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网游小说 > 气运被夺后我重生了 > 正文 第 304 章
    宝藏在手,如何取用就成了下一个问题。

    “天阁赠书珍贵,需要多复刻复本。”

    “书院要留,宫内要留,国子监要留,三省六部也要留。”

    “等到政令推行之后,下属的各层官邸也要有,只凭现在的印刷术是不行的。”

    朝堂诸公这便发现了要推行改革需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

    然后,横渠书院清点出来的书籍名录就给他们提供了解决之道——改进造纸印刷术。

    天阁赠书的内容包罗万象,其中就有造纸印刷术的改进之法,改进后的造纸印刷术会大大提升造纸印刷效率,并且降低书籍印刷的成本,一时间要验证改进方法就成了当前最要紧的一件事。

    景帝直接让皇家书局来接手此事,这并非担心民间得到改进之法会分去这方面的利益,而是出于两层考量。

    一是民间书局的效率不及皇家工匠,二是廉价的纸张跟高效的印刷术被制造出来,必然会让书籍更普及,这将对门阀世家造成极大的冲击。

    门阀世家的地位一直高高在上不可动摇,是因为他们垄断了知识。

    一个千世之家收藏的书籍数目不是常人能想象的。

    他们一直靠阻塞下层阶级向上的通道来巩固权势地位,不会乐意看到这一革新给他们带来的冲击。尽管之前朝廷对沂州王氏的清洗震慑了他们,但那也不过是震慑,只有知识真正不再被封锁垄断,才会对他们造成根本上的影响。

    皇家书局的工匠在得到造纸印刷术的改进方法之后,立刻投入了实验,很快就做出了成果,那第一批大量复刻出来的天阁藏书被送到了宫中,呈到了景帝面前。

    景帝翻过散发着油墨气息的新书,笑着随手递给了面前的刘相:“这印刷术造纸术一推广,那些世家怕是要坐不住了,天阁阁主送书的时机好啊。”

    正是刚刚清扫完沂州王氏的时候,牵连数家,震慑了更多家,让他们想要有所动作也要掂量帝王的气性,免得成为下一个沂州王氏。

    等改进的造纸印刷术降低了知识流传的门槛,开启民智,从此大齐将不再缺可用之材。

    而与此同时,让他如此高兴的原因还有一部分是天阁送来的藏书里竟然还有许多系统、高明的医书,这些医书揭示了游天的医术高超卓绝的原因。

    今日下朝之后,几位相公被留下就是为了太医院的上奏。

    太医院里聚集着天下最高明的太医,向来只

    是在前朝后宫给皇家和重臣医治,在朝堂上有极少存在感。

    本来太医们苦于跟游天共事短暂,没有机会同他继续学习交流,可当这些来自天阁的医书被送到太医院一份之后,他们就不再有这般烦恼。

    在这些医书中,太医们不光找到了许多疑问的答案,更在其中看到了一条全新的医者培养之道。

    几番商议后,太医院最终拿出了一封奏章,呈到了景帝面前,希望本朝能重开太医署,并广招学生,用天阁赠予的医书培养出更多医者。

    “……过往医者总是敝帚自珍,只以血缘、师承来传承医术,如今我等见过天阁的医书方知自身浅薄,而自身器量在赠出这些医书的天阁面前又是何等的狭小。”

    “原本我等想,只有天阁那样的地方才能培养出像游院判这样的大家,而如今有了这些书籍,只消耗费十数年时间,就能培养出更多像游院判的医者。”

    届时,许多的措施就可以在民间推行,有了更多从太医署出去的医者,大齐的百姓就会有更多从疾病底下治愈的机会,各地的产妇跟新生儿的存活也更有保障。

    “……生下来的孩子茁壮成长,本朝将会有更多的人口,更多可以调用的成丁。”

    “人口的兴盛是王朝兴盛的前提。”景帝将太医院上书中的这句话复述了一遍,“而医术的昌明跟医疗资源的普及,是人口兴盛的重要保障。”

