道,南音聪明智慧,又有颇多信息来源,与宫里的皇贵妃是不一样的,所以瞒不了她。与其让她从别的地方听到消息,不如自己直接告诉她,免得她因为真假不明的消息而担忧。

    南音果然皱起了眉头:“那些人还真是胆大包天,竟然敢对你直接下手。”

    “人为财死,鸟为食亡,不过就是这些情由罢了。”胤禛自己倒是显得格外淡然。

    “你说的是,不然清丈田地这个事儿,也不会是个难题,连圣上都没主动碰过了。”

    所以即便康熙更加声名显赫,但南音总觉得,他还是不如雍正皇帝有魄力有决心,康熙对外是有强硬的手腕,但对内时常有一种维持安稳平和的想法,不愿意去打破一些平衡,到了后期,这个特点更加鲜明。

    胤禛继续道:“这回清丈田地,二哥暗地里帮了我许多,三哥也是,只可惜他们大婚时,我未能赶得及,倒是欠下了人情了。”

    这倒是南音不知道的事,不过太子手中有人,又在康熙面前很有话语权,胤祉擅长算术,这清丈田地,就会遇到各种几何难题,他们能帮上忙,也不奇怪。

    “你们是兄弟,你又是为国事忙碌,这份人情,也不能算是你私人欠的。所以在回禀这个事儿的时候,将太子殿下和三阿哥的功劳,和圣上说明就好了。”

    能看到他们兄弟互帮互助,相处和乐,使得南音感到万分欣慰,现在的情况,与她所知的九子夺嫡,已经有很大的不同了。

    胤禛觉得也是:“姑姑说的是,这功劳,还得皇阿玛来定,人情也得皇阿玛来还。”

    两个人都笑了起来,大约是以前南音拿康熙的赏赐从不客气和手软所以阿哥格格们都学到了。

    “至于你损伤的那些手下……”南音顿了顿,用更加柔和委婉的语气道:“若家中只有幼儿妻子老人的,我可帮你给她们安排上一些生计,这样你也不用太担心她们日后的生活了。”

    胤禛本想拒绝,但想到有些出身寒微的手下,家中娇妻幼儿老双亲,都是是需要吃饭的家口,自己不清楚他们真实的情况,若他们真有需要,自己拒绝了姑姑的好意反而不美。

    于是他道:“我先谢过姑姑了。”

    南音摆摆手:“不管怎么样,他们算是为国事付出了不少,若后路不给安排一下,只给银两的话,有可能反倒是害了她们。”

    胤禛道:“姑姑思虑周全。”

    南音又问了问这一路的情况,胤禛拣了一些不涉及重要部分的事情说了,也听得南音心惊胆战不已。

    胤禛说的这些利益争斗,那些肮脏狠毒的手段,都是现实中发生的,而不是她以前看过的电视剧里的那些,会顾及到主线剧情和主角,所以增加了一些“命大”的色彩的剧情。

    胤禛说的这些,还不是危险最恐怖的事,那些需要三缄其口保密的部分,恐怕更加险象环生。

    晚上,南音留了胤禛的晚饭后,才让他回去。

    齐格只在饭桌上,听胤禛提了一些事儿,回屋后,就跟南音感叹:“接下来,朝中又要起一番风云咯!”

    南音一点都不意外:“田地赋税,就是国家根基,此次四阿哥发现了不少问题,若圣上不加以改革惩治,留下的问题会不少。以圣上对太子的疼爱和期许,怎么舍得将那样的烂摊子,扔给他呢?”

    齐格跟在康熙身边多年,也算是了解他的风格一些的,道:“这回,圣上即便是有各种顾虑,也要动一动了吧?”

    康熙主要由两个逆鳞,一个是这大清的江山,一个是他最宝贝的儿子太子。

    现在底下的事儿,主能危及江山,次能影响到太子登上帝位以后,能不能坐得安稳,康熙再怎么不乐意,也得行动起来的。

    南音倒是不愁这些,她道:“我只期盼着,圣上多听一听四阿哥的建议,多让普通百姓受益,改变一下百姓们的生活状况。”

    齐格从后面拥住她,下巴搁在南音的肩膀上:“媳妇儿还真是忧国忧民的,比许多男子都心怀天下。”

    南音斜睨了他一眼:“你若再说这等看轻女子的话,日后便搬去书房住得了,我这卧房你别进来了。”

    齐格忙讨好道:“媳妇儿教训的是,不敢了不敢了。”

    齐格检讨了一番,南音才放过他。

    “媳妇儿平日里心怀天下人,但这会子,能不能只有我一个啊?”齐格可怜兮兮道。

    南音戳了戳他的额头,转身朝着床榻走去,齐格忙跟了上去。

    胤禛这回完成了清丈,虽然引得朝中众臣位置侧目,但并不敢离他太近,似乎怕被他影响到了似的。

    在这等候上朝的时候,太子一到,众臣就乖觉地行礼。

    太子应付了后,就径直走到了胤禛身边。

    胤禛给他行礼,太子忙道:“四弟不必多礼。”

    胤禛站直厚,太子继续道:“此番清丈田地,四弟劳苦功高,皇阿玛曾对我称赞过四弟多回,四弟此番辛苦了。”