    这就是大医院上书中提到最重要的一点,在将几位宰辅于下朝后留下商讨权衡之后,景帝最终批准了他们的上书。

    此时距离游天离开毒城,在那座大将军府中许下自己的宏愿,还有一月时间。

    而来自天阁的书籍一经印刷开放,最先受惠的就是京中的年轻官员跟学子。

    年轻人对事物接收得快,这些书籍拨开了他们眼前的迷雾,更令他们明确了许多事情。

    同很多人一样,已经进入翰林院的陈寄羽也沉浸在这些书籍的整理中。

    这些时日不管是在翰林院还是回到家中,他都无法停下沉浸的阅读,纪东流更是得到书之后直接闭关半月。

    与陈寄羽不同的是,他所沉浸的是水利相关的书籍。

    因为他的才能在此,选官时付鼎臣便主张他外放,此时他正在京城侯官。

    原本他学的是家中藏书,又去实地参与了几处水利的修建,可哪怕他自认天赋异禀,前半生所得来的东西也比不上老师特意挑给他的这几本书百分之一。

    这几本书所

    总结提出的东西就好像有很多跟他一样的人,站在同等甚至更高的位置上治水,许多旁人不能给他解惑的问题,看了书之后全都迎刃而解。

    等闭关半月,上任的地方确定下来做好准备出发时,纪东流整个人的精神面貌已经截然不同了,对来送行的陈寄羽,他兴奋地道:“我从来不知这世间还有人跟我一样专注于这些问题,甚至在我之前就得出了许多方法,吾道不孤!

    “现在,我要去践行它们了,有了这些书,朝廷想要治水不再是问题,还可以培养出更多的治水人才。甚至将来每一个外放的官员学习过这些治水方法后,相信人人都会不弱于我!”

    人的一生是有穷尽的,人力也是有尽头的,可是现在他就看到了水患永治的可能。

    纪东流很高兴自己生在这个时代,得以见到这些书籍,和他一样,很多即将前往地方上任的年轻官员都得到了指引。

    阳春三月,有人离开京城,也有人前来京城。

    天阁送来的书籍引发的变化自上而下,辐射向了诸多方面,很多重变革都在同时展开,需要的资金自然不少。

    户部已经使尽浑身解数,这段时间他们计算的东西比过去十年都要多,户部官员几乎歇在了衙门里,可这也改变不了财政上捉襟见肘的问题。

    国库能够调用的钱是有限的,尽管把这些书籍里记载的技术转化出来可以提高生产力,还能制造出许多成本低廉的产品用于贸易让国库充盈,但这些转化都是需要时间。

    最重要的是,生产出来的商品要销售,还得打开商路。

    原本江南一带是大齐最重要的经济中心,在生产力突飞猛进、各类商品产能增加的时候,正是他们是最该为朝廷分担的时候。

    可江南才经历过一番整治,还处于百废待兴之中,而且景帝跟朝中诸公都有共识,绝对不允许门阀世家在此时插手,所以朝堂能够获得的来自江南的助力注定很少。

    然而就在他们想着要如何才能聚集起足够的钱时,江南漕帮联合了民间商会来到了京城。

    这些民间商会由钱塘首富串联,向朝堂传达了讯息,希望由他们提供资金,像过往江南的盐场获得特许经营权一样得到相应的经销权,漕帮将会确保水上商路的通畅。

    这是在先帝发下皇榜,召集有志之士建立漕帮之后,朝廷第二次跟江南民间建立联系。

    景帝亲自召见了漕帮帮主跟江南商会代表,许下了经营权,于是在门阀世家没有插手的情况下,大笔的资

    金朝着国库涌了进来。

    于是户部一下子发现国库有钱了,一时间革新计划全盘开展,整个大齐都呈现出了前所未有的高速变化,仿佛在一个春天就进入了完全不同的时代。

    原本在这样的时刻,最容易影响这辆高速奔驰的马车的就是各地的安宁。

    然而各地都风平浪静,即便是在朝廷政权难以深入,常有冲突的云贵南越一带也同样如此。

    全因这些未曾得到开发的不毛之地也在渴望着全新的变革,渴望着提升。

    而所有人都很清楚,这安定的局面是因为原本潜藏的隐雷都已经被拔除,麒麟先生是否在派自己的弟子入局时就已经算到了这一步?