    太子的声音不低,胤禛明白,这话不仅是说给自己听的,更是说给那些大臣们听的。

    胤禛恭敬道:“多谢皇阿玛与殿下的夸奖。”

    太子伸手拍了拍他的肩膀,状似在鼓励他,嘴上却压低了声音,道:“皇阿玛收到了不少弹劾你的奏折,待会儿你小心应付着些。”

    胤禛也压低了声音:“多谢二哥告知。”

    听到胤禛叫了自己二哥,而不是太子,太子顿时高兴起来,又拍了拍胤禛的肩膀,一切都在不言中。

    朝会中,康熙果然提起了,有众多地方官员,上折子弹劾胤禛一事。

    胤禛站在原处没动,辩驳时,也并未十分尽心,显得不是很在乎的样子。因为他早就料到,会有这样的情形了。他在清丈田地的时候,发现了不少地方乡绅豪强和当地官员勾结,隐匿田地、缩田藏地的事儿,那些人不恨死他,不上眼药告状,胤禛才觉得奇怪呢!

    而那些地方官员背后,若没有朝中一些势力撑腰,也不会有那么大胆子。

    所以康熙提起此事,那些大臣们本应群起而攻之的。

    可朝会之前,太子对四阿哥态度亲昵,似是为四阿哥撑腰,就让不少人犹疑起来。

    太子的地位稳固如山不说,他与皇帝父子二人有多齐心,众人还是知道的。太子的态度,说不定就是皇帝的态度,这叫许多人不由得谨慎了起来。

    于是,本应该遭遇狂风暴雨的胤禛,安稳地度过了。

    那些地方上来的弹劾折子,反而显得雷声大雨点小了,有些滑稽。

    很快,朝会就进入了讨论清丈田地以后,该如何调整和纠理税收的事儿。

    胤禛通过折子,洋洋洒洒地写了许多自己对如何征税的意见。

    若是换作没有南音教过的胤禛,可能就是老老实实地提出自己的设想,将每一条都仔细斟酌以后,才写下来。

    但南音教过胤禛“掀屋顶”理论。

    你若是想要在屋子里开个窗户,许多人会觉得麻烦,但如果你先提出,把屋顶掀了,这样又亮又凉快,肯定会遭到所有人反对,但他们会讨论和接受你想要开窗户的想法。

    所以胤禛折子里写了几条颇为出格的法子,譬如对田地超过五万亩户的部分,要征收全部粮食作为赋税;私产多的人家,每年要额外缴纳一笔“怜贫粮”,作为支持社会福利……

    康熙是看得眉头大皱,太子因知道“掀屋顶”的道理,心里暗笑这个四弟也学会了这种方法,嘴上却一点都没说。

    果然,这个法子在朝会上一说,立马就遭到了所有人的反对。

    这些能站在皇帝面前奏对的人,家中的田地都是十万亩起步的,还五万亩?那不是活生生割他们的肉,放他们的血吗?

    于是,讨论根据田产的多寡,进行阶梯型收税的方案,进展得就要顺利许多。

    这样总比全部被收上去为好啊!

    再到后来的摊丁入亩等提议,也更轻松地通过了。

    几个月里,朝会中商议的最多的,就是这税制改革的事儿,好在吵来吵去的,总算是定下来了。

    待到那些官员们,感觉按阶梯收税也有些肉疼的时候,新规已经出炉,想改也改不了了。

    这回,胤禛在朝中也成了一个“孤家寡人”。

    毕竟这个阿哥,他好像看不得别人有钱似的,谁有钱他啃谁啊!之前收账,还只是他小试牛刀,这次清丈田地,才是他真正的本事的展现。

    即便是地方有那么多折子来弹劾他,也一点都不影响他的事情的推进。

    别人对胤禛敬而远之,太子却主动与这个四弟走得近了。

    因为太子发现,这个四弟,他也是个人才啊!三弟胤祉的人才,倒是显露得明明白白,但四弟的本事,隐藏的比较深,更重要的是很难得!清丈田地这样的大难题,都让他做得漂漂亮亮的!

    若是有这样的人襄助,以后国事也会简单太多。

    果然,姑姑对平日里闷声不吭的四弟青眼有加,有些偏爱,是正常的,姑姑才是那个看透一切的人!

    太子特地请了胤禛吃酒,席间问道:“四弟接下来,可是要歇上一段时间?”

    胤禛应道:“全凭皇阿玛安排。若有需要臣弟的地方,臣弟自然不会推脱。”

    太子点了点头:“我知道四弟你喜欢刑狱,管这些钱粮赋税的事儿,也是顺手而为。不过,户部那边已经给我递了话,皇阿玛也有意无意透露,想让你去户部待一段时间。几年前你从南边带回来的消息,皇阿玛派钦差去查了,虽然查到了一些东西,但总觉得还没处理清爽。”

    胤禛心里震了震,他想起姑姑说过的,若海上商贸起来,能给国库提供更多的赋税,那也就能减轻百姓不少负担。商人的税收起来,总比从百姓口中夺粮食来得好。

    更何况,在沿海一带活动的商人,还有不少外国人,这些人也是征税对象。

    若是去户部……

    胤禛略略回神,道:“南边走私之事,我也是无意中才发现了一些,钦差查不到深处,想来也是因为水深得很。”

    “所以你的意思是……”

    胤禛没直接回答,而是道:“这些事儿,不适合在这吃喝的时候说,而且三言两语说不清,回头我写一份折子递交给皇阿玛吧!”