    是夜,景帝离开了皇宫,来到了护国寺。

    在每次来护国寺必定的上香祈福后,帝王登上了寺中高塔。

    看着京城夜景,景帝没有转身地对身后的主持大师说道:“朕原本以为要跟草原彻底开战是下一辈的事,可一下就变得指日可待起来。”

    等这些生产机器运转起来制造出财富,加上改良农业带来的粮食增产,要支撑几十万兵马远征草原,结束大齐跟草原王庭这场旷日持久的对战完全不是问题。

    “朕从登上大宝那日起,想的便是如何让大齐强盛,让大齐气运绵长,让祖宗基业在朕手中更上一层楼,而从未像今天这样清晰地感到这一切不是一场梦。”

    “阿弥陀佛,这是大齐的气运,也是陛下的气运。”主持大师双手合十,微微低眉颔首,然后在放下手后抬头,目光落在护国寺寺院中那棵参天的古木上。

    只见其上青气笼罩,比起过往许多年都更加繁茂,正是王朝气运旺盛之体现。

    又仿佛昭示原本已经固化不再前进的一切,现在都焕发了全新的生机。

    这一切波澜的起源,只是天阁送出的那些书。

    哪怕是学富五车的大儒,在见到来自天阁的藏书之后,看待世界都有了全新的层次。

    因此,所以今夜在感叹的不止帝王一人。

    所有读着天阁赠书的人此夜都不由得想道,为何这些书卷现在才出现。

    “这些足以改变天下的典籍,若是在大齐立国或者陛下刚刚亲政的时候就出现,那现在的大齐该是何等强盛,百姓将生活在一个何等的盛世之中。”

    “那些生活在仙山上的高人是有什么顾虑,才让这些典籍现在才现世?”

    在他们心有此问的时候,那赠书的仙人却是已经越过荒漠

    ,深入到了另一片草原中。

    跟先前经过之处不同,容镜眼前已经有了山峦的起伏,天与地的交界不再是一条直线,草原人就在这个远离大齐边境的地方建起了他们的龙城。

    容镜此刻已经不在自己的马车上,他在中途就混迹入了草原的商队中,眯起眼睛看着眼前高大的城墙,看到了城墙后方升腾起来的气运之华。

    这个王朝已经成了气候,后方的龙脉不仅是草原王庭的气运所在,也是刘洵在夺取完大齐的气运后将要吞噬的下一枚果实。

    王朝的气运牵系着他的长生路,王朝的气运越强,他能夺取的就越多,也会更难对付。

    这就是为什么历代的天阁之主都将不断推陈出新的书籍收束在天阁,而不是送下山去。

    在那个叛徒死去之前,不管他们向大齐传送什么,都会变成增长他气数的资敌之物。

    但现在不一样了,刘洵已经越过了界限,攻上了天阁,而师伯也已经有了跟他一死战的准备。

    若是这次不成功,容镜想,那整个王朝就会变成他的养分,这些书籍不管是送下山还是留着,都不会有太大的差别。

    大齐一倒,下一个上位的草原王庭就会是他的新目标。

    而此时将他那日没能毁去的藏书送去横渠书院,经由书院之手交给大齐之主,就会化作整个王朝的气运。

    尽管这也会变成刘洵的一部分,但自己这方同样会得到加注的筹码,没有比现在更合适的时候了。

    借由松意的手,师伯已经肃清了隐患,也布下了等待启用的后手。

    他让人送去书院的几十车藏书,就是他添上的最后一把火。!

    ?纳兰十七)