    太子想了想,点头道:“也行,那咱们今日便不谈那些公事了,说说别的。四弟啊,皇阿玛命我问问你,你喜欢什么样的姑娘?”

    胤禛刚喝一口酒,就被呛了一下:“姑娘?”

    “是啊,你不会还没反应过来吧?你早就到了该娶福晋的年纪了!而且你的王府也建好了,只等亲事定下,皇阿玛便要给你赐爵位办亲事了。”

    胤禛:……

    他还真没想过这个事儿。

    当初胤禔拒绝皇阿玛给他塞人的事儿,胤禛十分理解,他属实没什么心情想什么女人的事。他曾问过姑姑,不想成亲对不对。

    姑姑说什么来着?哦,姑姑说,成不成亲都很正常,有喜欢的姑娘很正常,不喜欢姑娘也正常,人有千万种不同的想法,也有千万种不同的活法。

    胤禛正出神,太子还在“安利”道:“其实我觉得,成亲也挺不错的,有知冷知热的人陪在身边,打理一些事儿。你回到府里,有个人能说说家常,也挺好的,而且……而且小孩子也挺有意思的。”

    胤禛抿着嘴,太子的话他并没有很听进去。

    不过,成亲这个事儿,看来是躲不过去的,连一直躲在那边的大哥,都被皇阿玛弄回来成了亲。

    虽说大哥婚后,和大嫂日子过得也平平顺顺,可胤禛总觉得这事儿有些陌生。

    不过,他不是坐等事情发生的人,康熙给了他备选福晋的名单,他凭着自己的人脉打听了一番后,选了一个女孩。

    然后在康熙和内务府的安排下,热热闹闹成了亲。

    他对新婚福晋没什么很大的感觉,不过姑姑说过,成亲便是过日子,便是夫妻相处,共同经营家庭,于是胤禛便试着和自己的新福晋相处了起来。

    成了亲后,胤禛果然被康熙安排去了户部。

    户部管全国的钱粮,有牵扯的人全都绷紧了神经。

    不过看到胤禛的注意力,都放在了沿海商贸税收一事上,又都不约而同地松了口气。

    这个四阿哥,可真是个不好伺候的活阎王啊。

    胤禛在户部待了几年,将沿海商贸的税收和一应事务缕清之后,终于在太子的帮助下,去了刑部。

    胤禛走的时候,户部的人还挺恋恋不舍的。

    之前虽然挺害怕这个脸上没什么表情的四阿哥的,但跟他共事久了,摸清了他的脾气,知道他是个论事不论人的,也只看办事的效率和能力,不看其他,目标明确又清晰,不像别的上官一样,乱七八糟的事儿多,就觉得在他手底下干活还挺舒服的。

    去了刑部的胤禛,更加如鱼得水了。

    刑狱一直是他喜欢的事,为此还跟着姑姑学了许多知识,不仅有仵作的验尸方法,还有如何揣摩人的心理(心理学),不同类型的罪犯的特点等等。现在可算是能用上了。

    到了刑部后,胤禛接手的第一个案子,是一个工部主事贪污的案子。

    别人看来,这个案子十分简单,就是工部主事贪污了本来用来修筑堤坝的钱粮,导致用来防洪的堤坝垮塌,胤禛通过摸索,从工部中挖掘出了一条上下游勾连的贪污链。

    案子掀出来后,工部一半的官员都直接杀头了,还有一部分不是流放,就是囚禁到死。

    根据此时,胤禛详细地制定了一个官员的升迁考核制度,呈交给了康熙。

    康熙也被这工部的贪污案给惊到了,从前只知道户部容易出大蛀虫,没想到工部的人贪起来,也这般吓人。

    胤禛的方案,连太子都称赞有加,康熙便慢慢地推行了开来。

    不过两三年后,官场的风气就得到了扭转。

    胤禛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尽心尽力调阅全国的案卷卷宗,大清所有提交建议砍头之类的重案,他都亲自过目梳理,确定没有冤假错案,才得以批准。

    同时注重人才的培养,几年后,就培养出了一批专业的人才,不仅有专精验尸的仵作团队,还有专精审讯的讯问人员、还有十分擅长追踪抓捕的捕手、盘账能手的账房等等,在他的带动下,仵作、捕快这些公职人员,渐渐洗脱了“贱职”、“晦气”等标签,成了许多优秀人才向往的职业。

    而胤禛在审阅案卷的同时,还会追索同类案件发生的因由,思考背后的社会因素,再据此跟康熙和太子提出修订律法的意见。

    在胤禛的努力下,弃婴杀婴偷婴卖婴等行为,成了律法严禁的行为,总算是刹住了民间杀女婴的风气一些;女子在丧夫后,可自行改嫁,婆家不得以任何理由威胁阻拦;牌坊、裹小脚等行为,逐渐被律法严禁,若发现有人给家中女眷裹脚,亦或者以牌坊束缚她们,都要重重罚钱,家中男丁更是要被拉去打十大板……

    胤禛的这些努力,南音都看在眼里,心中倍感宽慰。

    其实南音很清楚,历史上的雍正帝,并没有这些意识,对于他来说,男女并没有太大区别,都是他治下的劳动工具人罢了。

    这回,胤禛能注意到,在律法上给女子更多保障和护佑,是自己多年影响的结果,也不枉自己一直认真教这些阿哥格格们,男女都一样的观念。

    南音正看着静宜出的小报上,登载的律法再次修订的事儿,下面的人来报:“福晋,门房有人递来了一份信笺。”

    “哦?是何人送来的?”

    “对方说,您看了就知道了。”

    南音接过信笺,打开一眼,竟然是胤禛亲手所写:“姑姑,前几日您遭遇的那个登徒子,我已经命人查清了他的情况,……”胤禛写明了那人的情况过后,最后道:“此人为惯犯,只可惜受害的女性们慑于周围眼光,无一人敢出面指认,故我已命人秘密将其第三条腿打断,此乃姑姑所说的‘没收作案工具’。”

    南音:……

    胤禛如今相当于最高检察院的检察长了,南音差点忘了,他也是个手狠心黑的人呢。

    虽然胤禛背地里做事依旧狠绝,但在他的努力下,大清上下的风气确实好了许多,后来,即便是到了夜里,女子也能走夜路了,整个大清的社会治安,都提升了许多。虽然与现代社会还有些差距,但南音已经很满意了。

    胤禛虽然不是宋慈那样的提刑官,也不像包拯那样,经常亲自审讯案件,但他知晓在刑狱一事上,前人的经验,对后人有多重要。

    所以他一直注意收集案例,不仅像宋慈写就了《洗冤录》一样,为仵作们验尸提供指导和经验,还记录了许多有辩证意义和值得思考的案件,探讨了人性和社会一些问题。

    尽管此时心理学、伦理学和道德哲学、以及社会学之类的人文学科,还未诞生。但多年以后,人类往这个方向进行研究时,胤禛留下的书籍文稿,给了许多人启发,他提出的一些看法和思考,也得到了后人的认可,许多研究还成了社会的普遍认知。

    因此,一些人文相关学科,会将他认定为本学科的奠基人和开创者。

    作者有话要说

    四大爷这辈子没干皇帝,但也把自己的工作干得挺好,因为他就是这种性格的人咯~

    干着喜欢的工作,安安心心活到老,是我对四大爷最真诚的祝福啦~

    后面的番外我就有点头秃了……

    感谢在2024-03-0320:58:11~2024-03-0420:55:33期间为我投出霸王票或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哦~

    感谢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子可1瓶;

    非常感谢大家对我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齐格的提议,让南音眼前一亮:“是哦!我早年之前,就想着能去南边走走,看看不同的风景,感受一下不同的人文物候,只是因为事务缠身,倒是忘了这一茬了。”

    齐格忍不住笑了,南音记挂的事情太多,所以难以轻易离开京城。而且她不喜坐马车,近些年虽然不再那么难受了,但依旧不大喜欢坐马车。

    这回要不是为了胤禛,南音估计也不会那么爽快地应下。

    于是,南音将宫里的事儿安排好,又将许多事儿交代给和馨之后,便与齐格一同往南边而去了。

    这一路行进得并不快,南音经过了许多城镇,与现代社会的繁华程度差了不少,乡间的贫苦,比南音所认知的又深许多。

    南音轻叹,虽然自己来到大清二十年了,可穿来便是满族小统领家的长女,未曾为果腹发过愁;后来又进宫当宫女十年,依旧是日日在锦绣堆里伺候着,未曾吃过什么苦;出宫后,又是个小富婆,嫁的人也不错,运气真算是好到不行,避开了这封建社会里的绝大多数苦难。

    如今,亲眼看到处处又乞讨者,常常听到一些山匪传闻,南音才亲身体会到,原来这世道有这么多危险。

    幸亏齐格是常往外跑的人,身手也不错,也幸亏陈老板是个走南闯北有经验的人,这一路的前行才算顺顺利利。

    二人本想去碰一碰胤禛的,结果在赶到河南某地时,才知道胤禛已经走了,至于去了哪里,还真没多少人知道。

    在这些人的描述中,胤禛这位四阿哥出现得突然,干完了事儿,离开得也突然,行踪有些飘忽不定的。

    齐格打听回来,还担心南音会很失望,道:“媳妇儿你别担心,咱们可以在这附近落落脚,等一下京中的消息,下一个地方,定然能遇上四阿哥的。”

    南音透过马车窗户,看向那延绵的青青麦田,道:“不用了,咱们继续南下吧。”

    齐格有些惊异地凑到了窗户前:“为何?可是这儿的饮食你不习惯了?”

    南音的灵魂到底是南方人,河南一带又多食用面食,齐格才这般问的。

    南音摇了摇头:“四阿哥来去都似一阵风,咱们追风做什么?能够知晓他安好的消息,就够了。还不如直接南下,去苏杭转一转,顺便会一会大阿哥。”

    齐格见南音下定了决心,便道:“好,听你的,咱们去苏杭。陈老板早就说过,苏杭景致与风情颇有意趣,你应当会喜欢的。”

    和南音相处得越久,齐格就越觉得,自己放在心上的媳妇儿,其实更像个南方人。

    南音笑起来:“那是!咱们走吧!”

    二人一路到了苏州,在苏州杭州停留了下来。

    南音四处走走看看,还不忘时常写一写信件和游记,记录一些心得,分享一些感受给京中的阿哥格格们。

    待与胤禔通了消息后,便去了宁波与他相见。

    这次,是南音第一次知道同福大酒楼的存在。

    看到那宽阔的门脸,还有如云的食客,南音才发现,胤禔还有这等做生意的天赋。

    待见了面,胤禔听到南音的夸赞,露出谦逊的笑容:“姑姑谬赞了,这哪里是我厉害,是这边的总督、提督、巡抚都隐约知道了我的身份,所以特地照看了一些罢了。这酒楼,我也是花了重金请了熟手管着,自己没怎么管,当不起姑姑的称赞的。”

    齐格应答道:“这做法就很合适,咱们不擅长的事儿,就交给擅长的人去做。”

    胤禔道:“是,都是姑姑教得好。”

    面对着胤禔,南音也没多提胤禛的事儿,他们长大了,各有各的事儿要忙,用这个的事去扰那个,不太合适。

    于是二人安下心来,只当这是一次出门游玩和散心。

    等到了更为南边的广东,南音去自己的庄子上看了看,才到广州城没多久,又接到了京中的消息,于是又回转回了京城。

    送完静宜出嫁,又帮着大阿哥筹备了婚礼,然后太子的大婚……

    事儿一多,南音也没有那么多精力去担忧胤禛了。

    好在胤禛的书信,虽然不定期,但总会到手里,慢慢的,南音也就习惯了,还能安慰安慰思念胤禛的佟佳贵妃。

    如此过了好几年,胤禛才十分低调地回了京城。

    当时南音还在算着点心铺子、纺纱作坊、织布工坊等各处,该给女孩子们发的工钱,就突然听到下人来报:“福晋,四阿哥到了!”

    南音听到这个称呼,还有些恍惚:“谁?”

    “回福晋,是四阿哥,他已经进了门来了。”

    南音忙将手里的事放下,提着裙摆快步出了自己的院子,来到正厅,就看到一个瘦瘦的年轻人,正坐在那里喝着茶。

    那一瞬间,南音的眼睛就忍不住发酸了起来:“四……四阿哥?”

    胤禛扭过头来,放下茶碗站起身道:“姑姑,是我,我回来了。”

    南音上前几步,细细地打量了他一番,红着眼眶道:“瘦了,瘦了许多,还黑了。”

    胤禛笑了笑,道:“别人都这么说,看来是黑瘦了不少。姑姑倒是没什么变化,和几年前一模一样。”

    南音用帕子抹了抹眼泪,道:“四阿哥也学会这哄人的一套了。这几年,事儿进展的可顺利?有没有遇到什么不好的事儿?”

    胤禛想了想,才回答:“对姑姑,我便不隐瞒了,确实遇到了许多不好的事,也遇着了一些险境,我带出去的人手,折损了一些,还有一些,算是勉强保住了性命,但落下了终身的毛病……”

    胤禛知道,南音聪明智慧,又有颇多信息来源,与宫里的皇贵妃是不一样的,所以瞒不了她。与其让她从别的地方听到消息,不如自己直接告诉她,免得她因为真假不明的消息而担忧。

    南音果然皱起了眉头:“那些人还真是胆大包天,竟然敢对你直接下手。”

    “人为财死,鸟为食亡,不过就是这些情由罢了。”胤禛自己倒是显得格外淡然。

    “你说的是,不然清丈田地这个事儿,也不会是个难题,连圣上都没主动碰过了。”

    所以即便康熙更加声名显赫,但南音总觉得,他还是不如雍正皇帝有魄力有决心,康熙对外是有强硬的手腕,但对内时常有一种维持安稳平和的想法,不愿意去打破一些平衡,到了后期,这个特点更加鲜明。

    胤禛继续道:“这回清丈田地,二哥暗地里帮了我许多,三哥也是,只可惜他们大婚时,我未能赶得及,倒是欠下了人情了。”

    这倒是南音不知道的事,不过太子手中有人,又在康熙面前很有话语权,胤祉擅长算术,这清丈田地,就会遇到各种几何难题,他们能帮上忙,也不奇怪。

    “你们是兄弟,你又是为国事忙碌,这份人情,也不能算是你私人欠的。所以在回禀这个事儿的时候,将太子殿下和三阿哥的功劳,和圣上说明就好了。”

    能看到他们兄弟互帮互助,相处和乐,使得南音感到万分欣慰,现在的情况,与她所知的九子夺嫡,已经有很大的不同了。

    胤禛觉得也是:“姑姑说的是,这功劳,还得皇阿玛来定,人情也得皇阿玛来还。”

    两个人都笑了起来,大约是以前南音拿康熙的赏赐从不客气和手软所以阿哥格格们都学到了。

    “至于你损伤的那些手下……”南音顿了顿,用更加柔和委婉的语气道:“若家中只有幼儿妻子老人的,我可帮你给她们安排上一些生计,这样你也不用太担心她们日后的生活了。”

    胤禛本想拒绝,但想到有些出身寒微的手下,家中娇妻幼儿老双亲,都是是需要吃饭的家口,自己不清楚他们真实的情况,若他们真有需要,自己拒绝了姑姑的好意反而不美。

    于是他道:“我先谢过姑姑了。”

    南音摆摆手:“不管怎么样,他们算是为国事付出了不少,若后路不给安排一下,只给银两的话,有可能反倒是害了她们。”

    胤禛道:“姑姑思虑周全。”

    南音又问了问这一路的情况,胤禛拣了一些不涉及重要部分的事情说了,也听得南音心惊胆战不已。

    胤禛说的这些利益争斗,那些肮脏狠毒的手段,都是现实中发生的,而不是她以前看过的电视剧里的那些,会顾及到主线剧情和主角,所以增加了一些“命大”的色彩的剧情。

    胤禛说的这些,还不是危险最恐怖的事,那些需要三缄其口保密的部分,恐怕更加险象环生。

    晚上,南音留了胤禛的晚饭后,才让他回去。

    齐格只在饭桌上,听胤禛提了一些事儿,回屋后,就跟南音感叹:“接下来,朝中又要起一番风云咯!”

    南音一点都不意外:“田地赋税,就是国家根基,此次四阿哥发现了不少问题,若圣上不加以改革惩治,留下的问题会不少。以圣上对太子的疼爱和期许,怎么舍得将那样的烂摊子,扔给他呢?”

    齐格跟在康熙身边多年,也算是了解他的风格一些的,道:“这回,圣上即便是有各种顾虑,也要动一动了吧?”

    康熙主要由两个逆鳞,一个是这大清的江山,一个是他最宝贝的儿子太子。

    现在底下的事儿,主能危及江山,次能影响到太子登上帝位以后,能不能坐得安稳,康熙再怎么不乐意,也得行动起来的。

    南音倒是不愁这些,她道:“我只期盼着,圣上多听一听四阿哥的建议,多让普通百姓受益,改变一下百姓们的生活状况。”

    齐格从后面拥住她,下巴搁在南音的肩膀上:“媳妇儿还真是忧国忧民的,比许多男子都心怀天下。”

    南音斜睨了他一眼:“你若再说这等看轻女子的话,日后便搬去书房住得了,我这卧房你别进来了。”

    齐格忙讨好道:“媳妇儿教训的是,不敢了不敢了。”

    齐格检讨了一番,南音才放过他。

    “媳妇儿平日里心怀天下人,但这会子,能不能只有我一个啊?”齐格可怜兮兮道。

    南音戳了戳他的额头,转身朝着床榻走去,齐格忙跟了上去。

    胤禛这回完成了清丈,虽然引得朝中众臣位置侧目,但并不敢离他太近,似乎怕被他影响到了似的。

    在这等候上朝的时候,太子一到,众臣就乖觉地行礼。

    太子应付了后,就径直走到了胤禛身边。

    胤禛给他行礼,太子忙道:“四弟不必多礼。”

    胤禛站直厚,太子继续道:“此番清丈田地,四弟劳苦功高,皇阿玛曾对我称赞过四弟多回,四弟此番辛苦了。”

    太子的声音不低,胤禛明白,这话不仅是说给自己听的,更是说给那些大臣们听的。

    胤禛恭敬道:“多谢皇阿玛与殿下的夸奖。”

    太子伸手拍了拍他的肩膀,状似在鼓励他,嘴上却压低了声音,道:“皇阿玛收到了不少弹劾你的奏折,待会儿你小心应付着些。”

    胤禛也压低了声音:“多谢二哥告知。”

    听到胤禛叫了自己二哥,而不是太子,太子顿时高兴起来,又拍了拍胤禛的肩膀,一切都在不言中。

    朝会中,康熙果然提起了,有众多地方官员,上折子弹劾胤禛一事。

    胤禛站在原处没动,辩驳时,也并未十分尽心,显得不是很在乎的样子。因为他早就料到,会有这样的情形了。他在清丈田地的时候,发现了不少地方乡绅豪强和当地官员勾结,隐匿田地、缩田藏地的事儿,那些人不恨死他,不上眼药告状,胤禛才觉得奇怪呢!

    而那些地方官员背后,若没有朝中一些势力撑腰,也不会有那么大胆子。

    所以康熙提起此事,那些大臣们本应群起而攻之的。

    可朝会之前,太子对四阿哥态度亲昵,似是为四阿哥撑腰,就让不少人犹疑起来。

    太子的地位稳固如山不说,他与皇帝父子二人有多齐心,众人还是知道的。太子的态度,说不定就是皇帝的态度,这叫许多人不由得谨慎了起来。

    于是,本应该遭遇狂风暴雨的胤禛,安稳地度过了。

    那些地方上来的弹劾折子,反而显得雷声大雨点小了,有些滑稽。

    很快,朝会就进入了讨论清丈田地以后,该如何调整和纠理税收的事儿。

    胤禛通过折子,洋洋洒洒地写了许多自己对如何征税的意见。

    若是换作没有南音教过的胤禛,可能就是老老实实地提出自己的设想,将每一条都仔细斟酌以后,才写下来。

    但南音教过胤禛“掀屋顶”理论。

    你若是想要在屋子里开个窗户,许多人会觉得麻烦,但如果你先提出,把屋顶掀了,这样又亮又凉快,肯定会遭到所有人反对,但他们会讨论和接受你想要开窗户的想法。

    所以胤禛折子里写了几条颇为出格的法子,譬如对田地超过五万亩户的部分,要征收全部粮食作为赋税;私产多的人家,每年要额外缴纳一笔“怜贫粮”,作为支持社会福利……

    康熙是看得眉头大皱,太子因知道“掀屋顶”的道理,心里暗笑这个四弟也学会了这种方法,嘴上却一点都没说。

    果然,这个法子在朝会上一说,立马就遭到了所有人的反对。

    这些能站在皇帝面前奏对的人,家中的田地都是十万亩起步的,还五万亩?那不是活生生割他们的肉,放他们的血吗?

    于是,讨论根据田产的多寡,进行阶梯型收税的方案,进展得就要顺利许多。

    这样总比全部被收上去为好啊!

    再到后来的摊丁入亩等提议,也更轻松地通过了。

    几个月里,朝会中商议的最多的,就是这税制改革的事儿,好在吵来吵去的,总算是定下来了。

    待到那些官员们,感觉按阶梯收税也有些肉疼的时候,新规已经出炉,想改也改不了了。

    这回,胤禛在朝中也成了一个“孤家寡人”。

    毕竟这个阿哥,他好像看不得别人有钱似的,谁有钱他啃谁啊!之前收账,还只是他小试牛刀,这次清丈田地,才是他真正的本事的展现。

    即便是地方有那么多折子来弹劾他,也一点都不影响他的事情的推进。

    别人对胤禛敬而远之,太子却主动与这个四弟走得近了。

    因为太子发现,这个四弟,他也是个人才啊!三弟胤祉的人才,倒是显露得明明白白,但四弟的本事,隐藏的比较深,更重要的是很难得!清丈田地这样的大难题,都让他做得漂漂亮亮的!

    若是有这样的人襄助,以后国事也会简单太多。

    果然,姑姑对平日里闷声不吭的四弟青眼有加,有些偏爱,是正常的,姑姑才是那个看透一切的人!

    太子特地请了胤禛吃酒,席间问道:“四弟接下来,可是要歇上一段时间?”

    胤禛应道:“全凭皇阿玛安排。若有需要臣弟的地方,臣弟自然不会推脱。”

    太子点了点头:“我知道四弟你喜欢刑狱,管这些钱粮赋税的事儿,也是顺手而为。不过,户部那边已经给我递了话,皇阿玛也有意无意透露,想让你去户部待一段时间。几年前你从南边带回来的消息,皇阿玛派钦差去查了,虽然查到了一些东西,但总觉得还没处理清爽。”

    胤禛心里震了震,他想起姑姑说过的,若海上商贸起来,能给国库提供更多的赋税,那也就能减轻百姓不少负担。商人的税收起来,总比从百姓口中夺粮食来得好。

    更何况,在沿海一带活动的商人,还有不少外国人,这些人也是征税对象。

    若是去户部……

    胤禛略略回神,道:“南边走私之事,我也是无意中才发现了一些,钦差查不到深处,想来也是因为水深得很。”

    “所以你的意思是……”

    胤禛没直接回答,而是道:“这些事儿,不适合在这吃喝的时候说,而且三言两语说不清,回头我写一份折子递交给皇阿玛吧!”

    太子想了想,点头道:“也行,那咱们今日便不谈那些公事了,说说别的。四弟啊,皇阿玛命我问问你,你喜欢什么样的姑娘?”

    胤禛刚喝一口酒,就被呛了一下:“姑娘?”

    “是啊,你不会还没反应过来吧?你早就到了该娶福晋的年纪了!而且你的王府也建好了,只等亲事定下,皇阿玛便要给你赐爵位办亲事了。”

    胤禛:……

    他还真没想过这个事儿。

    当初胤禔拒绝皇阿玛给他塞人的事儿,胤禛十分理解,他属实没什么心情想什么女人的事。他曾问过姑姑,不想成亲对不对。

    姑姑说什么来着?哦,姑姑说,成不成亲都很正常,有喜欢的姑娘很正常,不喜欢姑娘也正常,人有千万种不同的想法,也有千万种不同的活法。

    胤禛正出神,太子还在“安利”道:“其实我觉得,成亲也挺不错的,有知冷知热的人陪在身边,打理一些事儿。你回到府里,有个人能说说家常,也挺好的,而且……而且小孩子也挺有意思的。”

    胤禛抿着嘴,太子的话他并没有很听进去。

    不过,成亲这个事儿,看来是躲不过去的,连一直躲在那边的大哥,都被皇阿玛弄回来成了亲。

    虽说大哥婚后,和大嫂日子过得也平平顺顺,可胤禛总觉得这事儿有些陌生。

    不过,他不是坐等事情发生的人,康熙给了他备选福晋的名单,他凭着自己的人脉打听了一番后,选了一个女孩。

    然后在康熙和内务府的安排下,热热闹闹成了亲。

    他对新婚福晋没什么很大的感觉,不过姑姑说过,成亲便是过日子,便是夫妻相处,共同经营家庭,于是胤禛便试着和自己的新福晋相处了起来。

    成了亲后,胤禛果然被康熙安排去了户部。

    户部管全国的钱粮,有牵扯的人全都绷紧了神经。

    不过看到胤禛的注意力,都放在了沿海商贸税收一事上,又都不约而同地松了口气。

    这个四阿哥,可真是个不好伺候的活阎王啊。

    胤禛在户部待了几年,将沿海商贸的税收和一应事务缕清之后,终于在太子的帮助下,去了刑部。

    胤禛走的时候,户部的人还挺恋恋不舍的。

    之前虽然挺害怕这个脸上没什么表情的四阿哥的,但跟他共事久了,摸清了他的脾气,知道他是个论事不论人的,也只看办事的效率和能力,不看其他,目标明确又清晰,不像别的上官一样,乱七八糟的事儿多,就觉得在他手底下干活还挺舒服的。

    去了刑部的胤禛,更加如鱼得水了。

    刑狱一直是他喜欢的事,为此还跟着姑姑学了许多知识,不仅有仵作的验尸方法,还有如何揣摩人的心理(心理学),不同类型的罪犯的特点等等。现在可算是能用上了。

    到了刑部后,胤禛接手的第一个案子,是一个工部主事贪污的案子。

    别人看来,这个案子十分简单,就是工部主事贪污了本来用来修筑堤坝的钱粮,导致用来防洪的堤坝垮塌,胤禛通过摸索,从工部中挖掘出了一条上下游勾连的贪污链。

    案子掀出来后,工部一半的官员都直接杀头了,还有一部分不是流放,就是囚禁到死。

    根据此时,胤禛详细地制定了一个官员的升迁考核制度,呈交给了康熙。

    康熙也被这工部的贪污案给惊到了,从前只知道户部容易出大蛀虫,没想到工部的人贪起来,也这般吓人。

    胤禛的方案,连太子都称赞有加,康熙便慢慢地推行了开来。

    不过两三年后,官场的风气就得到了扭转。

    胤禛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尽心尽力调阅全国的案卷卷宗,大清所有提交建议砍头之类的重案,他都亲自过目梳理,确定没有冤假错案,才得以批准。

    同时注重人才的培养,几年后,就培养出了一批专业的人才,不仅有专精验尸的仵作团队,还有专精审讯的讯问人员、还有十分擅长追踪抓捕的捕手、盘账能手的账房等等,在他的带动下,仵作、捕快这些公职人员,渐渐洗脱了“贱职”、“晦气”等标签,成了许多优秀人才向往的职业。

    而胤禛在审阅案卷的同时,还会追索同类案件发生的因由,思考背后的社会因素,再据此跟康熙和太子提出修订律法的意见。

    在胤禛的努力下,弃婴杀婴偷婴卖婴等行为,成了律法严禁的行为,总算是刹住了民间杀女婴的风气一些;女子在丧夫后,可自行改嫁,婆家不得以任何理由威胁阻拦;牌坊、裹小脚等行为,逐渐被律法严禁,若发现有人给家中女眷裹脚,亦或者以牌坊束缚她们,都要重重罚钱,家中男丁更是要被拉去打十大板……

    胤禛的这些努力,南音都看在眼里,心中倍感宽慰。

    其实南音很清楚,历史上的雍正帝,并没有这些意识,对于他来说,男女并没有太大区别,都是他治下的劳动工具人罢了。

    这回,胤禛能注意到,在律法上给女子更多保障和护佑,是自己多年影响的结果,也不枉自己一直认真教这些阿哥格格们,男女都一样的观念。

    南音正看着静宜出的小报上,登载的律法再次修订的事儿,下面的人来报:“福晋,门房有人递来了一份信笺。”

    “哦?是何人送来的?”

    “对方说,您看了就知道了。”

    南音接过信笺,打开一眼,竟然是胤禛亲手所写:“姑姑,前几日您遭遇的那个登徒子,我已经命人查清了他的情况,……”胤禛写明了那人的情况过后,最后道:“此人为惯犯,只可惜受害的女性们慑于周围眼光,无一人敢出面指认,故我已命人秘密将其第三条腿打断,此乃姑姑所说的‘没收作案工具’。”

    南音:……

    胤禛如今相当于最高检察院的检察长了,南音差点忘了,他也是个手狠心黑的人呢。

    虽然胤禛背地里做事依旧狠绝,但在他的努力下,大清上下的风气确实好了许多,后来,即便是到了夜里,女子也能走夜路了,整个大清的社会治安,都提升了许多。虽然与现代社会还有些差距,但南音已经很满意了。

    胤禛虽然不是宋慈那样的提刑官,也不像包拯那样,经常亲自审讯案件,但他知晓在刑狱一事上,前人的经验,对后人有多重要。

    所以他一直注意收集案例,不仅像宋慈写就了《洗冤录》一样,为仵作们验尸提供指导和经验,还记录了许多有辩证意义和值得思考的案件,探讨了人性和社会一些问题。

    尽管此时心理学、伦理学和道德哲学、以及社会学之类的人文学科,还未诞生。但多年以后,人类往这个方向进行研究时,胤禛留下的书籍文稿,给了许多人启发,他提出的一些看法和思考,也得到了后人的认可,许多研究还成了社会的普遍认知。

    因此,一些人文相关学科,会将他认定为本学科的奠基人和开创者。

    作者有话要说

    四大爷这辈子没干皇帝,但也把自己的工作干得挺好,因为他就是这种性格的人咯~

    干着喜欢的工作,安安心心活到老,是我对四大爷最真诚的祝福啦~

    后面的番外我就有点头秃了……

    感谢在2024-03-0320:58:11~2024-03-0420:55:33期间为我投出霸王票或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哦~

    感谢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子可1瓶;

    非常感谢大家对我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